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社會圖文 >

上海醫院試點門診電子病歷 患者不用再看"天書"

發佈時間:2011年11月10日 12:17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解放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天書”一般的醫生病歷書寫,常使眾多患者看得雲裏霧裏。近日,記者從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獲悉:該院所有科室全部實行電子病歷,門診醫生書寫病史只用鍵盤不用筆。信息技術的變革,非但使患者對病情和治療一目了然,更為臨床留下寶貴的數據“財富”,以備日後用作科研素材。據悉,腫瘤醫院也是申城首家廣泛使用門診電子病歷的三級醫院。

  高門診量“逼”出決心

  近年來,申城醫療機構持續推進信息化,電子病歷一度成為建設目標。可迄今為止,大多數醫院的電子病歷仍局限在住院部。門診信息化僅停留在電子處方上,即醫生用電腦錄入處方,並將處方遠程傳至藥房。至於門診電子病歷,除幾家規模較小的醫院外,余者幾乎未能啟動。

  業內人士坦言,電子病歷 “説來容易做來難”。首先,一些老專家、老教授習慣於手寫病史,一下子轉至電腦錄入,多有不便。其次,電子病歷如何打印,也讓人頭疼。由於申城醫保患者使用統一的醫保就診記錄冊,如要電腦錄入病史,記錄冊的打印起始行數不一、打印格式不一,操作難度很大,如應用不妥,反倒增添門診工作壓力。

  作為全國知名專科醫院,腫瘤醫院日均門診量高達4000至5000號。面對龐大門診量,醫院下定決心,要將“電子病歷”這塊“硬骨頭”啃下來。副院長陳海泉教授説:“腫瘤患者的治療有較強延續性,讓患者清楚知曉自身病情,對治療本身有益。此外,保存珍貴的臨床素材也是一大原因。我國擁有巨大的患者人群,但我們的就診記錄在日復一日的問診中流失,這為臨床科研帶來不小損失。”

  患者看得懂少奔波

  面對電子病歷推廣中遇到的難點,腫瘤醫院院領導反復斟酌探討,逐步進行攻克。在對所有醫生持續培訓半年後,醫院列出“硬規”:如不用電腦錄入,將取消門診出診資格;對於少數無法熟練掌握電腦技術的老專家教授,醫院專門配備助手,協助錄入電子病歷。至於棘手的打印問題,醫院則另辟蹊徑,將打印工作分離出醫生診室,在全院8個診區外專設打印區域,患者只需問診後,在門口遞上病歷給護士打印即能完成。

  正值花甲的方先生是一名肺癌患者,在腫瘤醫院做化療持續半年有餘。上週四,方先生照常前往腫瘤內科門診復診,醫生問診完畢,他習慣性地前往打印臺打印病歷。翻看患者病歷記錄,半年之內,所有診斷、用藥方案甚至病情的微小變化,都打印得工工整整。方先生告訴記者,“生了大毛病,總希望對自己的病情和用藥一清二楚。以前醫生寫得潦草,現在電腦打印,就算到別家醫院找專家諮詢,也不怕別人看不懂了。”

  另外,由於就診信息“網來網去”,患者再也不用拿著一本就醫記錄冊,多科室來回奔波了。“就算患者忘記帶病歷,只要拿張醫保卡,醫生也能做到對病情一清二楚。”腫瘤醫院信息科主任王奕説。

  改變的不僅是問診模式

  作為一種新型載體,電子病歷的意義正在實際操作中凸顯。王奕介紹,如今,醫院所有科室的醫生只要具備權限,就能從電腦中獲取患者的病史和治療信息。這一改變,將督促臨床醫生綜合既往病史,更加精準地判斷病情變化、作出科學診斷。此外,因為少了頻繁書寫,醫生的工作效率大幅提升。以中西醫結合科為例,一名主治醫師現在一天可看150號患者,比以往多了近一倍。

  其實早在去年底,衛生部就已發文要求各醫療機構推廣電子病歷的應用。而今,申城多家醫院門診雖已配備電腦、打印機等硬體設備,但論及軟體開發、流程設計、人員培訓等,仍顯得準備不足。陳海泉教授表示,相比住院患者,門診患者病情變化多、涉及疾病種類廣。在門診儘早推廣電子病歷,獲益的患者將更多,患者診療信息也不再成為“孤島”。以腫瘤患者為例,隨著電子病歷的普及,患者第一手素材將被完好保留下來,這將為日後科研領域找尋腫瘤發病規律、提升腫瘤治療效果提供參考,最終使更多患者受益。

熱詞:

  • 天書
  • 電子病歷
  • 就診
  • 病史
  • 門診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