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社會圖文 >

古皇族陵變成現代百姓冢

發佈時間:2011年09月05日 11:43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青年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在妯娌村附近的一座封土堆上,透過盜洞,可以看到一口現代棺材位於墓中。

    實習生 梅軼竹攝

    北邙,即邙山,位於河南省洛陽市境內,因背山面河,地勢開闊,被帝王將相認為是死後長眠的理想之地,因此歷朝才有“生在蘇杭,葬在北邙”一説,也才有了邙山周圍古陵墓多如牛毛的景象。

    資料顯示,邙山陵墓群面積約756平方公里,大型封土墓堆970余座,古墓葬數有十萬之多,包括東周、東漢、魏、西晉、北魏、後唐六代共計24座帝王陵墓及陪葬陵墓。

    2001年6月,邙山陵墓群被列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範圍包括洛陽市區、孟津、偃師等地。

    2011年4月,中國青年報以《洛陽,古墓劫》為題報道了當地盜墓亂象後,近日,記者再次赴洛陽實地調查,卻發現了更令人震驚的事實:被當地人稱為“大冢”的歷代皇族陵,有些竟變成了現代人的墳墓。

    盜墓者稱,在這“鳩佔鵲巢”情景的背後,卻隱藏著“洛陽鏟”(盜墓賊使用的一種工具——記者注)走出洛陽、伸向全國的故事。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成百姓冢

    在邙山陵墓群範圍內的洛陽市孟津縣平樂鎮妯娌村,數個大冢散落在田間地頭。

    據當地人介紹,這種大冢,正式稱呼應為封土堆,高達10米以上,周長百米,遠看如一座座小山。當地人告訴記者,“封土堆裏埋葬的一般都是歷朝皇親、貴族等有錢人家。”

    在上一次探訪中,記者曾發現這些大冢“身上”多留有盜洞痕跡。而這一次,中國青年報記者卻發現,這些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大冢中的某些封土堆,卻變成了現代平民墓。

    在送莊鎮附近一處遠離村路的大冢的坡上,記者發現一塊大半截埋在土裏的墓碑,墓碑的樣式很新,從殘留在外面的文字上可以看出,這裡埋葬了一位上世紀90年代末去世的人。

    “文物局不查嗎?”中國青年報記者問。

    “查”,村民答道,“查到也罰,所以都把墓碑埋進去許多,這樣文物局看到了不知道是誰家的,也不好再挖出來。”

    記者發現,這種在封土堆範圍內動手腳的做法並非個別現象,在孟津縣送莊鎮,甚至有一家工廠直接把封土堆當做了“後墻”。

    但隨後的發現,更令中國青年報記者震驚。

    在平樂鎮某村的一個大冢上,記者在當地人的指引下發現了三個盜洞。盜洞呈半圓形,足以容納一人進出。有的盜洞口被零碎的酸棗枝遮擋,十分隱蔽,但有的則直接袒露著。

    透過一個壘著紅磚的洞口,記者發現,盜墓洞裏安放著一口棺材,“這棺材並非是‘原裝’,而是最近放進去的。邙山附近的大冢大多都是漢唐時期的,那會兒的棺材見著風就爛透了。”這位當地人説。記者隨即詢問了在附近勞作的村民,得知,這很可能是村裏的人,死了以後放這兒的。

    古代皇族的陵墓何以成了現代村民的墓穴?看到記者驚訝的表情,村民表示,這沒有什麼好吃驚的。“你看那邊那座,裏面一個洞裏好幾口呢。”在村民的指引下,記者來到了另一座位於妯娌村東側的封土堆,在其坡上,有一個可容一人進出的通道。記者進入後沒多久,就發現墓道裏擺放著八口成色較新的棺材。這些棺材形狀細窄且長,當地人稱,裝的可能是骨骸或骨灰。

    墓道右側通向一間小墓室,半圓形的墓門內有五六平方米的空間,小墓室被重新“裝修過”,墓壁上有石磚。據當地人推測,這是現代人砌上去的。整個封土堆,除了八口後人的棺材外,竟是空無一物。

    記者隨即調查了附近的封土堆,發現至少四座大冢都存在此類情況,其他一些當地人稱情況類似的大冢,因入口被混凝土等封死,無法一一驗證。當地人反映,平樂鎮三十里鋪村、新莊村、張盤村及送莊鎮的護莊村、後營村、東三頭村等村的皇陵,同樣存在這些情況。

新盜墓經:有組織的異地盜墓

    皇族陵何以成為百姓冢?

    有村民説,“皇族陵,風水好。”

    也有村民説,“為了省下點農田,而且也方便。”

    幹了10多年盜墓的盜墓賊老張(化名)卻給了記者一個不同的答案,“還有一個原因,因為安全,盜墓賊不會光顧,文保局更不會來。”老張告訴記者。

    “我看過你們媒體的報道,你們説了洛陽本地的盜墓現象,卻不知,在洛陽地裏挖平民墓的只是‘業餘的’,‘職業的’有很大一部分‘業務’是去異地挖墓,這些你們都沒説。”老張説,“像大冢,‘業餘的’不敢動,他們缺設備,也沒這膽子。而專業的現在也不會去挖已經變成‘百姓墓’的大冢;大家都知道,雖然邙山皇族墓多的是,可經過歷朝歷代,基本都被挖空了,現在本地挖大冢的,都是基本確認能有東西後才動手。”

    老張告訴記者,但本地的“優質墓源”有限,很多年輕的,跟著“支鍋的”(組織盜墓者——記者注)出去幹。“這樣,把棺材放大冢裏就更安全了。也可以説,大冢無物,以致村民放棺材的現象是讓人去異地挖墓的原因;異地挖墓的現象又讓老百姓能放心地把大冢當做自家墳。”儘管老張的解釋頗為勉強,但他口中“異地盜墓”的話題,卻吸引了記者。

    “什麼是異地盜墓?”記者問。

    打開了話匣子的老張對記者説,“就是一些‘支鍋的’提前聯絡好買家,提前到外地踩點、梳理好關係,打好招呼,再回來找人。有人掏錢,年輕的就樂意跟著他們出去幹。”老張説,“管吃喝,管住宿,還給配車來回接送,鏟子啥的也是他們給,人去了直接挖就行。”老張告訴記者,這樣有組織地外出盜墓,對他來説都是平常事,“一般一走就是一個月,多的走兩三個月,大部分是去山西、陜西、山東那些墓多的地兒。”

    “離開熟悉的地方去盜墓,有什麼危險嗎?”中國青年報記者追問。

    “有一次去陜西長安縣,半夜挖到一半,突然塌方,最後所幸把人挖出來,沒死。還有一次,去山東,村民不讓挖,就打了一架,最後我們被打跑了。”老張回憶道,“要説困難,還有一點,就是我們去外地次數多了,當地人也懂了怎麼挖,可能以後外地就不好幹了。”

    “警方和文物保護部門查處嗎?”記者問。

    “有啊,在山西長治,有一次我們被人舉報,説我們鬼鬼祟祟,警察就到了我們住的地方,他們看到了‘洛陽鏟’,不過他們不知道是幹什麼的,最後就沒事了。”老張回答,“其他我經歷的,一般都是挖完了把東西帶回洛陽,一路上也沒被查過。”

    老張最後説,“所以,你想啊,這麼多年了,我還能在你面前,你説的那些部門都管不到我們,那現在棺材放進大冢裏,就更沒人管了。”

文保研究者:文保政策執行不力

    對此現狀,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李健民研究員接受記者採訪時非常痛心,“我國的文物法確實規定了很多內容,各方面雖然都有所涉及,但規定是規定,執行起來力度差、漏洞多。”

    記者發現,將邙山古墓群古墓“改裝”成現代百姓墓以及盜墓的行為,確與我國《文物保護法》內容相悖,現實中卻依舊存在。李建民研究員表示,很多地方的文物保護單位只做表面文章,不把文保工作當回事。“曾經有些地方的村民發現有盜墓現象,打電話給文物局,根本沒人理。實在沒辦法,就打電話給我們考古隊,但我們束手無策,因為我們管不了。”

    對此,李建民研究員還表示,盜墓猖獗到這個地步,還與一些地方警匪勾結有關。“你看凡是一個地方盜墓盜得很兇,肯定是有當地公安給他撐腰。公安成了盜墓賊的保護傘了,甚至參與其中,這更反映出我們國家文物保護政策執行不力。”

    對於打擊文物犯罪的困境,河南一位從事刑偵工作多年的刑警老鄧(化名)告訴記者,現在河南已經沒有警察願意接手跟文物相關的案子了。他説,主要原因是“辦盜墓案件有幾大障礙一直擋在前面”。

    “首要原因是盜墓是個暴利行業”,他説,“盜墓成本很低,一個人支鍋,花費的主要是勞務費,但挖得文物的話,經濟利潤卻十分可觀,這就讓許多人難以抵擋誘惑”。

    老鄧認為許多民眾報案也不及時,“以一副事不關己的態度看盜墓”,公安機關就很難及時獲悉盜墓案件。老鄧告訴記者,警力用在保護登記在冊的陵墓上還忙不過來,對於河南地下千千萬萬未經勘測、登記的陵墓,幾乎沒有保護措施和手段。

    “另一大原因就是盜墓案件不同於其他刑事案件,沒有明確的受害人,並且調查取證週期長,往往在刑法規定的刑拘時間內完不成取證工作,就不得不把犯罪嫌疑人放了。”老鄧説,“這樣警察投入大,但收效少,所以大家都不願意做盜墓的案子”。

百姓冢何時能還原皇族陵

    面對文物保護的困局,洛陽市有關部門也作了努力。2011年4月,中國青年報等媒體報道洛陽盜墓亂象後,5月16日,洛陽市人民政府法制辦在洛陽市政府官網上發佈了《關於公佈〈洛陽市邙山陵墓群保護條例(徵求意見稿)〉公開徵求意見的通知》。《保護條例》稱,“市文物行政部門應當在邙山陵墓群重要墓葬、重要遺址、保護範圍、建設控制地帶設立保護標誌、界樁等保護設施並予以公示”,“在邙山陵墓群建設控制地帶內進行工程建設,應當符合邙山陵墓群保護規劃,不得破壞邙山陵墓群的環境風貌”。

    洛陽市法制局法規科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目前該條例已送交洛陽市人大。但洛陽市文物局文物科工作人員對記者説,邙山陵墓群範圍比較廣,要將每一處陵墓都做標示,不太可能,“目前是僅一部分有”。

    中國青年報記者就皇族陵變百姓墓一事致電洛陽市文物局文物科及負責邙山陵墓群日常保護的洛陽第二文物工作隊,相關工作人員拒絕回應記者的問題,稱需經洛陽市委宣傳部通知後,才能接受採訪。

    隨後,記者向第二文物工作隊嚴主任反映了所見情況,嚴主任表示“知道了”,但不接受記者的採訪。

    在可能出臺的《洛陽市邙山陵墓群保護條例》之外,中國文物學會副會長、資深文保專家李曉東還指出,僅嚴格執行國家的文物保護政策是不夠的,關鍵還是靠政府的支持。動員群眾參與文物保護的模式更有利於開展工作,該模式在這幾年有很大的發展和完善,“但在有些地方堅持不下去”。李曉東説,“農村的文物保護員應該得到一定的補貼,這些都需要政府大力支持。有些地方政府將文保員補貼列入預算,使其工作有了保障。有的地方還給文保員購置了一些設備,這有利於發揮文保員的工作積極性。”他認為,這樣就能有效遏制文物破壞的狀況。

搜索更多皇族 保護條例 的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