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社會圖文 >

68歲女校長自學英語並授課 18年教出14個大學生

發佈時間:2011年09月20日 06:0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重慶晚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用塑料管做成的呼啦圈是同學們玩得最多的玩具

朱林惠

幼兒班的小朋友正在認真聽課

雖然條件艱苦,但是山裏的孩子很熱愛學習,兩位同學正坐在教室門口看書。

重慶晚報記者韓毅與鄉村老師一起燒柴煮飯

孩子們上數學課

  在江津白岩山頂,有一所破舊的學校和一位孤獨守校老人。

  18年日出日落,老人始終開敞著她的校門,耗盡全部退休金,迎接一波又一波的山裏娃。17位村民無不為當初舉動倍感英明18年前,他們徒步十多公里,將知青返城的她拉上山,從此她再也沒下山。從這裡走出去的孩子,18年來已有14人考上了大學本科。

  她的名字叫朱林惠,今年68歲,村民視她為精神領袖。她説,她要把生命獻給大山。

  重慶晚報記者 韓毅 文 任君 攝

  初識 大山深處傳來讀書聲

  聽課 蹩腳英語乍聽讓人笑

  16日,主城的天氣還很熱,重慶晚報記者下基層到江津區塘河鎮硐寨村。這裡地處白沙與塘河兩鎮接壤交界地,山路崎嶇,重巒疊嶂。

  一排石頭壘築的低矮平房,掩映在硐寨村邊緣茂密的叢林中。墻壁沒有粉刷,裸露著粗糙的石塊和巨大縫隙,門窗隨處可見大窟窿。沒有校門,唯一用樹榦製成的旗桿豎立在一塊土壩上,顯示出這裡是一所學校。因旗桿釘子斷了,沒有挂旗。

  “我們的學校,坐落在大山的懷抱,一半在雲裏,一半在霧裏。從校門口鋪出的石板路,彎彎曲曲,伸到山腳平地……我們是山裏的孩子,山裏的孩子成長在學校裏。”平房內傳出讀書聲,劃破大山深處靜謐的空氣,充滿生機。

  一位老態龍鐘的老太夾著一疊作業本,走出教室。她就是朱林惠,既要教書,又管教學,幹的是校長的活,村裏的男女老少都親切叫她“朱老師”。

  聽課 蹩腳英語乍聽讓人笑

  朱老師介紹,學校從幼兒班到小學六年級共有學生約60人,只有四年級空缺,其中人數最多的年級有20多人,最少的只有3人(六年級)。學校共5名老師,除了她有退休工資外,其他全是義務勞動,平時還要種莊稼。

  重慶晚報記者跟隨朱老師走進6年級教室。昏暗的教室裏只擺了三張課桌,桌椅破舊,缺胳膊少腿。3名女生端坐,桌上沒有課本,只有一個作業本和一支筆。

  走上講臺,朱老師在嚴重掉漆的黑板上,寫了十多個英語單詞,指著讓孩子們念。孩子們讀得賣力,但發音不標準,多帶江津口音,聽起來還有些好笑。重慶晚報記者發現,個別單詞,朱老師自己也念錯了。

  下課後,朱老師放下粉筆,明顯感覺她對這節課上得不滿意。約60名學生從幾間教室鑽出,在土壩上追逐打鬧。朱老師趕緊到雜物房找出幾個呼啦圈交給孩子,這些呼啦圈是她自己用塑料水管做的。

  堅守 自學英語自編土教材

  下午4:30,學校放學,學校很快恢復山裏的寂靜。另4位老師也陸續離開,留下朱林惠獨守學校。

  晚飯是村民主動送來的。吃完後,天氣轉涼,朱老師添了一件衣服,碗都沒洗,就抱著一個皺巴巴的本子找到重慶晚報記者,“下午你聽見了,我們的英語很糟糕,而這種尷尬的英語課我們已開了13年。”朱老師説,由於要跟初中接軌,小學必須教英語。學校沒一個老師懂英語,即便買了課本也看不懂。就這些簡單的英文單詞,她也是自學的,遇到支教老師又作一定修補,逐漸形成了自成一體的土教材。

  她讓重慶晚報記者幫她糾正土教材上錯誤的英標,一邊學發音一邊做筆記,神情異常專注。看著朱老師頭上銀絲縷縷,重慶晚報記者的眼眶濕潤了。

  只要山裏還有娃兒上不了學

  “我願意把生命獻給大山”

  塘河鎮硐寨村62歲的村民陳萬倫至今記憶猶新:18年前,山裏唯一的村小垮塌,老師離開。學生上學需步行約5公里。遇到下雪,只能在家自習。有的孩子十四五歲了,還沒上小學一年級。這時,村民鄧立書打聽到消息:曾上山當知青的朱林惠返城後,在白沙鎮石壩街小學教書,便去找她幫忙想想怎麼解決孩子讀書問題。

  1994年,村民找到朱林惠後,朱林惠花了一週時間,上山做了一次教育狀況調查。她發現,山上未讀書的適齡人口多達47人,其中年齡最大者已15歲,於是謀生了上山教書的想法。消息傳回白岩山,“整個山上像炸開了鍋”,不少村民想把朱老師接到自己家。一些人甚至買來過年用的鞭炮,歡迎朱老師。

  1994年3月1日,17個村民步行十多公里,到白沙鎮把朱林惠請上了山。“大家把朱老師家的鍋碗瓢盆,甚至連床都拆了,硬是扛上山來,為的是讓朱老師安心住下。”陳萬倫説。

  一位村民提供了兩間土坯房當教室。寂靜的山間終於響起讀書聲,村民們紛紛放下鋤頭到教室外圍觀。朱老師清楚記得,第一期學生中,年齡最大的女生14歲才讀一年級,小學沒讀完就回家嫁人了。

  儘管硬體都簡陋到極致,但朱林惠對教學工作沒有任何簡化。教學大綱、課程安排、考試試卷都嚴格按正規學校設置。朱林惠上山辦學的消息,很快在白岩山上傳開,不斷有家長將孩子送來讀書。第二學期開學時,學生已達百餘人,班級擴充到4個。而朱林惠堅持只收課本費,有時還自己掏錢給學生買課本。

  “朱老師就像我們山上的一顆啟明星,只要有她,山上就有希望。”白沙鎮窄口村2組的45歲但利容感激涕零。她的女兒何靜是朱老師的學生,今年考上四川外語學院德語系。因家庭條件不好,常年有病的父親強迫女兒外出打工。朱老師知道後,籌集了3000多元,9月初把何靜送進了川外校園。

  “學校沒有名分,由於種種原因,一直沒有部門接管。”年近古稀的朱老師如今感到有些力不從心,但她仍説:“儘管我早已退休,但只要白岩山區還有娃兒上不了學,學校就要繼續辦下去。我願意把自己的生命獻給大山。”

  不少畢業生回母校義務支教

  “朱老師感動了我”

  何安瓊、何芹都是朱林惠的學生。

  “我從3歲開始,就在朱老師門下讀書。小學六年,支教老師和下派老師我數得清名字的有10人,很多老師上不到幾天就離開了。”19歲的何芹説,去年,她從江津職業技術學校畢業後,本在主城一家企業打工,月薪2000元左右。今年3月,母親過40歲生日,她回家探望,順便到學校看朱老師,得知學校差老師,她主動擔起了義務教學任務,同時完成自己成人大學學業。

  何安瓊23歲,是該校老師刁祿的女兒。她幼師畢業後,在主城一私立幼兒園任教。3年前,她被母親拉回家,擔任起學校的幼兒班教學工作。“作為年輕人,我也想進城教書,但媽媽和朱老師感動了我,山區的這群學生需要我,但對這份幾乎沒有報酬的工作,我不知能維繫多久。”何安瓊坦言。

  朱林惠坦言,由於條件限制,他們的教育方式確實老土,但就是這些土辦法,讓山裏14個學生通過該校啟蒙,如今已經考上了大學。

責任編輯:郭思宇

熱詞:

  • 江津區
  • 女校長
  • 教英語
  • 英語單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