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社會圖文 >

協和醫院精選千份病歷展出 病例變多保管成難題

發佈時間:2011年09月19日 10:0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北京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自1921年建院至今,協和醫院保存著近300萬冊患者的病歷,為全國之冠。病歷不僅是醫務人員技術水平與臨床思維的集中體現,更清晰地展示出醫學發展的脈絡與趨勢。協和以診治疑難重症聞名全國,其海量病歷正是一個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醫學研究寶庫。

  本報記者 方芳

  通訊員 段文利 胡文靜 胡雅潔

  北京協和醫院有“三寶”:教授、病歷、圖書館。近日,北京協和醫院迎來90歲生日,作為院慶活動之一,醫院從全部保存的300萬份病歷中精選出979件,面向全國醫生和醫學院校學生開放展出。

  病歷記錄名人的協和歲月

  300萬份病歷中,有許多是在歷史上留下深深印記的名人。他們留在這裡的病歷,如今已成為具有歷史文獻價值的資料。

  日前,位於協和醫院西門對面的協和新院史館正式開館。院史館一間展廳的玻璃展櫃裏,擺放著一排暗黃色的牛皮紙病歷袋,病歷袋上寫著這樣一些名字:孫中山、宋慶齡、蔣介石、宋美齡、張學良、于鳳至、馮玉祥、石評梅、高君宇……

  他們曾是協和的患者之一。但今天在這兒展出的只是病案袋,他們真正的病歷在我們的病案室裏收藏著,因涉及隱私,不能公開展出。

  病案越來越多,保管成了難題。

  儘管空間狹小,但醫院總是想方設法為這些寶貝安家。協和的300萬份病歷分放在不同的地方保管最常用的病歷在門診樓四層保存,其他大部分病歷在一個寬敞的病案庫房裏,按編號整齊地排列著。

  標號為“9954”孫中山先生的病理報告就在其中的一個鐵皮櫃子裏。1925年1月,協和醫院代院長劉瑞恒、外科主任泰勒等兩次在北京飯店為孫中山會診,1月26日,孫中山先生最後一次住進協和醫院,當日下午3時收住外科病房,4時為孫中山手術。2月18日,孫中山出院。3月12日,在院外逝世。後世多誤傳為肝癌,而屍檢病理報告為:膽囊腺癌。孫先生遺體在協和禮堂舉行追悼儀式。直到1929年移葬南京,此期間,屍體防腐均由協和醫院負責。解剖學樓曾完好地保存了孫先生的肝臟,後因日軍等多方爭奪而遺失。

  這是一份並不完整的病歷,包括封面、首頁、屍檢病理報告,連圖片在內共有13頁,但這只是整個病案的一小部分,其餘的在1942年被日本人借走。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戰爭爆發,日軍突然進駐學校和醫院。學生停課,門診停診,病房不再接收新病人住院。至1942年1月31日,學校、醫院及宿舍完全被日寇佔領,病人全部出院。3月初的一天,日本人把孫中山的病理檢查標本、肝臟檢查的一個標本一併拿走,只給協和醫院留下了一張借條。

  為了保護病人隱私,協和醫院對採訪者提出要求,不能探究名人病案,並且對著名患者的“協和歲月”始終保持沉默。但其他文獻和相關文字記載,還是幫助我們了解一些那段歷史。

  1931年,張學良曾在協和醫院住院多日。他在這年5月赴南京召開國民會議時感染了傷寒。返回北京後,病情加重,經德國醫生診治,建議入院治療。6月1日淩晨,發燒已陷昏迷的張學良離開了在北京西城區白塔寺順承王府的家,住進協和醫院。因為張學良的病,蔣介石對廣東方面的討伐也不得不延期。蔣介石預定在6月4日與張學良聯名正式發表討伐廣東令,因必須得到張學良的同意,蔣介石特派張群趕赴北京,面呈蔣介石的親筆書,但因張學良病重而不能見面。

  而3年後,蔣介石和宋美齡也曾雙雙住進過協和醫院。作家葉永烈在書中寫道:1934年10月上旬,蔣介石和宋美齡住進北京協和醫院高等病房。他倆是在10月初下了廬山,前往北平。當時報紙登載,蔣介石在北平視察,並接見原東北的軍政要人莫德惠、王樹常、馬佔山等。一到北平便陷入應酬的漩渦。一連幾年“剿共”,忙得他焦頭爛額,難得歇一口氣。於是“稱病”,和宋美齡一起躲進協和醫院的高級病房,一邊全面檢查身體,一邊難得清靜一下。1934年10月16日,兩人匆匆出院。那時南昌行營發來急電,報告江西中央蘇區的異常動向,驚動了蔣介石。於是他和宋美齡登上專機,趕往南昌行營。

  在協和醫院的300萬份病歷中,還有埃德加斯諾、安娜路易斯等國際友人的病案,還有一些記載世界首例、中國首例、醫院首例的疑難重症病例及罕見病例的病案,如國內第一例賁門癌切除術、第一例全肺切除術等,它們具有醫學、文化、歷史等多重價值,堪稱“活著的歷史”。

  百萬病歷幾次險遭銷毀

  300萬份病歷擺在那裏,浩瀚龐雜,想要完好地保存,著實不易。

  風雨90年,這些珍貴的病案也曾幾度遭遇險些被銷毀的厄運。一代代的病案守護者們憑著無畏與智慧,渡過了數次劫難。

  1942年日本侵略者佔領了協和醫院,他們準備把病案銷毀。一天,日軍軍醫松橋堡突然找到負責病案管理的協和醫院病案室主任王賢星:“王!把你的病案準備銷毀吧。”王賢星不顧頂撞日本侵略者的危險,義正詞嚴地對他進行譴責,病案才得以保留下來。

  上世紀60年代初,國家經濟困難,紙張缺乏,有人提出將部分老病案送造紙廠,又是王賢星找到前來徵求意見的董炳琨副院長,才保住了這些珍貴的資料。

  “文革”時期,協和醫院遭到嚴重破壞,病案室也是重災區之一。“廢紙”之説使得病案又一次面臨被銷毀的命運,很多醫院貼出了大字報。王賢星已經“靠邊站”了。冒著反對“軍管會、革委會紅色政權”的大帽子,當時的病案管理者馬家潤和同事們堅決抵制了紅衛兵打算銷毀病案的行動。

  正是因為有一代一代為了捍衛科學敢於鬥爭的“協和人”,協和醫院數量大、歷史長、對疾病有鑒別價值的病案才得以完整保存至今。

  協和醫院的病案分住院和門診兩大類,第一份住院病案是一位外籍病人的,1921年1月26日,協和接收的第一位住院病人是患有天花的澳大利亞籍女病人;而第一號門診病案的病人姓鄭,日期是1921年7月1日。

  來到這家著名醫院就診的,不僅僅是達官貴人,更多的是處於社會底層的平民百姓。

  在協和醫院,保證病歷的原始、客觀、完整、安全是件十分神聖的事。沒有正當理由,不經過嚴格的程序,任何人都不得調閱任何一位病人的病案。

  與醫學大師通過病案對話

  病案號45:1921年3月21日入院,男性,48歲。這是協和醫院剛剛成立時接診的一位患者。正在舉行的協和醫院病歷展上,這份90年前的全英文病歷吸引了記者的目光。這是一位糖尿病患者,病歷包括首頁、病程記錄、體溫單、醫囑單、化驗單。90年前的這份病歷已經非常詳細和完備,很多記錄格式現在仍在沿用。

  此次展出的病歷共計979件,其中不乏張孝騫、林巧稚等一批醫學大師的手筆。這些難得一見的病歷,不僅可以讓現在的醫生領略到醫學家們治學從業的風采,也提供了學習和效倣的途徑。

  這是一份28歲女患者的病歷,病案時間是1935年,出自當時還是普通的住院醫生後成為神經精神學大師的許英魁之手。這位女患者四肢無力,伴有吞咽困難這是我國發現的第一例重症肌無力患者。當時沒有肌電圖,許英魁只能用心電圖進行記錄,通過仔細觀察和分析,終於確診。病歷顯示,許英魁此後對患者進行了長達6年的隨訪,直到1941年協和醫院暫時停辦。

  “老視鏡不合適來驗光,舊老視鏡是1952年配的……”這是1956年的一份病歷,記錄者是當時的眼科專家羅宗賢,儘管已經是知名專家了,在手寫病歷時,依然一絲不茍。

  據了解,此次病歷展將持續展出一個月,各家醫院的醫護人員及醫學生都可以到北京協和醫院免費參觀。

  一份份協和病歷的誕生過程,記錄著“老協和人”對年輕大夫的言傳身教。一份病歷所涵蓋的內容,包羅萬象。只有對患者的病情詳細觀察,對檢查結果詳加記錄,並經過歸納、分析,才能寫好一份病歷。在協和醫院,對一個新醫生的培訓,是“從寫病歷開始的,而不是開刀,不是開藥”。

  多年任協和內科主任的張孝騫對下級醫生病歷書寫要求極為嚴格,“不僅內容要準確齊全,而且單位要標準化,字跡不得潦草,絕對禁止自編的簡化字和縮寫。要求忠於事實,在重要的地方還要做分析,不能寫成流水賬。”消化科的魯重美教授回憶:第一次隨上級醫生查房,當張孝騫教授把病歷推到她面前時,她大腦一片空白,所有之前想好的詞兒都忘了。為此,她被罰“重做一年實習生”。在接下來這一年的實習生涯裏,她一共寫了100余份病例,深切地體會到寫好病歷的重要性。

  醫院還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一批協和醫學院的見習醫師到婦産科實習,導師林巧稚要求每人完成10例初産婦分娩全過程的觀察記錄。最終,林巧稚只在一個學生的作業本上批了“Good”,其餘的全部退回重寫。這些學生找來“Good”的作業,對照之下發現,那位同學的病案記錄上,只比他們多寫了一句話:“産婦的額頭上冒出了豆粒大的汗珠。”

  隨著時代的發展,如今的協和醫院,醫生們越來越多地開始使用電子病歷。無論是靜靜躺在病案室的百萬份泛黃的老病歷,還是更加方便調取的電子病歷,蘊含在病歷後面的醫者仁心,將深刻地影響著一代代初出茅廬的年輕醫師成為未來的良醫、大醫。

  病案軼事

  美國客人在協和

  找到出生小腳印

  在協和醫院,很多年輕大夫都知道這樣一個故事。1972年,協和醫院來了一位特殊的客人。

  這是一位美國女士,當時陪同尼克松總統訪華。她自己是1949年在北京協和醫院出生的,她不經意間對中國友人提及她在協和出生的事。朋友建議她到協和醫院找找當年的出生記錄。

  協和給了她一個意外的驚喜,醫務人員不僅從病案室中找到了她的出生記錄,還翻出了她出生時醫院為她印下的小腳印。她帶著攝像機拍下了找病歷的全過程,並且複印了這枚珍貴的小腳印,挂在自己的床頭。

責任編輯:劉禛

熱詞:

  • 協和醫院
  • 病歷書寫
  • 臨床思維
  • 鑒別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