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社會圖文 >

張紹剛為何對"中國"過敏? 源自深層文化抵禦意識

發佈時間:2012年01月17日 08:3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南方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張紹剛為什麼對“中國”過敏

  天津衛視主持人張紹剛與80後海歸女孩劉俐俐“互掐”的視頻,我仔細看了兩三遍。我覺得,張紹剛與劉俐俐的衝突後半部分基本上是因為二人“卯上勁”,這一部分夾雜了感性因素,兩人都已經存有芥蒂,又由於張劉的性格,衝突到最後以至於出現失態性語言也是很自然的事。我真正感興趣的是衝突的起源,如果説,在這場衝突中,後面的都是意氣之爭,那麼就只有衝突的起源是真正的衝突,並且確實可以值得説一説。

  衝突的起源在哪呢?我認為有兩個核心點:其一,劉俐俐上來的自我介紹,比如喜歡莎士比亞以及冒出一個很少有人能懂的“英雄雙行體”;其二,劉俐俐的説話裏提到“中國”。這兩點張紹剛都過敏了。並且,第一點的時候張紹剛已經很過敏,只不過沒完全表現出來,而到第二點的時候,他控制不住開始動氣,由此展開整晚的爭論。張的個人素質暫且不論,可以肯定的是,張的過敏肯定不是只針對劉,而是針對他認為劉身上代表的一種“習氣”。什麼習氣呢?這個就有意思了。北京文化圈子眾多,各個圈子都有不同特點,根據海德格爾“語言是存在的家”的説法,語言就是辨別圈子的重要依據,所以,這些文化圈子的語言方式當然不同。我以前在北京讀書的時候就注意到,有的圈子很喜歡使用“中英文夾雜”的方式,隨便説幾句話,都要拋幾個英文單詞,在這種圈子裏,大家似乎都裝作自然地使用這種語言,剛加入圈子者也要學會去適應這種語言。另一種圈子不僅不夾雜英文,而且旗幟鮮明反對中英文夾雜的方式,理由是這種交流“裝X”。有些過敏者不僅對中英文夾雜反感,對動不動就説個國外的東西更加反感,説説莎士比亞還能忍受,説個沒幾個人懂的“英雄雙行體”,就不能忍了。

  我以為,張劉的深層次衝突應當是文化衝突。這一點到張紹剛敏感的“中國”上更加明顯,劉僅僅是隨口説了個“中國發生很大變化”就導致張這麼大的反應,很多人不解,我覺得可以解釋。張應該對劉本人並非有成見,而是一種深層文化抵禦意識,張自我形成了對海歸所代表的某種不良文化的不滿,由此牽連到一個莫名其妙的小姑娘身上,張的經驗先行導致他對劉俐俐的行為未經審核就加以批判,顯然是過了頭。

  中國的發展導致海歸文化一直具有某種程度上的優越性,這是客觀事實,也導致其構成對本土文化的客觀衝擊,本土文化自然會通過各種方式進行本能的文化抵禦,這可以解釋為什麼張紹剛對“中國”過敏。我不能將張的反應解釋為狹隘民族主義,因為我本人也反對不分場合的洋腔洋調。不過張對“中國”的過敏讓人想起電影演員陳衝,她在上世紀80年代當紅的時候去美國留學,回來探親時説了一句“以後我要把在中國學的壞習慣改掉”遭到舉國聲討。這件事情如果發生在現在,想來輿論對陳衝就不會像從前那樣過度苛求,這説明中國的進步,説明文化的包容度在增加。我以為張紹剛先生的文化抵禦心理其實不必過強,畢竟整個中國都已經很自信了。(作者 朱迅垚)

熱詞:

  • 中國
  • 張紹剛
  • 過敏
  • 中國的發展
  • 文化衝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