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社會圖文 >

嶗山的前生今世 前山厚重後山閒適

發佈時間:2011年12月28日 06:10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當年,鬱達夫遊覽嶗山之後講:“要講偉大,要講耐人尋味,自然是外嶗沿海一帶,從白雲洞、華嚴寺到太清宮的路。”這自然講的是嶗山的前山陽面。嶗山是道教的發祥地,講究的就是陰陽。嶗山陰陽兩面的風光,是自然的體現,也是道教的象徵。

  鬱達夫講的嶗山陽面的偉大,是沒有錯的。面朝大海,春暖花開,歷來被稱為“山海奇觀”。不過,要説到耐人尋味,應不囿于陽面,後山陰面自有另一番味道。

  太清宮,便是登嶗山的第一站。站在太清宮上,海風簌簌,水天相連,大海一覽無余,俯視波濤,與在青島棧橋前平視浪花簇擁在腳下的感覺,完全不同。這是山的緣故,有山的相依和襯托,人和海的位置發生變化,天低海也低了,道教講究的“天人合一”的感覺才會油然而生。想李白詩中的咏嘆:“我昔東海上,勞山餐紫霞”,“願隨夫子天壇上,閒與仙人掃落花”,那種人與大自然物我相融的意境,那種求道成仙而徜徉天壇的情景,應該是登臨嶗山的最佳之道。

  嶗山是一座有著自己宗教信仰的山。也就是説,有著自己的魂靈。除了道教,它還有著自己的通俗而平民化的教義。據説,嶗山人講究拜狐仙,尊狐圖騰,認為狐有三德:德性中庸,尊卑老幼和“狐死必首丘”的不忘本。因此,自古嶗山人視狐為瑞獸。在嶗山東南一面有座華嚴寺,專拜狐仙,廟中的神位上塑有一位白鬍子老人,尊稱為“胡三太爺”,每年農曆正月初八為其生日,人們要舉辦廟會,焚香敬拜,漁民要把新打來的魚蝦供奉上來,讓狐仙保祐眾生的安康。這大概是世上眾多名山都沒有的奇觀。

  據清代學者顧炎武考究嶗山名字的由來,認為是秦始皇當年慕名而登嶗山,因山路險峻,必得萬人開道,千人擁挽,百官扈從,勞民傷財,所以“齊人苦之,而名曰勞山。”加了山字旁的嶗則由此衍化而來。我是贊同這一説法的,由此認為正是如此苦之、勞之,人們才將這座三面環海的大山賦予了那樣世俗的信仰,祈望從古至今不變的福祉。這樣來自民間的宗教信仰,與後來漸漸形成的道教,自下而上,互為表裏,讓嶗山有了生命,有了魂靈,有了精神,而不止于香火。一座山,千百年來,一直被人登臨而朝拜,總有它的道理存在,潮起潮落的海水拍打,日月星辰的歲月更迭,花草樹木的精氣滋養,日子和人心的一起累積,才形成了這個道理。

  我一直想,從陽面登山而觀海,更多的是山海合二為一給予我們的這些人文景觀的感想,海天茫茫,壯觀而易於迎風遐思悠悠。歷史豐盛的饋贈,內化于歲月,外化于自然。或許,就是鬱達夫講的偉大吧?

  在陽面,嶗山的自然景物,也就不僅僅具有自然屬性,而染上了這種歷史和信仰的濃郁色彩。從太清宮,過逢仙橋、神水泉,到三皇殿或三清殿,看到的那些古樹參天,無疑是最好的注解。2000多年的漢柏,1300多年的唐榆,1000多年的宋銀杏,還有700多年的黃楊,500多年的絳雪山茶……特別是那株漢柏,另有一株淩霄纏繞著它飛上藍天,讓古樹有了生命,更讓我們感受到了歷史,感受到了一種神的力量。據説,這株古柏在漫長的歷史中,有兩處被雷電劈焦,其中一次是文化大革命中,紅衛兵要來燒燬這座道觀,前一天的夜裏突然被雷電劈焦,人們認為這是神發出的警告,紅衛兵再也沒敢上山,太清宮被保住。這讓我不禁想起契訶夫説過的話:森林能夠教會人們領悟美好的事物;樹木是我們人類的老師。我來到這裡的時候,正下著濛濛細雨,仰頭看古柏,真有兩處被燒焦,但那株淩霄正在開花,火紅色的花朵把陰雨瀰漫的天空映徹得格外明亮。這裡的樹木真的都有神性,即使枝葉不動,也能夠讓人感受得到,只要有一陣風吹來,它們就能帶動著整座山飄飄欲飛。

  其實,從陰面後山登嶗山,看樹別有一番味道。嶗山有意思,面積只佔山東省的0.29%,佔全國的更少,只有0.004%,但是,植物的物種數目卻佔了山東省的近60%,佔全國的近5%。如此物種豐富,是因它地處植物南北過渡地帶,屬於亞熱帶之終,暖溫帶之始,亦即地理位置的陰陽之交。前山陽面屬於前者,後山陰面屬於後者。天清宮一帶,近似淮河流域,號稱“小江南”,擁有諸多紅楠、黃檀、山茶、烏桕、漆樹、黃連、樟樹、喜樹、柳杉、柘樹、流蘇樹、四照花、熟錦黃楊等眾多亞熱帶樹種。陰面則完全不同,與遼寧和吉林南部氣候相近,號稱“小關東”,擁有白樺、紫椴、糠椴、蒙椴、榿木、槭樹、山楊眾多典型北方樹種,至於北方常見的赤松、黑松、麻櫟就更多得蔚然成林了。這樣明顯的南北對比,像是詩歌裏的對仗一樣,讓嶗山成為不可多得的兼有南北特色的植物園,那些不同色彩不同性格不同品性的樹木,分別站在陰陽兩地,唱著一曲多聲部的男女聲大合唱。

  顯然,嶗山陽面更男性化,陰面更女性化。一個北相而南心,一個南貌而北魂。前山宜憑欄遠眺,看得見嶗山的前生;後山宜信步閒遊,看得見嶗山的今世。前山厚重;後山閒適。前山更遵從歷史,後山更崇尚自然。

  當然,從陰面登山,更主要的是看水。讓嶗山陰面名聲大振的是北九水。北九水有外九水和內九水之別,一共加起來近十公里長。一般人看的是內九水,大約三公里,不遠不近,路程正好,老幼咸宜。嶗山三寶之一就是它的泉水,九水之泉在嶗山主峰巨峰北麓的太乙泉,泉旁有國民黨時期青島市市長沈鴻烈題寫的“源泉”的碑石。泉水由此流下山來,一路曲折蜿蜒,拐一道彎,為一水,和北京房山的十渡風景區取名原理近似。所不同的是,它每一水旁有兩座形態各異的潭水,像是泉水流淌下來一路留下的孩子,留戀風景,貪玩而不肯再走。一共留下了18個孩子,所以又叫做“九水十八潭”。沿淙淙泉水溯源而上的感覺,和陽面登山觀海的感覺,大不相同,後者只可遠觀,這裡卻可以親近。同樣是水,這裡的水是甜的,既可以掬手,又可以入口。如果陽面看嶗山,看得更多的是自然的精神;那麼,陰面看嶗山,看得更多的是自然的本色。前者像是欣賞一幅古畫;後者則像是吟唱一首民謠。

  爬到第九水之處,是陰面嶗山的華彩樂章。有三迭而落的潮音瀑,飛珠跳玉如一位風情萬種急不可待表演的女子;有幽深難測的靛缸潭,沉靜得如一個曠世已久的夢。坐在它們旁邊的茶座上飲一杯嶗山綠茶,剛才爬山時的一身汗頓時飛散,心也濾就得如水晶一般透明,會覺得這裡的泉水是海水的一種幻化,讓水和山一起呈兩種形態,完成了這個夢境的迴環。

  據説,對北九水的開發,要感謝沈鴻烈,當年他當青島市市長的時候,修通了從青島棧橋到這裡的公路,並修了沿九水逶迤上山的砂石路。還應該感謝他的是,那時,他重視文化人,邀請了葉恭綽、楊振聲、梁實秋、沈從文、蹇先艾等人來北九水。他還將德國人留下的營房改建為別墅,用來接待貴賓。自古山水人文是合在一起的,再好的山水也是要名以文傳。北九水的日漸有名,最早得益於此。這讓後山的人文色彩有別於前山,前山更多的是簇擁于李白、蘇軾、蒲松齡古代文人的筆下,後山則更多是體現現代文人的情懷。春天來的時候,前山古廟前盛開韻味古老的山茶花,後山漫山遍野則開滿了生機勃勃的野杜鵑。

  據説,78年前,即1933年的夏天,沈從文在北九水看見一位身穿孝服的姑娘,在水邊燒完紙錢後,提了一桶水裊裊而去。沈從文忍不住想起了家鄉湘西“起水”的風俗。他的著名小説《邊城》裏的主人公南方姑娘翠翠,他説就是從北九水這位姑娘獲得的靈感。

  或許,這是北方與南方在嶗山的一次不請自到的邂逅,也是嶗山自身陰陽的一次情不自禁的融合吧。

熱詞:

  • 嶗山綠茶
  • 流蘇樹
  • 蹇先艾
  • 蒙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