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社會圖文 >

青年教師英國歸來反思記:教育目的不只為上大學

發佈時間:2012年01月17日 08:1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青年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用400多萬元人民幣換取一本50萬字的學習論文集,會是一筆划算的投資嗎?

  如果再考慮到論文寫作者們被改變的職業理念和狀態,以及他們對無數鄉村孩子可能産生的積極影響,答案不言自明。

  這95名鄉村教師——湖北省“農村教師資助行動計劃”的忠實執行者(他們習慣被稱為“資教生”),把在英國學習的感悟濃縮在一本論文集中。2011年年末,他們中的絕大多數人是第一次坐飛機,從偏僻的山村學校經武漢飛往9000多公里外的倫敦,在那裏度過了21天的學習之旅。

  親身體驗坐飛機,在幾乎看不到漢字的大街上與各種膚色的人擦肩而過,對他們而言,都是新鮮的感受。但更令這些老師興奮而驚嘆的,是英國那些其貌不揚卻大有乾坤的中小學校。

  對一些人來説可能是“今生唯一一次出國的機會”,將對他們産生怎樣的影響,還需要時間去檢驗。但可以肯定,變化正在發生。

  板著臉上課和跪著與學生交流

  一名資教生説,他從未聽到一位英國教師提及有關愛心與教育的話題,卻能感受到他們對學生無處不在的愛。

  他們驚訝地看到,教師在課堂上還可以表現出這樣的姿態:雙膝跪在學生的課桌前,以一種平等而非高出一頭的姿勢與他們交流;帥氣的男教師,嘴上叼著電子筆,一屁股坐在學生的書桌上,晃動他修長的腿,微笑地看著孩子們交頭接耳;一名化學老師,看起來更像面點師,係著圍裙,頭頂高而尖的白帽子,上面用英文寫著“我是魔術師”,在實驗室裏走來走去,指導學生們如何把一枚枚銀色的硬幣煉出金子般的顏色……

  這些鮮活的“教案”,讓中國的鄉村教師耳目一新。白莉莉借此反思了自己的教學,她意識到那個總是板著臉上課的白老師必須改變。從大連外國語學院和武漢理工大學先後讀完本科與碩士研究生後,她在一所中學擔任英語教師。

  在最初的半年裏,她更多的是帶著學生們做遊戲、交流口語,而不是一本正經地做練習。在一堂關於食物的課上,白莉莉還讓學生們把麵包、蔬菜和香腸帶到教室,教他們做漢堡包、學單詞。聖誕節,幾乎所有的學生都給白老師送了賀卡。

  但這個快樂的班級在期中考試表現不佳,英語成績在全校10個班中名列倒數第二。班主任很不高興,批評白莉莉“不能整天和學生們打成一片”。年長的老師也建議她,要保證課堂紀律,“就不能給學生好臉色”。 於是,愛笑的白老師開始板著臉上課,“對學生們很兇”,讓他們做很多作業。期末考試,這個班的英語成績躍至全校第二。

  她收到了班長轉來的一封信,有40多個學生的簽名,他們表示不喜歡上課不笑的白老師。連她的學生兼親侄女,也不找她玩了。“我板著臉上課,從2007年到現在,自己也覺得很累。”白莉莉説,英國之行讓她明白,在無序的課堂和板起臉來的課堂之外,還有師生關係融洽而又高效的課堂,“我要向它靠攏”。

  數學老師楊海英在同事眼中很優秀,她的班級的數學成績總在全市名列前茅,當以英國師生作為參照對象後,她發現“自己很殘忍”:要求學生們在35分鐘內吃完中飯,然後回到教室睡覺,或者練字,不許説話。

  “我要重新認識教育。”她説,“英國之行讓我明白,教育不僅僅是傳授知識。”楊海英是一名對各種學生活動毫無興趣的班主任,也是一個“不管聽什麼音樂都心煩氣躁的人”,但是她表示:我要改變。

  能否叫出學生名字是件大事

  對王燕來説,英國之行將成為她的新起點。她在一所不足300名學生的農村中學工作了5年。那是一個缺少刺激、容易讓人心灰意冷的地方,連找到一本合適的書都很難。

  王燕想改變自己,但找不到路。帶著一身的職業倦怠,她來到了英國。

  “我在這裡找到了教育的理想。”她興奮地表示,“我發現教師職業不是沒有意思,而是自己把它看淡了。”那些上課手舞足蹈、提到學生的某種作品便眼睛發亮、充滿自豪的英國教師,讓王燕找到了身為教師的滿足和感動。

  “我覺得他們是真心熱愛每個學生。”王燕説。支持這個判斷的依據包括她在幾所學校的發現:那些老師竟然可以叫出班上每個學生的名字,甚至校長都能做到這一點。儘管,她也知道,記住一個學生的名字是對他的尊重,但在此之前,她並不認為,老師叫不出學生的名字是個大問題。

  “我很慚愧。”她有點不好意思。有一次她點名提問,想來想去,只記得10位成績最好的學生的名字,對另外38名學生的姓名毫無印象。“一個女孩的英語成績很好,但我也完全想不起她是誰,因為她的數學不好。”對所謂的“差生”,只有在他搗亂的時候,老師才會從貼在講臺上的座次表中找到他的名字併發出警告。

  “老師如果連學生的名字都記不住,又何談對他的了解?何談差異化教學?”她説。

  不少資教生反思這種眼裏只有“優生”的行為“很殘忍”,“是對教育的不負責任”。

  2003年,英國政府頒布綠皮書《每個孩子都重要:為孩子而改變》,提出英國教育的首要目標,是要提高所有學生的成就標準。2004年,這句話被寫進《兒童法案》,它具體地指出,幫助學生實現以下五個目標是基礎教育的使命:安全、健康、要快樂並有所成就、對社會作出積極貢獻、享有經濟福利。

  Lambeth Academy中學的校長助理Ennelyn Schmidt-Roberts認為,班級中每個學生的目標都是不一樣的,制定一個適合他們的目標,而且是經過努力就能達到的目標,這是最最重要的事情。

  必修課與輔修課沒有主次之分

  95名鄉村教師分成四個小組一共參觀了33所中小學,其中一個小組的成員在The North School品嘗到了中學生們親自做的午餐。他們為遠道而來的中國客人準備的食材也是學生們親手種植的。

  在學校的烹飪教室裏,各種設備非常齊全。據説有些學生在學校裏喜歡上廚房,畢業後成了真正的烹飪師。

  資教生詹鵬在觀摩另一所學校的蛋糕製作課時,也興致勃勃地參與其中,不過,在那些能幹的孩子面前,他“顯得笨手笨腳”。一位名叫Kerry的小姑娘,很有耐心地指導他。讓詹老師驚訝的還有,孩子們在下課前,不需要老師提醒,手腳麻利地將各類餐具放歸原位,恢復了教室的乾淨與整潔。

  在一堂木工課上,學生們正在製作迷宮模型。在他們周圍擺放著大量的木塊,不同型號的刻刀、鐵錘、刨子,以及各種相應的設備。一名資教生被這些學生“投入的幹勁、嫻熟的技術”所吸引,感覺“就像在專業的木工廠裏參觀”。他們沒有時間等待一個完整的迷宮模型出現,但想象它不會難看。因為木工課老師介紹説,同學們可以花相當於市場價五分之一的費用,把他們製作好的成品帶回家。而且,真有人這樣做。

  這些在中學階段就能掌握木工等技能的同學,將會像聖保羅教會學校的老師Willmore一樣,在未來的生活中受益。Willmore家中的很多東西,包括傢具,都是他自己製作的。而這些技能正是他在中學學到的。

  這些普通中學對職業技能的重視,遠遠超出這群參觀者的意料。他們來自一個將升學作為最主要目標的教育系統,目睹那些與中國學生同齡的孩子們擁有更多自由發展的興趣與機會,其內心受到極大的震動。

  英國前首相布萊爾曾經提出,教育要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學生的個性需求上來。馬文與他的同伴們在Kingsford School參觀時,遇上一位教育督導官員,她介紹: 長期以來,個性化教育都是英國的教育目標之一。隨著學生間成績差距的擴大,這一目標就顯得比以往更加緊迫。“它可以説是英國教育在面對全球教育競爭日益激烈的背景下,作出的教育策略調整。”該官員認為,與傳統的集體教學相比,個性化教育更加關注每個學生的特點和興趣,倡導給學生更多的權利、自由。

  在這種教育理念下成長的英國學生表現出的獨立與主見,給許多資教老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Mulberry School for Girls的高中生成功地組織了全英青年峰會。在Comberton Village College,每年的教師招聘會都會邀請學生們參加。學生會聽應聘者的課,並提問。只有讓學生們滿意,他才能被學校聘任。

  這所學校的校長説:“根據學生們的反映作出是否聘用的決定並非不理性的行為,事實上,學生的眼光很獨特。他們選出來的教師表現很優秀,能充分了解學生,在與學生的融洽相處中教會了他們很多東西,包括知識和技能。”

  那些普通中學開設的課程涉及生活的眾多方面,一名資教生説:“孩子們似乎都可以在這裡找到感興趣的課程。”除英語、數學、體育、科學等必修課外,它們還包括服裝設計、食品加工、烹飪、裁縫、工藝、商業、廣告鑒賞、文學、戲劇、健康、旅遊等等。

  資教老師所在的學校大都習慣把“可上可不上的課程”安排在下午進行,但一位細心的老師注意到,從英國學校課表的安排中,看不出必修課與輔修課的主次之分。烹飪能夠佔據上午的時間,而數學課可以安排在下午上。一位英國校長解釋説:“我們希望學生認識到每門課都是重要的。”

  “我們的勞動課中也有烹飪、縫紉的內容,課表中也安排了信息技術、綜合實踐課,但它們都被我這樣的老師用來上數學、語文、英語等主課了。”楊海英説,她有一種強烈的衝動,回到學校後想和校長認真談一談,看能不能把那些課真正開起來,讓學生們多少學到一點適合生活的內容。

  很顯然,他們將面臨師資、設備、時間和理念上的巨大挑戰。

熱詞:

  • 教師招聘會
  • 英國教育
  • 青年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