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社會圖文 >

清華校長南京講座 告誡學生別埋頭做題丟好奇心

發佈時間:2011年09月16日 04:5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揚子晚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顧秉林:

  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校長,物理學家和材料科學家。長期致力於物理學和材料科學的研究和高層次人才培養,在凝聚態物理方向取得了許多重要成果。1999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饒子和:

  中國科學院院士,分子生物物理與結構生物學家,江蘇南京人。2009年獲英國教育機構頒發的“傑出學術領袖獎”。曾任南開大學校長。天津市政協副主席。南京市第一中學校友,是南京一中崇文班的名譽班主任。

學生們認真聆聽院士講座。

  昨天,清華大學校長顧秉林受原南開大學校長、南京一中崇文班名譽班主任饒子和院士的邀約,一起來到南京一中給該校高一高二崇文班的師生開設講座。去年秋季開學,南京市第一中學創設了旨在培養拔尖創新後備人才的“崇文班”,對學生培養模式進行有益探索。昨天是顧秉林院士作為崇文班導師的第一場講座,也是在南京中學的第一次亮相。他講座的主題是:科學家成長的故事。實習生 王宛璐 本報記者 王 璟 攝影 宋嶠

  談名人成才:人才沒有所謂的成長規律

  “每個人的成長其實都是不一樣的,應該因材施教、因人而異,付出努力才能成功”

  上世紀70年代去丹麥留學的顧秉林,小時候就對安徒生的童話充滿了興趣,長大後又聽説丹麥波爾研究所出了諾貝爾獎,因此非常欽佩,所以丹麥成為他留學地的選擇。到了丹麥之後,顧秉林又特別去了解了安徒生的成長故事。

  “安徒生從剛上學時就覺得自己落後於同學,直到30歲左右才發掘到自己在文學上的才華。所以,每個人都會在某一方面有所特長,關鍵在於有沒有開發潛力。”顧秉林説,有些孩子覺得自己什麼都不行,其實可能是沒有挖掘到自己的潛力;還有一些孩子自己認為自己很優秀,但其實還是要經過進一步的考驗才能判斷是否“真行”。

  關於如何成才,顧秉林又舉了楊振寧先生的事例:楊振寧從小在數學方面就很有才華,他也和現在的學生一樣,想過假期補課提高數學,但其父楊武之雖然是一位數學家,並任教于清華大學,卻未給楊振寧安排假期補數學,而是請了一位研究孟子的學生,給兒子進行人文知識的熏陶。“這也是現在不少學生容易出現的‘一條腿粗現象’,但楊武之先生卻為孩子鍛鍊‘兩條腿一樣粗’打基礎。”顧秉林指出,很多人追著他問:人才有什麼成長的一般規律?“但事實上根本沒有這樣的規律,因為每個人的成長其實都是不一樣的,應該因材施教、因人而異,另外一點就是付出努力才能成功。”

  談人生選擇:堅持自己認定的路,別跟風

  “一陣子説金融專業好,一幫狀元要選金融;又説生物科技好,大家又都扎堆去學”

  “我父親是建鋼廠的,一輩子建了八九個鋼廠,建完就去建下一個,所以我的學生時代也是到處跑的,這也是我適應能力比較強的重要原因。”顧秉林説,高中時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當時自己就對物理特別感興趣,夢想就是考上清華大學工程物理系。1965年參加高考終於一舉成功。

  “當時這個專業非常火,錄取分比其它專業的平均分要高出十幾分。不過我的大學趕上了文革,當時學校裏90%的人都在宣揚‘讀書無用論’,很多人都被這些論調弄得迷失了方向,跟著武鬥,把書本都扔掉。而我當時卻做出了一個決定:撿起書本回家讀書。”顧秉林告訴同學們,每個人都要有自己的選擇,當年自己選擇繼續讀書就是想明白了一個道理:放眼漫長的歷史長河,推動人類生活進步的就是知識。所以,自己沒有隨波逐流,堅持了自己認定的道路。

  “大家不要覺得這樣的事情已經很遙遠,其實現在的教育中仍然有很多跟風現象。”説到這裡,顧秉林嘆了口氣:“就拿考大學選專業來説,一陣子説金融專業好,一幫狀元要選金融;又説生物科技好,大家又都扎堆去學生物科技。每個人要有自己的主意,要看自己適合做什麼再來學什麼,而不是人云亦云。目前的留學熱也存在相同的問題。不少人看到別人出國了,就也盤算著自己也就要去,但卻沒弄明白自己為什麼要去。在我看來,留學最佳的時間應該是研究生階段,太早出國對學生的發展並不一定有利。”

  談科學素養:埋頭做題丟了好奇心

  “科學家首先要有好奇心;還要有想象力和批判精神”

  在互動交流階段,有學生對顧秉林院士提出問題:科學素養究竟如何培養?“科學家從事具體的科學活動,首先要有好奇心,要對研究的內容非常感興趣;第二要有想象力,要有充分、大膽的設想;第三要有批判精神。”顧秉林無不憂慮地表示,中國的孩子其實還是很辛苦的,因為忙於做題,發現興趣的機會和時間都很少。每個孩子在成長路上都會對某些方面存在好奇,這些好奇其實會發生很多次,有的人捕捉到了,有的人卻沒有抓住。

  “咱們的基礎教育忙於題目的訓練,但培養孩子好奇心的機會太少了。家長們最愛問的也是孩子考了多少分,最希望的是孩子能夠考上清華、北大這樣的名牌大學。其實用考沒考上清華來衡量一個學生是否能成才、一個學校是否是名校,這個標準本來就有問題。很多國際大公司的總裁根本沒有出自名牌大學,甚至有人大學都沒有讀完。”顧秉林舉例説,清華自主招生降了30分招進來一個喜歡搞發明創造的學生,這個學生每次搞科技發明比賽都拿獎,但是每次考試都是60分。他的母親非常著急,但是仍然堅持要讓他讀完大學。“其實在我看來,這個母親扼殺了一個比爾蓋茨,這種孩子屬於創造性人才,完全可以去創業,有一番作為。但在中國,家長們始終認為傑出人才都是要從名牌大學裏讀出來的。”

  談學生創業:創業要有冒險精神

  “要培養學生敢做大事、勇於失敗的科學精神”

  “顧校長在講座中提到了自主創業,並舉了比爾蓋茨的成功案例。但在中國也出現了大學生‘街頭賣燒餅’的情況,您對這個現象如何看?”一位學生提出了這樣的一個問題。“大學生自主創業有成功有失敗,嚴格上説失敗多、成功少。但如果害怕失敗就很難創業,所以創業要有冒險精神。我所舉的例子並不是鼓勵學生們都去創業,我們的原則是不鼓勵、不提倡、不反對。因為從以往數據看,10個創業的人當中可能只有二三個有成功的機遇,但如果按這20%-30%的成功率換算,如果一個人嘗試個十幾次可能就成功了。中國的教育相對來説是‘四平八穩式’的,這個與國外有所不同。比如我們所熟知的斯坦福大學,就是一所鼓勵學生自主創業的院校,矽谷的成功與斯坦福大學的這一鼓勵就有著不小的關係。”顧秉林説:“培養拔尖創新人才應該不拘一格,中國的學生要培養敢做大事、勇於失敗的科學精神。”

  校領導之惑

  學校該如何跳出應試的窠臼?

  南京一中書記張蘇皖:在“崇文班”組建之初,社會上的多種聲音都認為這個班是“強化班中的強化班”,其實這個班級組建的初衷就是對“頂尖人才”的呼喚,“崇文班”的定位就是在基礎紮實的前提上,拓展更廣博、更多元的能力。為此我們也進行了多元的課程設置:學科素養、書法課、中國功夫、博學之旅……然而,高考的壓力就橫在那裏,雖然現在倡導多元化的評價,但這一把尺還是很難逾越。學校究竟該如何跳出應試的窠臼?

  顧秉林:中國創新力不足,不是因為經費投入不夠,而本質上是教育當中對創新能力和創新意識的培養不夠重視。近年教育部定了15所高校在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方面進行嘗試,在清華大學的“學堂班”就有這樣的探索,但目前都還在實驗階段。這就好比是跑步比賽,有領跑的也有跟跑的。我們所試點培養的這部分“拔尖創新人才”就是“領跑者”。雖然這部分人在衝擊終點時不一定就是冠軍,但我們需要這樣的“領跑者”。南京一中正在做的就是這樣的一種探索,只要堅持對的方向,就會有好的結果。我們對中學的評價不應該僅僅是升學率,而應該成才率。家長們都希望孩子能考上名牌大學,但這種不以應試為目的的培養模式,對孩子來説才是受益終身。

  學生之惑

  高校究竟青睞什麼樣的學生?

  學生代表:高校究竟青睞什麼樣的學生?如何能在中學階段為高校的學習做好“銜接準備”?

  饒子和:在與國外老師交流過程中,他們對於中國中學生在校期間,或是大學四年很少有校外實踐的安排感到不可思議,因為國外的學生課外活動、實踐等等都是很豐富的。據我所知,現在我們國內也有不少地方已經推行了高中生進高校實驗室的計劃,這對於做好中學階段與高校學習的銜接是很有好處的。我覺得作為中學生來説,不僅僅可以走出中學校門,跨入高校實驗室,還要向社會邁出腳步。比如一些公司或是大型機構,都可以讓中學生去體驗和鍛鍊,這對於學生以後更好地適應社會都是有很大好處的。現在不少中學生的家長都贊成孩子“不當幹部,好好學習”,參加的活動多確實會對學習有一定的影響,但我認為學生在校期間參與各項活動的組織力,或是在班級中的領導力是在為將來做鋪墊。至於學生如何能做到全面發展,我覺得“崇文班”的課程設置中已經有所體現。

責任編輯:邢斯馨

熱詞:

  • 顧秉林
  • 校長
  • 南京一中
  • 學生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