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社會圖文 >

65歲老農屢屢“為國讓路” 50年從山腳搬到山頂

發佈時間:2011年12月21日 07:05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武漢晚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昨日中午,董德貴老人在新房前點燃鞭炮!

昨日,董德貴老兩口告別老屋。

  12月20日,農曆十一月二十六。

  65歲老漢董德貴,選擇了一個吉利的日子,又一次搬離了住了37年的老宅。財神廟山頂,丹江口市蔡灣村移民安置點,兒子董賢軍的“喬遷喜宴”,正等待他的到來。

  53年,他2次移民,3次搬家。按南水北調中線工程規劃,從1958年開始,董德貴從山腳的丹江邊搬到山腰,再從山腰搬到了山頂。

  “國家需要,我們只有服從。”老漢露出憨厚的笑容。他沒有留戀,沒有不捨。因為,他徹底告別了冰冷的土房,住進了新洋樓。

  老家

  清晨6點,天未亮透。丹江口市蔡灣村九龍溝,搬家汽車的馬達轟鳴聲,打破了山村的寧靜。

  2005年,南水北調中線工程丹江口大壩加高,大壩由海拔162米加高至176.6米,蓄水位由157米提高至170米,風浪線172米。2014年通水後,蔡灣村,172米線下,屬丹江口水庫淹沒區。

  董德貴打開發白的木門,將8蛇皮袋麥子,吃力地搬到門口。三官殿街道辦事處的幹部,帶著一輛三輪摩托車上門,工作人員三兩下將麥子搬上了車。除了糧食和一件木櫃,其他什麼都不帶走,包括舊床和其他傢具。

  他的家,是一套三間的瓦土房,面積約100平米。1977年,他花了5000多元,還專門請了四川的師傅,幫他夯築了這間土房。

  奉獻

  在董德貴的記憶裏,這是他經歷的第二次移民搬遷。

  1958年,董德貴12歲。當時住在丹江口河邊。那年,因實施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築水庫大壩需要,政府動遷16.2萬人,其中內安8.7萬人。董德貴就屬於內安一員。

  董德貴記得,當時,政府的補貼少,住房問題靠自己解決,父親帶著6口人,到半山腰上的石橋洼,搭建了一個簡易的棚屋。1977年,他舉家搬到了海拔更高的九龍溝,一住就是37年。

  董德貴説,今年,為了配合搬遷,山溝裏的4畝好水稻田閒置了一年。

  新家

  翻越一個山頭,董德貴的新家,蔡灣村移民安置點,矗立在海拔214米高的財神廟山頂。

  這山位於丹江口水庫之巔,本荒無人煙。今年5月,為了內安的蔡灣村村民,當地政府硬是削掉了22米的山頭,整出了一塊平地。在此基礎上,78棟兩層洋樓式的移民新居,拔地而起。

  移民新村整齊劃一,分為10排。村裏,有活動廣場,太陽能路燈。局面住宅為徽派建築,白墻飛檐黛瓦,房前屋後花壇環繞,新種的玉蘭花樹生機盎然。

  董德貴和兒子董賢軍各分了2套小洋樓,每套面積為180平米。一樓和二樓呈兩室兩廳佈局。

  董賢軍二樓的客廳擺放著嶄新的布藝沙發、電視櫃、液晶電視,瓷磚地板擦得乾乾淨淨。

  終於安定了。

  董德貴一聲嘆息。“一輩子與房子較上了勁。”

  安居才能樂業。董賢軍説,今後,他可以專心到外地打工掙錢。有著一手木匠的好手藝,他不愁活幹。

  三官殿街道辦事處主任舒毅説,移民搬進新居後,政府還將進行生産安置。通過回填挖山,該村將添置400畝土地,每人可分到0.4畝菜地、1.05畝林地,或者1.4畝旱地。

  董德貴説,他準備經營一些果林,增加一些家庭收入。此外,他還準備在移民安置點經營農家樂。

熱詞:

  • 董德貴
  • 山頂
  • 山腳
  • 移民安置點
  • 三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