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社會圖文 >

“南海Ⅰ號”發掘:大量文物帶來未知的期待

發佈時間:2012年01月13日 13:3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光明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紀錄片《南海Ⅰ號》拍攝現場

  由中央電視臺和國家文物局聯手打造的三集紀錄片《南海Ⅰ號》于2011年12月2日到4日在中央電視臺紀錄頻道首播。從1987年中英聯合打撈隊的偶然發現、到1989年中日聯合考古隊的探尋、再到2001年開始的大規模探查,在這部紀錄片中,通過紀實再現和親歷者的回憶,通過一個個生動的故事,引領觀眾去觸摸這條古沉船一步步走到今天的足跡,我們選取了第一集《南海沉船》中的一段解説詞摘登出來,希望讀者可以透過文字共同感受那段歷史帶來的驚喜、無奈、感動和震撼。

  2002年4月的南海,海水變得溫暖了許多。崔勇像往常一樣躍入海中,開始作業。27米深的海水,幾分鐘就可潛入海底,然而,這一天崔勇視野中的海水比往日清澈了許多。於是,他沿著海底慢慢前行。突然,一段木頭狀的物體清晰顯現出來,對於這位水下考古隊員來説,這正是他此前無數次觸摸到,卻又從未看清過的海底文物。影像最終見證了驚喜的發現,一段塵封海底的歷史即將浮出水面。10年後,距離崔勇下海十幾海裏的地方,一次特殊的考古試掘即將進行。對像是一條古代沉船,沉船距今800多年,屬於南宋時期,被稱為“南海Ⅰ號”。

  從1987年這條古沉船第一次進入視野,每當人們一次次想靠近它的時候,它卻像一位神秘的朋友,忽而留下些許驚喜,忽而卻又不知所蹤。這樣的波折,讓20多年的時光轉瞬即逝,也讓一代代考古人員和越來越多的公眾對這次試掘滿懷期待。試掘探方分別位於船頭和船尾,船頭探方內,考古隊員突然有了發現。船板木料依然如新,附著的海洋生物仿佛還有生命,一如當年和這條船共同破浪遠航。800多年前的時空,就這樣定格。緊挨著舷板,船貨層層疊疊,不同器型的瓷器錯落擺放,狹小的空間被最大程度利用起來。一件件瓷器不斷出土,沖刷過後的潔白、溫潤,仿佛流逝的時光從未起過作用。文物數量巨大、保存如新,也是這個沉船遺址的特點。

  20多年來,對“南海Ⅰ號”的發掘總是這樣的結果,大量文物的出現卻帶來一個個未知的期待。即便是像眼前,如此貼近的注視,我們還是無法完全洞悉“南海Ⅰ號”完整的身世。這究竟是怎樣一條沉船?

  在廣州打撈局的歷史檔案中,有這樣一段記載:“1987年,英國海洋探測公司在荷蘭圖書館,查到一條名為‘萊茵堡’號的古沉船。該船屬東印度公司,載有白銀6箱,錫錠300多噸。當年8月份,中國救撈總公司決定和英國海洋探測公司合作打撈這艘外國沉船,由下屬廣州打撈局具體承擔這一業務。”尹幹洪是當年那次打撈行動的現場總指揮。在海底尋找沉船,無論掌握多麼詳盡的資料,擁有多麼先進的儀器,都無異於大海撈針一般艱難。這是多年海上作業經歷帶給尹幹洪最大的感受。而1987年的這次中英聯合打撈行動,便是一次印證。

  帶著專門從英國運來的先進儀器,在資料記載的範圍內,聯合打撈隊開始了探測作業。時間一天天過去,預定海域也被搜尋了多遍,打撈隊員甚至走訪了當地的漁民。然而,兩個月的時間過去了,那條神秘的“萊茵堡”號沉船竟然杳無蹤跡。他們除了找到幾條現代沉船外,一無所獲。

  中英聯合打撈隊資金即將用盡,颱風將至,最初的希望已近絕望。這天上午九點,聲納被再次放到海中。幾輪搜尋之後,突然,儀器顯示海床表面有一個小小的凸起,大小也許只有1米見方,很難與排水量達800多噸的“萊茵堡”號産生關聯。以至於英方負責檢測儀器的凱爾文先生視而不見。然而,尹幹洪卻突然對這個凸起物産生了興趣。他決定立刻派潛水員下水。那裏是南海上下川島海域範圍,海水深度有27米,由於洋流帶起的泥沙,海底能見度幾乎為零。靠著微弱的潛水燈光,潛水員在海底小心翼翼地仔細搜尋。不久,他便發現了凸起在海床之上的一塊物體,再靠近觀察和觸摸,這塊仿佛礁石的凸起物上還挂著密密麻麻的漁網。七、八米長,兩、三米高,這似乎是一條船的桅桿。難道這就是兩個月來苦苦尋找的那條“萊茵堡”號古沉船嗎?於是,潛水員從凸起物上摳下一塊樣本後,立刻浮出了海面。

  樣本是一塊木頭,外表包裹著海底泥沙,尹幹洪與英方商量後,決定用機械抓鬥試抓。在廣州打撈局的調度日誌上,中英聯合打撈隊的這次作業被詳細記錄下來。在第一抓鬥沒有什麼收穫的情況下,第二抓鬥又下水了,十幾分鐘後,滿滿一抓鬥海泥,在人們期待的目光中出水了。一點一點的沖刷,露出來的依然是瓷器碎片,人們的眼光也隨之漸漸黯淡。突然,淤泥中,一個特別的物件出現了,一位潛水員立即將它從泥沙中拿出來,沖洗乾淨後發現,這居然是一條長長的金鏈。

  金鏈的出現,引起了一陣驚呼,因為它的長度和分量,似乎超出了現代人對黃金飾物的想象,船上終於有了久違的笑語。最後清理的結果,還有許多完整如新的瓷器。這是一個充滿矛盾的現實,帶來驚喜的器物卻明顯不屬於苦苦找尋的“萊茵堡”號。幾經考量之後,中方果斷中斷了這次打撈,將這些器物帶回廣州鑒定。

  1974年,廣東省博物館在西沙群島開展考古發掘,也許是新中國歷史上第一次針對海洋的考古行動。今年78歲的徐恒彬教授,是當年的考古隊隊員,他在西沙群島第一次看到了位於海底的中國文物,不過大多都是碎片。13年後,徐恒彬已是廣東省文物管理委員會辦公室主任。一天,交通部廣州打撈局送來了一批海底出水的器物請求鑒定。剎那間,徐恒彬感到了自己心跳的加速。這些器物是那樣的似曾相識,徐恒彬的記憶立刻回到了1974年,在西沙考古現場所看到的瓷器碎片。此時,當這些瓷器以完整的形態出現在他的面前,徐恒彬知道,一次重大的考古發現即將到來。

  送來的這批器物有瓷器、銅器共247件,以瓷器為主,年代大約為宋元時期,它們應該來自一條海底沉船。1987年8月,廣東省文物部門正式宣佈,在廣東臺山上下川島海域發現了一艘古沉船,沉船遺址被命名為“廣東南海宋元沉船遺址”。來自那條沉船的部分文物,無論是晶瑩剔透的瓷器,還是粗樸厚重的陶器,都器型完好、質地如新。它們分別來自景德鎮、龍泉、德化、磁灶等不同窯址。宋元時期,不同窯口的瓷器如此集中地出現,在中國考古發現上,這還是第一次。以這樣的形式,這條沉船完成了驚鴻一瞥的亮相,而這,只是它日後傳奇故事的開始。

熱詞:

  • 萊茵堡
  • 文物部門
  • 文物管理
  • 瓷器
  • 隊員
  • 打撈
  • 南海Ⅰ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