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社會圖文 >

內澇頻發城市陷水城窘境 專家吁城建須上下同抓

發佈時間:2011年08月15日 09:37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新聞網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2011年7月18日,南京遭遇強暴雨襲擊,城區的許多主幹道變成一片汪洋,交通出現嚴重堵塞,給市民出行帶來極大不便。圖為南京龍蹯路上一排水口處形成一個巨大的漩渦。柳一凡 攝 CFP視覺中國

  中新網8月15日電(肖媛媛) 近年來城市內澇問題倍受關注,特別是今年入夏以來,武漢、廣州、北京、西安等城市屢遭暴雨洗禮,城市排澇能力幾經考驗。“去武漢看海”、“到杭州觀水漫金山”、“坐北京地鐵賞水簾洞景”、京城“新八景”……網民的戲謔表面上折射出城市排澇系統的“力不從心”,卻也暴露了城市建設“重地上、輕地下”的理念偏差。專家呼籲,決策者須在城市建設理念、政績觀念上有所轉變,“上下一起建,上下一起管,這才叫建城市”。

  暴雨後城市內澇頻現

  入夏以來,雷雨天氣頻繁光顧,武漢、廣州、北京、成都、西安等城市屢陷“水城”窘境。

  據媒體報道,2010年,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對351個城市進行了城市排澇能力的專項調研。結果顯示,2008年至2010年間,有62%的城市發生過不同程度的內澇,其中內澇災害超過3次以上的城市有137個;在發生過內澇的城市中,最大積水深度超過50厘米的佔74.6%,有57個城市的最大積水時間超過12小時。

  江西建設廳某官員表示,城市排澇規劃建設存在限量,應當允許特大暴雨有一定的排水時間。但是不可否認的是,隨著城市擴張、人口規模擴大,排水系統的管網建設跟不上城市發展,很多城市歷史欠賬嚴重。

  據《中國城市建設統計年鑒》統計,目前用於市政基礎設施的財政性資金僅有 4%投入到排水系統維護;養護維修資金90%依靠地方財政投入,難以按標準進行定期養護維護。

  由於長期投入不足,城市排水管網的建設明顯滯後城市化進程。浙江省建設廳規劃處處長姚昭暉指出,“面對傾盆大雨,城市排水系統"小馬拉大車",顯得力不從心。”此話直指,排水系統建設的滯後成為城市排澇作用發揮的一大掣肘。

  “最大的病根在於城市開發、建設過程中缺乏科學規劃,"重地表、輕地下"。”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副院長楊保軍強調,這一現狀折射出城市管理者急功近利的發展理念和政績觀。一些地方多以經濟增速作為衡量城市發展、幹部績效考核的標準,因此對這些花費多卻看不見、用得少的城市地下排水系統時,真正下力氣做的便少之又少。

  內澇折射理念觀念偏差

  城市內澇頻繁發生暴露了城市地下管網系統“不堪重負”等表象問題,更折射出管理者急功近利的政績觀和權責交叉致整治難收成效等實質問題。

  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工程規劃設計所所長謝映霞表示,相關部門應對城市建設進行深刻反省,城建不是只建表面。她坦言,城市建設中地面的光鮮亮麗,雖也由老百姓享用,也可以愉悅大家,但是不排除政績的成分在裏面,而地下設施則確確實實是在為老百姓服務,“地下設施是一個良心工程,真得實實在在為老百姓辦事。”

  據了解,中國目前沒有形成完善的地下排水網絡,存在多方面原因,如資金不足、規劃欠缺,以及地下管網的管理部門門類繁多、各司其職等,都是制約地下排水網絡建設的因素。

  地下系統的建設看不到形象,對城市外觀的改變沒有貢獻,無法引起足夠的重視。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中心副主任楊重光還進一步指出,城市地下系統建設屬公益性質,難以盈利,很難吸引民間資本進入。“地下建設完全需要政府投入,但各地投入又都不夠。”

  城市內澇是“系統性疾病”,涉及規劃、交通、水利、氣象等諸多部門。只有建立一套有效的溝通協調機制,才能形成合力。而要把排水蓄水結合起來,要有更多的資金、技術投入,同樣離不開具體執行部門的通力協作。

  有評論指出,在破解城市內澇頑疾的道路上,最缺的不是資金和技術,而是那顆為城市繁榮、民眾福祉深謀遠慮的責任心。政績觀的轉變,同樣需要制度推動,改變唯GDP的考核方式,讓做好地下管網這樣的“隱形工程”變成“顯性政績”,才能給城市管理者的政績衝動找到合理的出口。

  城市治水可借鑒成功經驗

  “如果在城市系統規劃上缺乏整體考慮,單純依靠排水管道排澇,並不能根治城市水患。” 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副總工程師、水利部防洪抗旱減災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程曉陶表示,城市治水理念必須要有大的調整。

  “城市治水當務之急是明確職責、整合力量、認清城市水患的風險分佈特性與演變趨向,在提高排澇標準的同時,要考慮如何恢復與增強必要的雨洪調蓄與滲透功能,儘快形成蓄排結合的防治體系。”程曉陶稱。

  對此,諸多水利、城市規劃專家主張學習、借鑒國內外城市的成功排水或利用雨洪經驗,如進一步發展地下蓄水、排水系統,建設跟硬化地面配套的透水地面和存水設施,發展地下空間,充分利用地下車庫和地下交通、在地面鋪設透水材料和修建儲水設備等以減輕城市排水管網壓力等。

  諸如,法國巴黎建有總長2300多公里的地下管道,是世界上唯一可供參觀的地下排水系統。這些下水道縱橫交錯,排水通暢,管徑寬綽,足夠傾盆大雨迅速排空。在德國柏林,龐大而精密的下水道系統密如蛛網,下水管道長度約9500公里;通過可分離系統,雨水和污水分別被導入兩個排水系統。雨水直接排入城市周邊的河流和湖泊,而生活污水和工業污水則通過廢水管道送至排水站,再流到污水處理廠處理。

  江西贛州的福壽溝是900多年前建造的排水溝渠,如今依然承載著贛州近10萬舊城區居民的排污功能。再如,在青島市,100多年前德國人規劃設計了完善的地下排水系統,讓青島遠離內澇的隱患。

  如今,城市內澇輿論紛擾,中國諸多受水澇侵害的省市也開始著手落實具體措施。如,武漢問責水務系統官員,鄭州市政再投入十億應對逢雨必淹,北京通過改造排水泵站和挖掘地下蓄水池等舉措緩解路面積水等……然而,城市內澇積弊非腠理之疾,責在排水系統,根源卻在城市建設,部分城市治水之策難觸根本,成效最終能得幾分還需實踐給以證明。

責任編輯:邢斯馨

熱詞:

  • 城市內澇
  • 城市排澇
  • 水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