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社會圖文 >

全國勞動模範徐虎:辛苦我一人 方便千萬家(圖)

發佈時間:2011年12月23日 16:0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民晚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孫洪康(右)與徐虎在交談

  關於徐虎的第一篇通訊報道,發表在一九八六年十二月十二日的新民晚報第四版上

徐虎自製的“特約服務箱”就挂在孫洪康家附近

  在迎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週年的日子裏,普通的水電修理工徐虎,在全國性群眾推薦、評選中,經過近一億人參與投票,被評為“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之一,走上了從中央到地方各大報紙、電臺、電視臺的頭條,與雷鋒、黃繼光、錢學森、王進喜等並列,成為全國知名的新聞人物。

  他不但感動了中國,也引起了世界的關注,歐洲、日本、美國的許多媒體爭相派記者採訪他,一家德國電視臺千里迢迢派來一個攝製組,跟蹤他拍攝採訪了兩整天。日本《讀賣新聞》對他的事跡作了長篇報道。在一次新聞發佈會上,美國一家媒體的記者故意引出敏感的政治話題,指名要徐虎回答。

  一個多年想問的問題

  近幾年來,我曾在不同場合見到徐虎,有個問題一直想問問他,但沒找到合適的機會,問題是:他一直生活、工作在被稱為上海“下只角”的普陀區工人住宅區,這裡比較偏僻,原來屬城鄉結合部,工廠、農田交叉,徐虎家原來就是菜農。1967年徐虎初中畢業,回鄉務農,一年到頭挑水、施肥、種菜,直到1975年,城市發展,農田被徵用,他成了一位房管所的水電工。這樣的徵地農民工、打工族,在中國城鄉數以億計,處在這樣崗位上的徐虎,是怎樣從一個普通工人,成為感動中國的勞動模範呢?

  前不久在上海市報業協會組織的一次活動上,我再次遇到徐虎,交談中得知他已于去年底退休,雖然還常常參與些公益性活動,但不像過去那樣忙了。我便抓緊時間向他提出了這個多年來想問的問題。

  徐虎回答得直截了當:一靠黨的教育,二靠組織培養,三靠媒體宣傳。

  作為新聞從業人員,我自然對第三條更感興趣,便問他:“是哪位記者最早採訪你並報道了你的事跡?”徐虎回答説:“孫洪康。”

  説起孫洪康,可是上海新聞界一位響噹噹的人物,很多人都熟悉他。1968年,在上山下鄉浪潮中,正在上高中的他被分配到崇明紅星農場,兩年後應徵入伍,當上了交警義務兵,“文革”結束,恢復高考,他以優異成績考進復旦大學新聞系。1980年在浙江日報實習期間,他深入桐廬山區十天,和當地農民、農村幹部吃在一起,住在一起,走村串戶,深入採訪,寫了一篇8000字的通訊《焦裕祿式的好幹部——王關金》,省委副書記薛駒到報社視察,一口氣看完,高興地説:你們發掘了一個好典型,發一版頭條,配評論員文章。浙江省委還向全省各級黨組織發通知,號召向王關金學習。孫洪康1982年畢業後分配到新民晚報當記者,2月2日報到,2月3日就發表了一起交通事故的報道。後來,有人問孫洪康,剛到報社上班,許多人連報社的大門朝南朝北還沒摸清呢,你怎麼已經發報道了?孫洪康説,他在當交通警義務兵期間,就非常關心城市交通、市民生活情況,工作後,騎自行車上下班,不論春夏秋冬,白天晚上,都隨時注意觀察了解周圍的一切,保持新聞敏感,捕捉新聞線索。多年來,他的許多新聞作品就是這樣寫出來的,他因此被同行稱為“全天候記者”。

  孫洪康父母、哥哥、嫂嫂都是工人,自幼住在普陀區工人住宅區,下過鄉,當過兵,上過大學,對工、農、兵、學的生活都有親身體驗,對記者的崗位分外珍惜,有時一天要發四五篇報道,參加工作的第二年就被評為上海市優秀新聞工作者。有一年到北京參加黨代會報道,兩星期發回40多篇稿件。採訪上海公安局偵破持槍大劫案,三天沒顧上洗臉,七天沒顧上洗腳,寫出了引起社會廣泛關注的新聞稿。當然,孫洪康的報道並非都是急就章,為了寫作《事業愛情家庭——著名科學家謝希德和曹天欽的故事》,他先後採訪了一年時間,發表後榮獲全國晚報社會新聞大賽特等獎和上海新聞獎一等獎。新民晚報領導慧眼識珠,1984年一月破格提拔工作剛兩年的孫洪康擔任報社編委、政法教衛部主任。1988年,在全市第一次群眾和專家結合的評選中,他被評為上海十佳記者之一,名列榜首;1990年被評為全國優秀新聞工作者,1991年又榮獲中國首屆范長江新聞獎提名獎。

  一條“拉家常”得來的線索

  有點巧合的是,孫洪康的家就住在徐虎家的隔壁弄堂裏,從孫家的窗口能看到徐家的窗口。當然,他們本來並不認識。但多年工作的經歷和記者的職業習慣讓他養成了“關注民生”的情結,在民政部門、交通部門交了很多朋友,沒事也登“三寶殿”,經常去串串門,拉拉家常。就這樣,他有一天來到普陀區中山房管所,與徐裕鑫所長拉家常,説著説著,徐所長手掌朝膝蓋一拍,説:“洪康,我們有個青年工人徐虎,居民反映很好,你可以去採訪一下。”

  就這樣,孫洪康找到了徐虎。據徐虎介紹,因為城市化進程加速,居民家中洗衣機、電視機、空調、音響、抽水馬桶大量增加,原來的供電線路、自來水設施不能適應,居民家中經常出現斷電、斷水、馬桶堵塞等事故,白天還好辦,房管所有人值班,招呼一聲就去修,一到晚間,萬一停水停電,居民不能燒飯、洗衣,學生不能做作業,全家不能看電視,只能幹瞪眼。徐虎身為水電修理工,看在眼裏,急在心裏。有一天,他走過派出所,看到門口挂著的警民聯絡箱,頓時受到啟發,便回家倣照做了三個木箱,分別挂在自己分管的三個街道的路口,上面寫兩行字:“提供優質服務便民利民,公房夜間水電維修”,中間一行大字:“特約服務箱”,下面再用小字註明:“凡屬本地段公房住戶如有夜間水電急修,請寫紙條投入箱內。本人熱忱為您服務,每天開箱時間晚上七點。中山房管所徐虎”。打那以後,每天晚上七點,下班以後的徐虎騎著他那輛銹跡斑斑的鳳凰牌“老坦克”,帶著工具箱,依次打開三個服務箱,根據報修的紙條,挨家挨戶上門服務。這樣做極大地方便了居民,徐虎身上卻常常因濺上糞水腥臭難聞。一圈轉下來,肚皮也早餓得咕咕叫。居民的表揚信像雪片一樣飛來,徐虎説:辛苦我一人,方便千萬家。

  孫洪康和徐虎成了好朋友,他隨徐虎一起去服務點開箱,看徐虎上門為居民服務,在深入採訪的基礎上,寫了一篇通訊《全天候的房修工——記市勞模、中山房管所水電工徐虎的事跡》,發表在1986年12月12日的新民晚報上。這就是關於徐虎的第一篇通訊報道。

  這篇報道在社會上引起了巨大的反響。新民晚報100多萬份的發行量固然是重要原因,更重要的是徐虎的服務精神、服務模式體現了黨和政府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滿足了市民的迫切需要。其他媒體,包括報紙、廣播、電視、網絡,上海的、外地的、境內的、境外的,紛至沓來,對徐虎深入採訪,連續報道,盛久不衰。徐虎業餘時間為居民上門服務十三年,這樣的報道也持續了十三年。徐虎的事跡傳遍了上海,感動了中國。

  更值得一提的是,普陀區委、普陀區房管局、中山房管所以及後來的普陀區西部集團領導,關心徐虎、培養徐虎,組建了“徐虎青年服務隊”,讓徐虎帶了幾十個徒弟,把徐虎的精神發揚光大。

  名氣大了,徐虎也深知自己的不足,便利用業餘時間到華東師範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深造,1999年拿到了大專文憑,這使徐虎進一步增長了知識,開闊了眼界。他聯絡實際,學以致用,先後寫了20多篇探討物業管理的論文和體會文章,發表在《解放日報》、《支部生活》、《上海房地》、《城市開發》、《中國建設報》等報刊,其中《論物業管理進入大盤時代》獲得業內外高度評價。

  一對無話不談的朋友

  還值得一提的是,孫洪康後來擔任了新民晚報副總編輯,沒有時間到第一線採訪了,就把採訪徐虎的任務交給了青年記者楊俊,進行傳幫帶,後來,許多重點報道任務都是楊俊完成的。

  2006年,孫洪康調任解放日報副總編輯,他心中惦記著徐虎,又把解放日報經濟部記者張奕找來,把報社採訪報道徐虎的任務交給了她。像新民晚報的楊俊一樣,張奕也把任務完成得很好。

  去年年底,徐虎年滿六十歲,辦了退休手續,讓他高興的是,他帶的徒弟中,已有一人被評為全國建設系統勞模,六人被評為上海市勞模。在這之前不久,孫洪康走上了上海市報業協會會長的新崗位,讓他感到高興的是,年輕一代記者在“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的活動中,面向群眾,貼近生活,敬業愛崗,兢兢業業,已經接過老一輩新聞工作者肩上的擔子。

  徐虎性格內向,不善言辭,記者採訪他常常問了半天他才回答一兩句話。也許是因為這一點,在黨的十五大期間一次大型新聞發佈會上,一位美國記者多次舉手要求提問,向徐虎提了一個問題:“如果一個‘六四’事件的參加者要求你上門服務,你會去嗎?”會場上幾百雙眼睛轉向了徐虎,徐虎從容地回答説:“關於‘六四’事件,我們黨和政府已有結論,我在這裡不重復了。只要是在我管理養護地段裏的居民家中水電設施需要修理,我都會上門為他們服務。至於居民在家裏討論什麼問題,他們不邀請我,我是不會參與的。”那位能言善辯的美國記者頓時啞口無言。

  徐虎和孫洪康在一起卻是無話不談,從工作到生活,從帶徒弟到教育子女。多年來,孫洪康每年為徐虎訂一份新民晚報,每天看報也成了徐虎下班後必做的功課。徐虎上門為居民服務,從不喝一杯水,從不抽一支煙,可在最近一次老朋友的聚會上,孫洪康問徐虎,要不要來瓶紅酒?徐虎説:“不要。要來就來白的。”孫洪康開了一瓶白酒,徐虎端起酒杯,和在座的每個人乾杯,人們發現,徐虎原來是一個很豪爽的人。

  徐虎和孫洪康在一起還有一個共同的話題,那就是看到年輕的水電工和年輕的記者成長起來,他們都深感欣慰。

熱詞:

  • 徐虎
  • 1975年
  • 1980年
  • 感動中國人物
  • 1986年
  • 解放日報
  • 三寶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