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社會圖文 >

山村教師31年劃小木船接送學生上下學(圖)

發佈時間:2011年12月30日 09:3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華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近日,一段名為《船工教師擺渡30年 撐起山裏娃讀書夢》的網絡視頻在各大網站和微博上被迅速轉發。視頻裏講述的是江西省贛州市上猶縣東山鎮清湖小學的山村教師鄒國梁31年如一日,甘做孩子們的擺渡船工,每天用自家的小木船接送孩子們上下學的故事。

  不到三天,這段不到五分鐘的視頻就有高達數十萬的點擊量,無數網友為之感動。網友們給鄒國梁老師留下這樣的評價:“鄒老師的小船撐起了孩子們的讀書夢想,也搖出了他們的美好未來。”

  船工 教師 炊事員——鄒國梁的“三重身份”

  上猶縣地處江西南部,因水力資源豐富,該縣自新中國成立之初就開始了水電的梯級開發。1980年,當地南河水電站建成蓄水,南河湖由此形成。鄒國梁家所在的清湖村新立、良灘下兩個自然村因此也變成了四面環水的孤島,島內70多戶村民出門只得乘船。

  清湖小學就坐落在鄒國梁家對岸的山坡上,負責接收附近幾個自然村的孩子就讀。從1972年開始擔任民辦教師開始,55歲的鄒國梁老師在這裡度過了他人生的35個春秋。

  在孩子們眼裏,鄒國梁是他們早晚的船工。每天清晨,村裏沒人接送的大小孩子們便陸續來到鄒老師家,湊齊人數後,鄒國梁便會帶領他們來到渡口,將他們逐個抱上船,並規定孩子們只能待在自己的地方不能動。鄒國梁是個游泳的好手,但是對待孩子的安全,他從不打馬虎眼。在他的船上,始終會放著大小不一、用汽車內胎做成的“救生圈”,孩子們上了船,鄒國梁就用繩子把孩子們綁在救生圈上。

  在孩子們眼裏,鄒國梁又是他們上下午的老師。雖然在面對記者鏡頭時,鄒國梁總是説不好,但是只要站在三尺講臺旁,鄒老師總是神采飛揚、侃侃而談。鄒國梁不僅是孩子們的數學老師,還是他們的音樂老師、美術老師、體育老師。

  在孩子們眼裏,鄒國梁還是他們中午的炊事員,甚至保姆。學校有住校生時,鄒國梁住在學校,與孩子們同吃同住;沒有住校生,他中午為孩子們熱飯熱菜。如今有了愛心午餐,他下了課就忙著洗菜做飯,定期還叫愛人為學校砍柴火。

  網友“揚帆”寫道:“粗略計算,31年,鄒老師接送孩子兩萬八千多次、一萬四千多公里水路。這一槳一槳,劃出的是老師對孩子的愛,向鄒老師這樣的鄉村老師致敬!”

  蛙聲 槳聲 讀書聲——鄒國梁的“無悔人生”

  “園不在大,有苗則成;薪不在高,有用則行。雖是村小,吾宜安心。窗後崇山綠,門前溪水清。白天童相趣,夜晚蛙催眠。可以修身心,陶性情。無聲色誘惑,無名利紛爭。寒暑染白髮,桃李報陽春。與人云:無怨無悔!”在學校的黑板上,與鄒國梁同事多年的周茂來用自己創作的《園丁銘》來總結他們的教育人生。

  1997年,鄒國梁在擔任民辦教師25年之後終於轉為正式老師,工資一下子從80元提高到200多元。為了慶祝這件大喜事,鄒國梁請全校老師吃了頓飯。“做這個老師是值得的,你看,在這幾十年裏,我工資加得那麼‘勤’,現在都已經是200多塊錢了,我是感到很滿足。”鄒國梁説。

  “剛當民辦教師的時候,工資很低,只有13塊5,就只夠買二十來斤肉。”鄒國梁告訴記者,1982年那會,村裏有些人到山上去伐木頭或者背木頭,一天的工資就可以抵他一個月的工資,當時心裏就很不平衡。在最為艱難的上世紀90年代,村裏許多人外出打工,賺錢後要麼遷出小島、要麼建起了兩三層樓房,自己家還是村裏最差的房子,因為沒有自家的廚房,鄒國梁一家只得借用弟弟家的廚房燒飯。

  眼看家中窘境,鄒國梁也曾幾度想過出去打工。然而,眼看著學校的老師來一個走一個,留下來的孩子又往往是家庭條件最困難、最無助的,鄒國梁説什麼也下不了這個狠心。

  最艱難的時候,妻子羅石香成了鄒國梁最堅定的支持者。除了完全包下家裏的家務、田裏的農活,任勞任怨的羅石香還通過種菜、砍柴、扎竹掃帚等等辦法賺錢,貼補家用。“沒有辦法,我們這裡本來老師就很少,他又願意去教書,願意跟孩子們在一起,我就説困難一點也沒關係嘛,讓他去教嘛!”由於長年的辛苦勞作,羅石香體弱多病,説話很輕。

  2002年春天,鄒國梁讀初中的兒子突然患病,被檢查出是先天性心臟內膜炎。由於當時學校就剩他一個老師,鄒國梁白天上課、晚上才能趕去醫院照顧兒子。不幸的是,兒子不久就離開了人世。每次提起兒子,鄒國梁就止不住眼中的淚水。

  從民辦教師到轉為正式老師、從200多個孩子到現在僅剩7個、從最初的豬圈校舍到如今兩層樓的教室,鄒國梁一輩子只待過這一個學校。如今清湖小學一年比一年冷清,然而,對於鄒國梁與周茂來這兩位年過半百、頭髮幾乎全白的老教師來説,他們守得住這份寂寞、他們無怨無悔。

  山區 庫區 革命老區——誰來延續山裏娃的“讀書夢”?

  鄒國梁清楚地記得,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清湖小學還留有200多名學生,十幾個老師。然而,2002年,頭戴山區縣、庫區縣、革命老區縣“三頂帽子”的上猶縣開始調整中小學佈局之後,清湖小學就變成了村小,學生數逐年減少,如今只剩下他們兩位老師,7個學生。

  記者從當地教育局了解到,經過大規模的農村中小學佈局調整,全縣像清湖小學這樣的教學點如今已經只剩下64個,由於大多數教學點地處邊遠山區,辦學條件十分簡陋。每個教學點只有1至2名教師,且年齡大多數都在50歲以上,他們往往任務繁重,身兼數“職”。

  沿湖中心小學校長鄒國輝説,這些教學點偏遠簡陋,但卻好比是“普九”最末端的毛細血管,一旦斷血,則可能意味著生源的永久流失。“這些教學點的學生基本上是那些沒有條件搬出山區的貧困家庭的孩子,因此這幾十所教學點應該保留,因為這些孩子是最需要接受教育的。”

  記者在清湖小學發現,學校沒有因為冷清了變得鬆散,相反,由於兩位老教師的精心守護下,這些山村的孩子不但得到了良好的教育,健康和人身安全也得到了保障。鄒國梁的學生、如今已經大學畢業的鄒國建説:“如果沒有鄒老師,不要説讀大學,就連小學我也讀不了。”

  “其實,像我們這種邊遠山區、庫區,更需要像鄒國梁和周茂來這樣能夠甘耐寂寞、默默奉獻的老師!”鄒國輝説,“現在的年輕教師大部分都不願意到條件艱苦的地方去,真不知道,過幾年等這些老教師都退休了,誰還願意來接他們的班,去延續山村孩子們的‘讀書夢’?”

熱詞:

  • 鄒國梁
  • 1980年
  • 山村教師
  • 接送學生
  • 接送孩子
  • 上下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