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社會圖文 >

78歲老太為路人義務送茶33年 曾自挖水井找水源

發佈時間:2011年09月27日 18:20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民晚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徒步遠行或負重趕路,恰逢烈日炎炎、汗流浹背,這個時候,如果有個陰涼的地方可以歇歇腳,再喝上一碗涼茶,該是多麼愜意的事。

  在浙江三門縣農村,就有這麼一位老人,為讓路人解渴解乏,堅持每天燒開水,這一燒就是33年。她就是三門縣海遊鎮下洋李自然村78歲老人李小女。

  一個信念支撐了33年

  日前,記者慕名前往探訪李小女的茶堂。

  相對獨立的茶堂位於石岩至亭旁公路的路側,與旁邊高聳整齊的樓房相比,略顯破舊。一個陶瓷茶壺、一個倒扣在壺嘴上的塑料茶杯,就在中間擺放著。旁邊還有一個自來水龍頭,墻上手寫的“開水”二字,已褪色。

  從旁邊的大門進入燒茶室,裏面也十分簡樸。室內兩處堆放的熱水瓶,紅紅綠綠特別醒目,數了一下,有12個。

  “開始燒茶,可不是現在這樣子。後來我跟兒子商量,把房子改改,也是想讓他們喝茶時候有個遮太陽、擋風雨的地方。所以就在外面留了一個空間。”78歲的李小女雖然有些耳背,但對過去的事卻記憶猶新。

  李小女有2個兒子,老伴25年前去世,目前一個人住。33年前,也就是1978年,她想到要燒茶免費提供給路人。

  於是她選擇在海遊與亭旁來回的必經之路上燒茶。

  最多一天燒14鍋

  二三十年前,這一帶還不通車,人們一般都是靠兩條腿出行。從亭旁走到下洋李,正是口乾舌燥之時,所以停下來喝口茶,是當地人的習慣。特別是十幾個拉車人,每次路過,總要在這裡歇腳。看到這些辛苦幹活的人,李小女還會準備上稀飯,讓他們進屋喝一碗,補充點體力。

  李小女老人告訴記者,那時,她都是早上4時起床開始燒茶,為的是讓路人經過時能喝到涼的茶。當時,她還在做油漆工,經常從工作的祠堂拿一些用剩的木屑當柴。這樣做了3年,後來沒做工了,就到附近山上砍柴。當時柴可不能隨意砍,考慮到她是做好事,村裏就給她特意劃了一塊山。

  再後來,她的兒子也參與其中,四處為她收集能用的燃料。水從何來?自然也不是那麼容易的。一開始,李小女要到別處挑水,後來自己挖了水井,再後來用上了自來水。

  回憶過去的事情,老人顯得異常開心:“我最多的時候一天燒14大鍋。那時是放電影《紅樓夢》,周邊村莊的人都集中到這邊來看。我從早上燒到晚上6點,3個半人高的大水缸,一個裝清水,一個裝燒開的熱水,一個裝開後的涼水,輪流運作。當時電影放了3夜,這3天,是我燒得最多的時候。”

  李小女説,過去二十幾年,平均每天燒七八鍋,到現在,最多也就一二鍋。外面的那個水龍頭,是兒子看她年紀大了,提水不方便,給接上去的。這樣,屋內的開水在外面也可以直接取用。

  只有一個人喝也要燒

  採訪接近尾聲,記者站在茶壺邊,看公路上車來車往,卻沒有人停下來喝茶。偶爾有開摩托車和電瓶車的人經過,有的往這邊瞟幾眼,有的頭也不回就過去了。

  “現在一天一鍋就夠了,主要是一些賣西瓜的、收廢品的、外地打工的過路人喝,村民都乘車了,都不來了。”李小女説這話時,有些淡淡的遺憾,“再過陣子,天氣涼起來,更沒人喝了。”

  李小女的兒子樓亦強剛從外地回來看老人。他説,母親一直在做,老人開心,他們做子女的也就支持。

  “我們從小就在這邊玩大的。以前大家乘涼,就坐在大樹下,口渴了,就到這裡喝口茶。大家都習慣了,都説阿婆人好。”村幹部李和傑説。

  陳模快是小坑小學退休教師,目前在小學當門衛,是上楓坑村人,在這邊工作已有9年。“我以前沒在這邊教書就聽説了,後來在這邊經常路過,看到門口一個茶壺。雖然沒去喝過,但老人的事情被大家口口相傳,很受感動。”

  “雖然也是一件小事,但太值得我們學習了。做好事貴在堅持,她堅持的時間比我的年紀還大,一般人肯定做不到。”三門義工任典舜説,他家住亭旁石頭岙村,以前騎車路過,都要停這邊歇歇,“人家有錢的造橋鋪路,她沒錢就天天燒開水給路人喝。幾十年如一日,這是何等的大愛啊。” (任平)

責任編輯:郭思宇

熱詞:

  • 小女
  • 水源
  • 水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