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社會圖文 >

退休軍人捐畢生積蓄建學校 病危時拒絕取錢救命

發佈時間:2011年12月23日 02:5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北京晨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退休老軍人 畢生積蓄捐建學校

  二十多年來共捐建兩所希望學校及15個愛心圖書室

  “老牛自知夕陽短,不待揚鞭自奮蹄”。這是年近80歲的陳榮超用來勉勵自己的一句話,也是他二十多年來堅持捐資助學的真實寫照。自1988年退休後,陳榮超和老伴窮盡畢生積蓄,累計數十萬元,先後在四川和內蒙古多地捐建了兩所希望學校和15個愛心圖書室。

  戎馬一生 退休決意助學

  為採訪陳榮超老人,記者半個月前就開始約他,但直到昨天才如願,“剛從四川那邊回來,又去看望孩子們了。”説這話時,老人一臉幸福。

  1988年,陳榮超退休,成為豐台區軍休辦第十三軍休所的一名軍休幹部,本應是兒孫繞膝、頤養天年的時候,但從軍40年的老人閒不下來,“我可不想躺在功勞簿上吃老本。”那段時間,老兩口一直在琢磨著幹點什麼。

  偶然的一個機會,電視裏播放希望工程的公益廣告,那個大眼睛渴望上學的小女孩讓老兩口夜不能寐。反復思量後,老人決定將幾十年攢下的錢全部捐給希望工程,資助教育事業。至於投資何處,老兩口不謀而合地想到了曾並肩戰鬥過的地方四川雅安。

  但根據有關規定,捐建一所希望小學至少需要20萬元,“這在那個年代可不是個小數目啊。”然而,老兩口並沒放棄,從此開始了攢錢生活:不吃營養品,不買新衣服,不添置新傢具。記者注意到,老人家中的陳設還是六七十年代的用具,就連手紙也是陳榮超的老伴用廢報紙從超市換來的。

  就這樣,10年過去了,20萬元的目標也越來越近,“那段時間,每與老伴聊天,就會不自覺地想象一下未來校園的樣子,總會莫名地激動與興奮。”時間過去十多年,但老人依然記憶清晰。

  病危時刻 拒絕積蓄救命

  1999年5月,老兩口終於攢夠了20萬元。“這可是我倆50多年的積蓄啊。”陳榮超説,就在他們滿懷喜悅為籌建希望學校奔波時,他卻突發心肌梗塞,醫院發出了病危通知書。

  為治病,家人提出要取出錢來救命,但被陳榮超拒絕。面對老伴,陳榮超留下了這樣的遺言:“萬一我走了,把遺産捐獻給希望工程,遺體捐獻醫學研究。我倆的夙願,由你來完成。”老伴一時竟無語凝噎。好在悲劇沒有發生,兩個多月後,陳榮超與死神擦身而過。但這次“意外”,更堅定了他捐資助學的心願。

  2000年10月,一座1743平方米的白色四層教學樓在四川省蘆山縣龍門鄉建成了,當地政府將學校命名為“晨陽希望學校”。校名既取了陳榮超、楊玉仙夫婦姓氏的諧音,又象徵著學校似朝陽托起明天的希望。

  教學樓落成典禮那天,陳榮超夫婦被孩子們團團圍住,“一聲聲的深情呼喚不絕於耳,那感覺真是幸福極了。”

  給後代“不留金銀留精神”

  善舉沒有就此打住。僅僅過了5年,陳榮超夫婦再次將積攢下來的20萬元退休金拿出來,在內蒙古烏蘭浩特市義勒力特鎮建起了第二所“晨陽希望學校”。

  近幾年來,為了惠及更多孩子,夫婦倆長期資助四川蘆山縣晨陽希望學校6名孩子上學,每年資助善款1萬元。後來,他倆覺得攢20萬元建一所學校週期太長,於是改變捐資助學模式,每攢夠5萬元就建一個希望圖書室,截至目前,老兩口已捐助15個愛心圖書室。除了自己捐獻,老人還積極發動周圍人和單位捐款助學,使得兩個希望學校如今都有了電腦室和圖書室。

  為何不把積蓄留給後代?陳榮超總是説:“不留金銀留精神。”如今,在老人的帶領下,他們的外孫女都參與到捐資助學的行動中。

  在陳榮超的家中,有無數榮譽證書,但他最樂意看的還是電腦裏那些和孩子們在一起的照片。墻壁上,最顯眼的也是一張張和孩子們的合影。“我付出了一點艱辛和心血,卻收穫了無限的快樂和希望。”陳榮超説。

  晨報記者 岳亦雷 文並攝

熱詞:

  • 陳榮超
  • 病危
  • 取錢
  • 希望學校
  • 軍人
  • 捐資助學
  • 圖書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