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社會圖文 >

超九成受訪者感覺校慶較多 已成勞民傷財代名詞

發佈時間:2012年02月14日 04:11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青年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當下大學校慶的規模和影響力越來越大,也引發更多爭議,甚至成為鋪張浪費、勞民傷財的代名詞。大學如此熱衷辦校慶,究竟有什麼意義?上周,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通過民意中國網和搜狐新聞中心,進行的一項題為“大學為什麼熱衷辦校慶”的調查顯示(1077人參加),92.2%的人感覺時下校慶較多,54.4%的人認為大辦校慶“沒必要”。受訪者中,70後佔33.4%,80後佔36.4%。

  34.5%的人認為校慶“50年一慶”最合理

  某國企財務總監古力(化名),在上世紀90年代主持過自己母校的50週年校慶。在古力看來,校慶的目的很簡單,一是讓大家相互認識,二是作為交流思想的平臺,三是向母校彙報一下這麼多年的成就,四是可以向生活困難的校友提供一些扶持和實際幫助。

  “如今對一些高校來説,校慶已經成為斂財工具和領導、名人的走秀場,這顯然是不合適的。”他建議,校慶的範圍不要太大,要找出歷屆有代表性的校友;時間也不要太頻繁,50年、100年辦一次差不多,5年、10年就太頻繁了。辦校慶是需要人力物力的,辦多了就是勞民傷財。

  調查中,34.5%的人認為校慶“50年一慶”最合理,29.1%的人希望“100年一慶”,26.4%的人表示是“10年一慶”,僅2.2%的人認為“5年一慶”合理。還有6.9%的人認為“根本就不應該辦校慶”。

  中國人民大學教育學院副教授詹宏毅説,從學校的角度,辦校慶一方面是為了擴大自身影響力,另一方面也有吸引捐贈的考慮。國外高校一直很重視校友,有一個常態化的聯絡機制,校友捐贈也很多,不需要採用校慶這種方式。而國內高校的校友捐贈在平常並不多,所以希望通過校慶來加強和校友的聯絡,吸引更多捐贈。

  別讓校慶成為社會負擔

  在山東濰坊某化工廠營銷人員李建華眼裏,有些“校慶”就和公司開業、竣工典禮差不多,都很商業化,很少有學術性的東西,體現不出高校的定位、特色和理念。這樣的校慶只會成為社會的負擔。

  新華信諮詢公司諮詢師鮑相宇也感覺,一些校慶並沒有傳達出大學應該有的形象。現在的校慶都是比較外放型的,請來的基本都是知名人士,辦得非常行政化。

  “對於很多學校來説,校慶就是一種廣告,校方看重的是宣傳效應。這樣就只能考慮把攤子鋪大、看上去更有面子,才能更吸引大家的關注,因此也就變成了‘形象工程’。”古力説。

  廈門大學教育研究院院長劉海峰,在接受中國青年報記者採訪時説,校慶可以在相當範圍內宣傳學校的辦學成就、學校歷史,擴大知名度,並增強師生的凝聚力和自豪感。多數學校的校慶通常不只是那一天那一場的慶典,前後通常會舉辦一系列的學術活動,比如各種學術報告、演講,也會增加很多學術內涵。

  “需要注意的是,有個別學校比較注重形式。花了很多精力、很多錢,把場面搞得很大,又沒有起到特別大的作用。”劉海峰認為,校慶需要加強學術內涵的分量,而不是單單搞一個慶典。可以借助校慶的機會,梳理一下學校的校史,總結經驗、成就,以及如何更好地發展。

  當下校慶有什麼問題?調查中,79.2%的人表示,校慶成了政績工程、形象工程;73.7%的人指出,校慶成了各類官員、名人明星亮相的秀場;66.6%的人指出,校慶成為“燒錢行為”,鋪張浪費;61.2%的人表示,趁校慶趕建形象工程,勞民傷財;53.8%的人認為,借校慶斂財甚至變相攤派,增加校友和學生家長的負擔。

  “對於高校來説,校慶的主題就是兩個,學術和反思。”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認為,很多學校已經把校慶的定位和功能“異化”了。一些校慶成為學校展示政績、業績、形象的機會,甚至是公關交流的機會。

  他説,哈佛大學校長在校慶上的講話,就是在反思學校的辦學理念,是否真正堅持了原則。我們很多高校卻都在談成績,動不動就自稱“發展最快”、“進步最快”。實際上這反映了辦學的急功近利。

  詹宏毅認為,校慶出現問題,和社會對於大學的評價體系有關。現在整個社會的觀念是,一所大學在社會的層次和影響力,都是通過校友的級別和地位來體現。校友級別、地位越高,大學受社會的關注度越大。

  校慶該怎麼辦

  校慶應該怎麼辦?調查中,64.3%的人建議宣傳學校歷史,弘揚校友精神,感染在校學子;61.7%的人希望討論辦校思路,提升辦學水平;58.3%的人希望多一些學術討論,提升學術水平;54.1%的人認為要讓校友和在校師生接受大學文化和大學精神的熏陶;21.6%的人表示,根本就不該大辦校慶,應該把主要精力放在學術和教育上。

  詹宏毅説,校慶應該有一個基本的原則,就是學術取向和人才培養。應該多關注普通校友,為加強校友聯絡,可以同時舉行一些同學聚會。校慶還有一個重要功能,就是教育影響在校師生。大學主要是一個做學問的地方,校慶可以突出校友中學術大家的地位和成就,對學生起到榜樣作用。

  熊丙奇表示,校慶的意義就是反思反思在過去的辦學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檢討是否追求了辦學理念,是不是完成了使命。另外,校慶也是校友的活動,能讓校友回來,也是溝通母校和校友之間情感的機會。

  他説,如今一些校慶也增加了學術色彩,比如開展學術論壇,可以營造學術氛圍,也可以對學科建設、學校辦學提出建議。一所大學要成為現代大學,就應該是以人才培養為核心使命,校慶也應該圍繞著這個核心使命和核心功能來進行。

  教育工作者盧荻秋近日發表文章《從牛津不辦校慶説起》。文中提到,擁有800多年曆史的牛津大學,幾乎沒有舉辦過像模像樣的校慶活動。牛津大學不辦校慶,根本原因在於國際名校都擁有尊崇學術、求真務實的傳統,擁有保持大學與社會的距離、遠離喧囂浮躁的自覺性。

  2011年春季,熊丙奇教授參加了美國哈佛大學召開的“哈佛中國論壇”,正好遇到MIT(麻省理工學院)慶祝校慶150週年。

  他介紹,MIT的校慶大會是在波士頓展覽中心舉行的。“整個展覽中心,不見一條喜慶的橫幅。校慶大會開始,舉行的儀式是教授們身著博士服莊重地入場。整個校慶活動,居然沒有主持人,沒有介紹出席這次校慶的重要來賓。在校長和教授們的發言中,關注的是未來100年MIT的發展。我從參加校慶的MIT學生那裏,卻分明感受到他們對這種‘氣氛’的喜愛。説得簡單一點,學生們處處感受到的是學校辦學中,完全以教師和學生為本。”

  調查中,民意中國網一名網友留言,校慶當然需要慶賀,但應該慶得有意義、有價值。誠然,眼下社會上是有些慶典更加舖張浪費,但高校未必要隨波逐流。大學本應是社會的一方凈土,必須恪守自己的獨立性和求真務實的大學精神,不媚俗、尊重人,從而也讓校友和在校師生感悟到為學做人的真諦,最終影響整個社會。

  調查顯示,73.6%的人希望校慶傳遞出“尊崇學術,求真務實”的價值觀;68.4%的人希望校慶“具有思想自由和學術自由”;63.1%的人提出“獨立和尊嚴,不媚俗”;61.4%的人希望校慶傳遞出“對人的重視,充滿人文精神”;48.4%的人認為校慶應該傳達“對社會的感恩之心,回饋社會”。

熱詞:

  • 超九成受訪者
  • 感覺校慶較多
  • 勞民傷財代名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