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社會圖文 >

藝術品鑒定亂象叢生 因利益唯上作假氾濫(組圖)

發佈時間:2011年09月23日 02:00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檢察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謝根榮找人製成的“金縷玉衣”

  位於北京東三環的潘家園古玩市場是著名的古玩、民間工藝品集散地,其中的魚龍混雜,讓人好生困惑。  王利/攝

  藝術品鑒定三亂:偽證書 偽專家 偽機構

  鑒定亂象:皆因利益唯上

  9月17日,“徐悲鴻油畫偽作”一事被曝出。2010年6月北京九歌國際拍賣有限公司以7280萬元人民幣的價格成功拍出的《人體 蔣碧薇女士》的“徐悲鴻油畫”,有人認為實際上是中央美術學院首屆研修班某位同學的習作。該畫在2010年6月拍賣時,被稱“由海外著名藏家提供,是徐悲鴻油畫寫生一個重要的代表。”同時配發的還有“徐悲鴻長子徐伯陽與這幅畫的合影”以及徐伯陽出示的“背書”。

  此前幾日,“金縷玉衣”騙貸、故宮副院長等專家估價24億一事被曝光。華爾森集團總裁謝根榮找人用零散的玉片穿成“金縷玉衣”,並通過相關人的介紹,找到故宮博物院原副院長楊伯達等5名鑒定專家來作鑒定,鑒定專家給出評估價24億元。以這件“金縷玉衣”做擔保,謝根榮向銀行前後騙貸10億余元。

  2007年1月14日,有報道稱,一位張先生經一文物鑒定有限公司專家孫學海鑒定,花2.5萬元為自己的27件各類瓷器開具了12張真品“鑒定證書”,可拍賣公司和許多陶瓷鑒定專家都説是贗品。張先生再找那家鑒定公司和那位專家,對方仍堅持自己的鑒定結果。張先生找到了工商部門但調解無果。

  2004年9月24日,據本報報道,劉書勤於2001年以120萬元價格從李世元手中購買了一件有中國書畫家收藏協會和中國歷史博物館的兩份權威鑒定的汝窯筆洗,後被鑒定為贗品,劉書勤遂報警。北京市延慶區檢察院以涉嫌詐騙的罪名將李世元起訴,法院宣判李世元無罪。

  ……

  據不完全統計,中國目前共有7000多萬人在玩收藏。如此龐大的市場,誰來為收藏者們把關?藝術品鑒定市場緣何如此混亂?

  原因之一就是藝術品本身的特殊性。説到鑒定就不得不説仿製造假。民國、清代以前的仿製多數出於興趣愛好而非賺錢,民國以後漸漸混亂,不再講究以前的工藝、材質、紋飾工藝。尤其近些年開始出現各種高倣、中倣、低倣。其中低倣的,用玻璃、石頭或者玉髓、次的玉料,運用染色,化學物品的侵蝕等方式加工成玉器,一般人也難以識別。即便是真玉也不好斷定,以和田玉為例,根據國家質量技術監督局頒布實施的“和田玉國家標準”,主要成分為透閃石的軟玉都符合“和田玉”定名規則。中國青海、俄羅斯、韓國等地出産的玉石中所含微量元素以及礦物質組成結構與産自新疆和田的玉只有量的不同,沒有質的差異。根據國家鑒定標準,仍可被稱為“和田玉”。業內對此有個不雅的比方:整個崑崙山脈好比一頭豬,新疆的和田玉就是豬的裏脊肉,而其他地區産的好比其他部位,同樣的成分,但吃起來,口感是不一樣的。

  而瓷器如果乘坐飛機,通過安檢掃描和高空磁場就會産生變化,檢測生産年代,數值能相差幾千年。青銅器,按照某個年代器皿金屬含量製作,機器檢測也只能説內含成分和哪個時期的相符。書畫鑒定,同一個時代,不同的人,畫風非常接近,或者一個人有意模倣另一個人的,通過儀器無法測定,專家經驗也不儘然全對。北京市文保文物鑒定委員會一位工作人員説,“這一行,要相信專家,但不能迷信專家。”

  另外,一些藝術品一旦被鑒定為真品或者鑒定的價值較高,就可以參加拍賣,而拍賣公司大多數情況下卻不需要為拍品的真假承擔責任。這是因為我國拍賣法第六十一條規定:“拍賣人、委託人在拍賣前聲明不能保證拍賣標的的真偽或者品質的,不承擔瑕疵擔保責任。”這條規定讓藝術品投資者、收藏者即使買到贗品也很難維權,同樣也使得那些唯利是圖的不法經營者有了可乘之機。

  證書之偽:無權威作用

  記者近日到北京琉璃廠街走訪,剛進街口,路邊就有人低聲詢問:要畫麼?記者被告知,無論想要什麼樣的畫,哪怕古今中外任何大家的名畫,都可提供。記者跟隨賣畫人轉進一條小巷,在一個很小的門店裏,店主拿出一幅幅未經裝裱、卻署有顧愷之、閻立本、吳道玄、李苦禪、林風眠、范曾等名家名字的畫作,毫不掩飾地説:“這些都是倣的,都是當代大師教授級畫家畫的,裝裱後一般人根本看不出真假。”當記者問道,是否可以出具鑒定證書時,店主説,到外面大街上隨便找一家做鑒定的都能開,只要交錢。

  記者詢問了幾處後發現各個鑒定地收費不一,鑒定費用從五十到幾千元不等,如要出具證明從一千元至上萬元都有,有的按件收費,有的按鑒定價格比例收取,所依據都説是“行規”。也有人説“假的一律不開證書”,也有説“看看再説”。

  “現在藝術品鑒定證書已經氾濫成災。一些鑒定機構、鑒定中心為了能夠收取費用,一般都鼓勵文物、藝術品收藏者、投資人開鑒定證書,通過鑒定證書收取鑒定費。”一位在琉璃廠街浸淫三十幾年的古玩店店主對記者説,“行裏的人從不看鑒定證書,只看貨,往往有證書的百分之八九十都是贗品。”

  隨著收藏熱不斷升溫,與之相關的藝術品鑒定行業也日益火爆。一方面,收藏者希望確認所購是否真品,另一方面,像記者這樣“知假買假”並欲求“真品鑒定”的人助推了該行的火爆。

  專家之偽:無資質要求

  鑒定證書靠不住,給出證書的專家呢?在百度搜索“文物鑒定師培訓”幾個關鍵詞,你會發現,聽幾堂課拿到“結業證書”就成了“資深鑒定師”,“專家”的出爐實在是再簡單不過。

  文物鑒定早年就是一門生意,是從舊中國的文物買賣行業脫胎而出的。目前市面上的專家大概可分為研究型學者,實戰型專家,自學成才型草根三類。研究型專家多在博物館裏工作,近水樓臺,過手的東西量多質精,但與市場交流不夠,證偽往往不是研究人員的主業。早些年琉璃廠街最有眼力的權威,大都是舊時候各家古玩店的夥計出身,今天市場上不少人還是這些老人帶徒弟帶出來的,這類實戰型專家鑒定憑感覺。

  泰斗級的專家都打眼?專家還能不能信?“沒人相信老師會看走眼”,一位曾受楊伯達指點的收藏愛好者如是説。“金線是真的,玉也是真的,金縷玉衣就是真的”,上文那位不願透露姓名的古玩店老闆説,“這個圈就是這樣的,你不拍板説那是戰國的也沒錯。真真假假不是一兩句話能説清的。”沒有利益驅動,專家也有打眼的時候;有利益驅動,專家怎麼説都可能。更不用説還有許多偽專家趁亂混跡其中,然後堂而皇之地從鑒寶活動中撈得好處。

  “鑒定行業魚目混珠的亂象,與鑒定資格零門檻直接相關。職業道德方面還要靠行業的自我規範和約束。”中國政法大學民商經濟法學院副教授馬更新提出,要規範這種現象,政府有關部門應建立起統一、規範的文物鑒定資格認證制度,並納入國家執業資格體系,通過統一規範、專項分類的資格考試,組建專業鑒定隊伍,從基礎層面先杜絕“偽專家”。

  機構之偽:無審批環節

  在北京潘家園、報國寺、琉璃廠街等地有很多鑒定機構,哪家才是權威機構?位於國子監院內的北京市文保文物鑒定中心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所有民間鑒定機構出具的鑒定證書等級效力都是一樣的,沒有任何法律效力。”像他們這樣由北京市文物局批准成立的中心也一樣。

  記者採訪了國家文物局新聞宣傳處,工作人員介紹,目前,我國最權威的鑒定機構就是國家文物局唯一批准成立的國家文物鑒定委員會,其主要職能是館藏文物定級工作、博物館徵集文物鑒定工作、刑事案件所涉文物的鑒定工作,原則上該委員會的專家是不能到社會上來鑒定的。“超出《國家文物鑒定委員會管理規定》範圍的事情,責任由從事該工作的委員個人承擔”。同樣,我國各地的國有博物館、文物工作站等正規機構,都是以國有文物的鑒定為主要業務,只對內不對外。

  面對強大的市場需求,不少民營鑒定機構在利益驅使下四處開花。中國文物信息中心一項針對全國80余家文物鑒定仲介機構的調查顯示,有的經過工商管理部門註冊,有的自稱經過文物主管部門批准,還有許多鑒定仲介機構挂靠在某某協會之下,既不具備相應條件又未經過合法審批,卻“大大方方”地開展鑒定業務。國家文物局稱,他們對民間鑒定機構的成立不進行審批,也沒有相關行政法規賦予國家文物局這樣的職能。

  我國法律目前關於文物方面的規定非常少,除文物保護法之外,就是《文物藏品定級標準》、《文物出境鑒定管理辦法》,對鑒定工作中規定了一套具體的操作規範,但這些規範只是在文物局系統內部適用。國家文物行政部門對文物鑒定的管理也只是抓到藏品的鑒定、涉案文物的司法鑒定和出境鑒定這個層面,民間文物鑒定工作確實沒有統一的鑒定標準。

  缺乏統一的認證、管理和制約,鑒定機構不具備基本條件、不具有民事權利能力、也不能獨立承擔民事行為責任,不必為鑒定行為和鑒定結論承擔法律責任,加上個別機構、個人為私利故意作出虛假的或不負責任的鑒定,鑒定市場怎一個“亂”字了得?

  難以追責:無懲罰機制

  文物造假對我們民族的傳統美德造成了巨大衝擊。在贗品暴利的誘惑下,“勤勞致富”的價值觀正在被“一夜暴富”的金錢觀取代,“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的商道正在被“騙術為王”的流氓手段替換。難道法律就拿他們毫無辦法麼?

  “藝術品本身特性決定了鑒定工作不能用科學的指標來精準衡量。”清華大學法學院教授黎宏認為對鑒定人的錯誤鑒定無法用法律來調整,除非“鑒定人在鑒定前明知委託人制假售假並與之同謀”構成詐騙罪,但實踐中也很難證明鑒定人的主觀方面是否有這樣的“故意”。

  馬更新認為,拍賣法的規定,僅考慮了拍賣公司作為仲介機構不宜對拍賣品承擔責任,對競拍人、消費者來説顯失公平。國外拍賣法也是如此規定的,但拍賣公司可以自定“三年、五年內如發現是贗品可收回”。目前情況下,消費者只能依據合同法維護自己權益,但也需事前雙方約定有“如為贗品可退”條款。馬更新建議政府應組織行業協會建立一整套完善的機制,包括鑒定機構如何認證、設立,設立後如何去規範、管理,遇到爭議如何解決等問題,如何確定鑒定雙方的權利、義務和法律責任,出現分歧後,糾紛的解決渠道、方式、程序等。

  若干年前的時代,沒有電視、電腦、手機,古人生活之外的娛樂唯有金石玉器、花鳥字畫,就這也只是王公貴族階層的專屬。“説到底,這是一個‘玩’的行當”,“這個圈資本説話”。改革開放以後,普通百姓積累了一些財富,投資藝術品成為可能。加之近年來西方資本對其掌控的國內藝術品標價炒作、拋售,動輒幾千萬、幾個億的天價成交,刺激了國內一乾人等的投機心理。玩雅、投資、意欲撿漏一夜暴發,形成了不同階層齊動員的全民收藏。

  任何一個法學家都會承認,再健全的法制也不可能調整到社會生活的每一個角落。投資、收藏藝術品亦如是。所以,在愈是熱鬧的時候,愈要保持冷靜的頭腦,理性對待藝術品投資,別到最後成了那“一群傻子在買,一群傻子在賣,還有一群傻子在等待”中的一個。

 

責任編輯:郭思宇

熱詞:

  • 鑒定機構
  • 藝術品鑒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