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社會圖文 >

學者稱故宮不該作為營銷試驗田 勿失去群體認同

發佈時間:2012年01月12日 08:33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北京晨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文化大發展時代,各種文化資源被挖掘、整理、利用、傳播,以此推動文化産業的發展。這原本是件好事,但一些文化資源的運用引起了人們的關注和爭議。據《中國經濟週刊》報道,日前,故宮博物院院長鄭欣淼表示:“故宮文化應該成為現代文化創意産業的重要推動力量。”通過博物館營銷,“真正將社會需求放在首位,堅定為社會和社會發展服務的信念,提供滿足社會發展和公眾要求的優質服務。‘營銷’和‘經營’是分不開的,博物館需要我們很好地管理經營,當然這也不是一般經濟意義上的‘經營’,而是要以經營的理念,認真、細心地對待故宮,精心地組織和開展各項工作,這首先是一種態度。”

  作為中國第一博物院,故宮從來都是目光聚焦的地方,故宮中不僅藏有大量高品質的珍貴文物,甚至故宮本身也是非常珍貴的文物和文化符號。那麼,對於這樣一個地方,究竟應該以什麼樣的態度去對待?

  【博物館可以營銷】

  一説博物館,很多人第一反應就是公益性的,應該是免費參觀的,博物館的運作應該由國家支持,不應涉及營銷、經營、謀利等行為。

  究竟事實如何?中國社科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李河説:“在過去,博物館多以純粹公益的面目出現,甚至有許多庇護性的政策。但是在現代,博物館作為一個行業,規模越來越大,分類也越來越多,它在公益性之上,又出現了一些其他的屬性。現在各地都在建博物館,有公立的,也有個人經營的,這麼多博物館要生存,要吸引觀眾,維持下去,就不能不考慮生存的手段。所以對於營銷,不能簡單地二分,能或者不能,博物館應該遠離市場,這是落後的觀念,博物館應該融入市場,這也不完全對。”

  民營博物館的營銷行為似乎是理所當然,那麼公立的博物館又如何呢?李河説:“就營銷本身來説,借助一定的營銷概念、技術和市場手段,來傳播文化、提升博物館的影響力等,這種做法國際上早已有之。一定範圍內的營銷現象並不鮮見,比如門票之類的。我記得美國大都會博物館,設有非強迫性門票,也就是一種贊助。英國的國家博物館出售一些文物資料的影像産品,中國台灣的博物館也出售字畫的高倣真作品。這些營銷帶來的收入,用以彌補博物館在運作本身上的不足,比如經費的緊張等。所以説,一定範圍內的營銷經常被博物館採用,這是常見的。”

  【滿大街都是司母戊鼎】

  然而,故宮作為中國第一大博物院,它在某種程度上象徵著中國人對於歷史、對於文物的某種期望,那麼它的營銷,又是否應該有所不同呢?

  李河説:“博物館是有區別的。比如故宮,它珍藏著大量珍貴的、不可再生的符號性的文物。很多東西是唯一性的,那麼對這些東西的保存、研究、利用就應該有特別的態度,與平常的博物館不盡相同。”

  文化傳播本是好事,但當傳播和營銷遇到故宮,可能就要慎重思考。李河説:“文化産業,主要是依靠複製來完成文化的傳播,這種複製究竟有什麼規則,應該到什麼程度?我們現在研究得很少。比如説司母戊鼎,現在叫後母戊鼎,這件文物曾給一個公司複製經營,結果沒多久,複製品到處都是,沒有約束和節制,濫大街了。這對文物本身,也是一個傷害,它的價值無形中被貶低了。所以,對於故宮博物院中的文物、文化符號,營銷必須要有前提基礎和限制。第一,對這些藏品的實質和文化符號價值的保持要做好,第二,放置這些産品的空間環境的完整性的保持要做好。也就是説,只能提升它的價值,而不能因為營銷而降低。所以,首先做的應該是確定保護的範圍,哪些是不能傷害的,哪些是不能貶值的。”

  【寧可滯後也不可試驗】

  故宮的標誌性與眾不同,所以故宮的營銷也格外與眾不同。因為它關係的不僅僅是故宮本身,也關係到所有人對於文化的寄託和尊重。

  李河説:“可能有一種誤解,或者理解還不夠深,包括博物館中的工作人員,對於文物的認識有的只停留在物件上,以為就是幾個盤子、幾件古董。所以他們對於文物的管理、保存的認識不夠。這可能是當前許多現象發生的原因之一。其實文物是一個民族、一個文明的歷史記憶和歷史見證,它不僅是有形的物件,也是無形的精神、心靈上的認同、寄託,它同時也是全民族的精神財富,管理者只是受託管理,如果認識不足,缺乏莊嚴感、神聖感,就可能會異化。”

  所以,當故宮與營銷相關聯的時候,就格外讓人注意。李河説:“故宮是整個國家文化遺存的保護單位,它和任何營銷行為發生關係時,首先要慎重,這和上面的兩個限制或者説約定是並存的,可以説是第三個約定。故宮作為第一博物院,不允許有風險,也就是説不能搞試驗,如果沒有萬全的準備和把握,寧可滯後一些,也不可將自己置於風險之中。”

  【不要失去群體的認同】

  博物館的營銷,涉及到的是整個民族文化記憶、文化符號的何去何從。如果不加以限制,不加以監督,那麼可能會出現很多人不願意面對的結果。

  李河説:“資本的天性是逐利的,特別是還處在一個低級的市場經濟時代。如果沒有限制,它就會迅速向本質發展,追求利益的最大化,而將保護文物、傳播文化的功能逐漸擠壓、排斥,不重視。”

  因為文物從來不是某個個體的,也不是某個機構的。李河説:“文物是針對一個群體的符號。它是一個群體的歷史記憶,是建立文化認同感的核心內容。我們説一個東西特別中國,怎麼就特別中國呢?就是它體現著中國人歷史發展的特徵和脈絡。文物本身包括經典,正是這種群體記憶的證明,它多數時候是以物質形態存在的,但是和人的心靈密切相關。體現的是一個群體的共同趣味,培養的是文化的共通感。所以,對於它,就不可以隨意地以物質的理由取用它,處置它,甚至毀滅它。”

  晨報記者 周懷宗

  經典誦讀

  ●為章於天,謂文明也。其在文物,赤白曰章。《文心雕龍》

  ●夫德,儉而有度,登降有數,文物以紀之,聲明以發之,以臨百官。《左傳》

  ●天下知文物之盛,豈不幸甚。《舊唐書》

  ●文物俄遷謝,英靈有盛衰。駱賓王

  ●六朝文物草連天,天淡雲閒今古同。杜牧

熱詞:

  • 共通感
  • 記憶的證明
  • 群體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