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社會圖文 >

浙江龍泉“最美夫妻”裸捐 近百名寒門學子圓夢

發佈時間:2011年11月17日 18:0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新聞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中新網龍泉11月17日電 題:浙江龍泉“最美夫妻”裸捐 近百名寒門學子圓夢

  記者 趙曄嬌

  在浙江省龍泉市,有一對八旬老夫妻陳志升、葉季廉,他們生活清苦,卻用省下的每一分錢,發放了105筆助學金,圓了97位貧寒學子的求學夢,總額達到124200元。這一段助學路,兩位老人默默走了11年。

  這是一對“裸捐”的夫妻,當20萬的助學基金被騙走,他們咬咬牙賣掉房子。最艱難的時候,兩位老人的存摺裏只剩下600元錢,生活難以為繼。

  然而,比這一份大愛更讓人動容的是他們的謙卑之心,這對老夫妻自覺“能拿出的錢太少,實在不好意思讓人知道”。因為這一段凡人善舉,這對老夫妻被當地人譽為“最美夫妻”。

  小兒子生前最大的心願 老父母義無反顧來繼承

  陳志升是一位解放軍退伍戰士,打過淮海戰役、渡江戰役、解放戰役。退伍後,帶著X光機支援龍泉山區。1956年,和護士葉季廉結為夫妻,育有三子。

  兩夫妻助學的故事要從小兒子孫丕恒説起。

  當年,孫丕恒有個高中同學以優異的成績被北京一所大學錄取,但他家中根本湊不足去北京的路費、學費。同學的父親因為愧疚而自縊身亡,那位同學也沒能繼續讀書,而是在農村種田養家。

  “這件事對我小兒子的觸動很大。他參加工作後,一直想著要幫助一些家庭困難的學生上學。他從麗水師專畢業後,到龍泉教委工作,平時接觸最多的是學生。”葉季廉説,她的嫂子葉吟新是美國華僑,聽説孫丕恒在資助貧困學生,很受感動,寄來1萬美金作為資助。

  葉季廉拿出了孫丕恒生前的一本自製的筆記本,上面清楚地寫著一些困難學生的姓名、學校、家庭地址以及學習和生活情況。這都是孫丕恒下鄉工作時挨家挨戶了解來的,像這樣的筆記本,還有好幾本,都由他的妻子保存著。“在教委工作時,他和郵電工委一起結對幫助了14名貧困學生,不少學生考上了清華、北大、復旦。看到這些孩子有出息,小兒子比誰都高興。”

  不幸的是, 2000年9月,和癌症鬥爭十年的孫丕恒離開了人世,兩位老人説,小兒子有一句話讓他們終生難忘,“我不能追求生命的數量,只能追求生命的質量。”

  兩位老人決定將小兒子的善舉堅持下去。2001年10月30日,以小兒子命名的孫丕恒助學基金成立。基金組成是那1萬元美金、生病期間的慰問金與撫恤金,總共是12萬元。

  為了鄭重起見,葉季廉還擬定了助學基金的申請標準,標準很簡單:“家境貧寒、成績優異”。

  2001年秋季,龍泉一中的高一的學生張慧、劉慧月等13名學生,從兩位老人手上領到了300元的助學基金。

  隨後4年,每人每年300元的助學金都會在秋季入學時及時發放,84位貧困的孩子在衝向高等學府的過程中,有了一份保障。

  助學金髮放多次陷入困境 老人家賣房生活太拮據

  “資助考上大學的貧困學生,可以讓助學基金髮揮更大的作用。”陳志升、葉季廉這麼認為,從2005年開始,他們決定資助大學生。

  從此,每年高考結束之後,兩位老人便到龍泉市關工委和團市委,查看求助的貧困學生資料。從中挑選出兩—三名被重點大學錄取的貧困學子結對,給予他們每人4000元的資助。

  從300元到4000元的跨度,讓經濟並不寬裕的兩位老人覺得很是吃力。

  到2007年,原本12萬元的基金只剩下6萬元。兩位老人感到重重危機:還能支撐多久?

  “靠吃銀行利息,錢遠遠不夠。我們兩人一商量,咬咬牙賣掉了60平方米的老房子,籌到14萬,加上剩下的助學基金6萬共20萬,投資給一家房地産公司,這家公司給我們的利息比銀行高,那勉強就能湊上每人4000元的助學金了。”陳志升説得很坦誠。

  誰知,這家房地産公司在2008年經營不善陷入困境,這20萬元徹底打了水漂。面臨突如其來的沉痛打擊,陳志升幾度生命垂危,入院治療數月。 回想起當時的情景,他的心還是涼涼的:“完全不知道該怎麼辦。”

  這時,身邊的親戚好友的質疑聲更重了:圖個什麼!

  “這可是兒子的心願啊。我經歷過抗日戰爭,明白沒有知識無法在社會上生存。遠在美國的嫂嫂也一直鼓勵,我們有什麼理由不繼續做下去呢。”兩位老人決心將資助進行到底。

  於是,從2008年開始,兩位老人靠退休工資省出錢,繼續助學之路。“我每個月退休工資不到3千元,老伴每個月不到2千元。”陳志升説。

  可是,2008年,兩位老人資助的學生非但沒有減少,反而增加了1名。3年來,老人硬是從工資擠出了3.6萬元助學金。2010年是小兒子孫丕恒的十週年祭日,他們咬咬牙資助了四名大學生。

  這一條助學路走的很艱辛,並不高的退休工資令兩位老人的生活很拮據,最艱難的一次是,兩人工資存摺上剩餘的錢加起來還不到600元。

  病痛還在纏繞著兩位老人家。 為了資助大學生,葉季廉錯過了治病的最好時機。

  走進兩人的住所,進口處便是一個大的氧氣瓶。陳志升指著桌子上擺放的大大小小的藥瓶説:“每天這樣那樣的藥吃得不少。”他曾經因腦溢血中風偏癱6年,而葉季廉的腰裏至今還嵌著兩塊鋼板和六顆螺絲釘,走路時佝僂著腰,左手需不時地撐在腰背上。

  “2008年、2009年,剛好是我們兩人經濟最困難的時候。我有椎體滑脫、椎管夾窄的老毛病,去醫院復查説是需要7-8萬元的手術費,加上住宿得要10萬元。我們哪有這麼多錢。今年經濟稍微寬裕點,上海的醫生卻説,已經錯過治療的最好時機了。”儘管飽受病痛折磨,葉季廉依舊樂觀,並且堅持助學的路一定要走下去。

  寒門學子知恩圖報 親切地喊“爺爺奶奶”

  不知不覺,兩位老人的助學之路已經走過了11個年頭,在2001年到2004年連續4年資助的84位高中生,都已長大成人;從2005年起開始資助的大學生有的還在深造,有的已經走上了工作崗位。

  陳志升和葉季廉仍完好地保存著當年10多張發放儀式時的合影,還能準確地説出當時的時間和地點。到每年放榜時,葉季廉還會到榜單前,在本子上一一記下他們的高考成績。

  “每年假期,孩子們都回來看我們。”提起這,老人開懷大笑。

  兩位老人有一名叫鄭小燕的“孫女”,總是親切地叫著“爺爺奶奶”。

  5年前,鄭小燕考上溫州大學,她的姐姐當時也在溫州讀大學,務農的父母無力同時供姐妹讀書。是陳志升和葉季廉夫婦給予她資助。在大學期間,鄭小燕通過了英語八級的考試。

  “他們不但給予我經濟上的資助,更有精神上的鼓勵。他們鼓勵我考研究生,並表示願意繼續資助我。可我想自己賺錢考研,把資助機會讓給更困難、更需要幫助的人。”鄭小燕在龍泉一個鎮裏教小學。英語過8級卻教小學,一開始,她總覺得自己大材小用。“是爺爺奶奶一次次鼓勵我要扎紮實實做人,一步一個腳印。”

  兩位老人還珍藏了一封來信。那也是他們資助的“孫女”寫來的。

  “我的家在農村,父母就靠種木耳維持收入。每年我和妹妹的生活費、學雜費都是家裏最大的支出。去年夏天,我考上大學,是你們雪中送炭。現在,除了學習,我還擔任學生會學習部幹部,參與勤工儉學。大二開學,我又收到了你們的資助。”在信中,浙江師範大學的陳靜寫道:“你們是我一生無法忘記的親人。”

  不過,最令兩位老人欣慰的是,懂事的陳靜説,將來要以他們為榜樣。

  兩位老人奉獻著全部的愛心,也得到了無數的愛與尊敬。當他們的事跡被當地媒體傳播開後,感動、致敬、祝福……成為所有人共同的共同舉動。

  網友饒偉貞評論説:“很少轉播但這個必須轉播;很想言表但這個無以言表。我們可能沒有這樣的行動,但我們不能不為這樣的行動而感動!”網友清峰霧瀾評論説:“我敬畏這樣的心懷,內心無比崇敬!希望的是社會將這類人保護起來,保護僅剩的聖土!”更多的網友則紛紛表示“偉大不是偉人的專利,身邊許許多多名不見經傳的普通人用自己的人生書寫著‘偉大’二字。二老是真正值得尊敬的人。唯祝他們健康、長壽、快樂。”

  浙江省委常委、宣傳部長茅臨生也作出重要批示:“這既是凡人義舉,又是一位參加解放戰爭的老同志精神境界的生動寫照。”

  不過,在社會各界的讚揚敬佩聲中,兩位老人依舊有著沉重的心事,他們最放心不下的是,在他們百年之後,沒有了助學基金本金,這條助學之路還能走多久。(完)

熱詞:

  • 裸捐
  • 椎管
  • 寒門學子
  • 浙江師範大學
  • 浙江龍泉
  • 浙江省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