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社會圖文 >

擇校費起步6萬 想上好學校,拼爹、拼錢、拼命

發佈時間:2011年09月05日 10:03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網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孩子上學了嗎?上哪個學校了?交了多少錢?”家有學童,家長們的話題少不了這樣三個字——“擇校費”。

  這是教育部門和學校最不願提及、總是閃爍其詞的三個字;但它卻長久存在,成為一個盡人皆知的秘密。

  每到新學年,總會上演幾家歡樂幾家愁。而耐人尋味的是,“辦成了的”皆大歡喜,卻對如何辦成諱莫如深;沒交上錢或交了錢也沒辦成的,捶胸頓足,卻對緣何失敗一頭霧水。

  這就是攪動萬千家庭焦躁不安、欲罷不能的“擇校費”。據説這幾年,行情“瘋漲”;更有一種説法,這裡面“水”很深。

  “水”究竟有多深?記者幾經週折,找到一位剛剛經歷過這場“大戰”的北京家長,一探深淺。

  交過錢後,沒有收據

  “我當然希望一分錢不交,但在這樣的氛圍下,我只能接受現狀。”

  等把8萬元贊助費交出去,張女士幾個月來懸著的心落下了。謝天謝地,兒子如願以償擠進了北京海淀區的一所知名小學。“擇校,多少年了就是這樣。”談起擇校費,張女士很平淡,“有少的6萬,也有多的10多萬。”

  “現在不管幹什麼,都是明碼標價。什麼錢,花在什麼地方,一清二楚。可只有這擇校費花得不明不白。”許多家長都有類似于張女士的疑問,交過錢後,連一個收據也沒有。

  名校、離家近、口碑不錯、師資很強,這就足夠了。“好事攤在你頭上,你還用關心那錢去了哪嗎?只要能交上這筆錢,就謝天謝地了。想想,還有多少人在羨慕著呢!”張女士不想再追問,還能怎樣?當聽到別的家長對附近另一所小學的種種怨言,她慶倖自己做了一個正確的選擇:“費勁,花錢,值了。”

  “向來心為看客心,奈何人是劇中人。”對每一位陷入擇校泥潭的家長來説,這份經歷,註定了是百味雜陳:糾結、焦慮、忐忑、緊張,被中間人的獅子大開口而激怒……

  “想上好學校,拼爹、拼錢、拼命”

  孩子四五歲,家長們就開始考慮上學問題,處處留心、找渠道,找資源。

  “沒有關係鋪墊,你拿著錢,找誰?”

  “擇校,誰不是擇一個、兩個、三個?”“都是好學校,怎麼可能想上就上?”

  在張女士的規劃中,一個是保底校,兩個是擇校目標校。

  “另一個擇校,是中間人幫著運作。”只有經過後,才知道,“其實,這些所謂的中間人已經由最初的私人關係演化成為一種商業運作。當時,自己還傻乎乎地信以為真,其實,他們也並不是什麼都能做到。”

  儘管中間人沒有辦成,但這費用卻是不能少的。最終,她還是用盡關係找到了北京某校“領導”,面試合格,通知繳費,才有機會交擇校費!

  她不願在等待中折磨自己,不願時時處在神經質的焦灼之中:手機24小時開機,錯過一個電話就追悔莫及,全天候挂在論壇上,補加各種QQ群……

  無怪乎有人形容,想上好學校,得“三拼”:拼爹、拼錢、拼命。

  “最近比較煩,比較煩,比較煩,曾覺得上學應該很簡單,我想我還是不習慣,為了擇校而東跑西顛。曾經理想不為鬥米折腰,卻要東奔西走陪著笑臉,泡著壇子期待奇跡出現,在等待中祝福別人上岸。麻煩、麻煩、麻煩、麻煩……北京的名校高不可攀。”

  戲謔之詞唱出家長們的幾多無奈與心酸。

  擇校費,漲勢迅猛

  在北京,一家機構通過家長介紹、教育系統反饋、銀行蹲點所見,調查得到的2011年北京市“幼升小”部分重點小學的擇校費顯示,家長要準備“打點”的擇校費用多的竟高達25萬元!據介紹,這其中包含了教委統一要求的數額(最高3萬)以及人情關係費、仲介費等的總和。

  有學者憤怒地表示:“由於這一收費是違法的,所以主管部門、學校均不承認,採取‘不報不究’的態度。因此,出現這樣反常的現象:非義務教育階段的高中擇校尚有‘三限’規範,義務教育階段的擇校收費反而陷入無從規範、無法無天的狀態,鉅額擇校收費的收取、管理、使用從不公開,成為特別混亂、問題特別嚴重的‘黑洞’。”

  今年幼升小,廣州的家長們曝出各名牌小學擇校費:華僑7萬、東風東路8萬、番禺市橋中心12萬、華師附小16萬……起步6萬很普遍。網友驚呼:“比房價漲得快!”

  事實上,北京地區擇校費也正在呈現快速上漲態勢。資料顯示,進入上世紀90年代以後,從七八千元漲到一萬元、兩萬元、三萬元。2000年,北京市出臺公辦高中招收擇校生“三限政策”,即招收擇校生執行“限分數、限人數、限錢數(3萬元)”原則。以此為參照,北京市幼升小、小升初的擇校費很自然地固定在3萬元的標準線上。

  當然,這是“官方標準”,但由此拉開了擇校費的口子。

  “越收越放肆越沒事兒了。”已故的北京市政協教科文衛體特邀委員王晉堂生前談及“三限政策”,曾明確指出:“慢慢地,把‘違法’的事情‘合法化’了——儘管是‘有限’合法化。其後果是高中收、小升初收、入小學也收,甚至入公辦幼兒園也照收不誤。”

  2010年底,教育部發佈“禁令”,要求各地3年到5年基本解決義務教育階段擇校亂收費問題,但北京、廣州、南京等地中小學擇校費用不降反升。最近一項調查比較北京初中生家長和小學生家長所報告的數額,表明近年北京“小升初”擇校準備費用至少遞增30%。

  明明是義務教育,卻讓收費由“違法”變“合法”

  一邊是義務教育,一邊是高得離譜的擇校費。面對孩子的前途,相當多的家長二話不説,只有接受現實。

  “買個東西還得挑挑呢,這可是上學啊!能不挑麼?學校質量都跟(北京某好學校)似的,就都消停了。因為不可能資源均衡、人人平等。大家就都折騰唄,各顯神通。”

  “我們不一樣呀,不擇校只能去條件最差的學校。如果各區教育資源稍微均衡一些,擇校的人會大大減少,畢竟誰家的錢也不是大風刮來的。”

  年年,這樣的擇校故事都會重復上演。

  儘管有嚴令禁止、大力整治學校亂收費的各種規章制度不斷出臺,但是,以贊助費、捐資助學費名義出現的義務教育階段的擇校費從未真正停止,這已成為一個心照不宣的事實。

  填寫“自願”協議書、“被捐資助學”、將擇校費通過指定的銀行交給上級主管部門或者直接交給學校專門成立的基金會等機構,這是不少北京家長的親身經歷。他們還要被神神秘秘地召集在一起,統一口徑,並訂立“攻守同盟”:不要隨便對外説。

  很多家長更是指出:影響“捐資助學費”的另一個“變量”,與“關係”相關。對於找到“關係”的家長,學校會直接給出捐資助學費的金額,“如果關係夠‘硬’,捐資助學費就會相對減免。”

  記者 靳曉燕

  (擇校費是老百姓最無奈最心酸的熱點問題之一,在走基層採訪中,記者將繼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