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社會圖文 >

慈善家捐款拍照引發熱議 網友稱受贈者也需尊嚴

發佈時間:2011年08月11日 08:53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北京晨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慈善家李春平為患病少女捐款30萬元現金,隨後病人床頭擺放現金的照片在網上被熱傳。網友稱受贈者也需要尊嚴,赤裸裸捐贈拍照是缺德,有市民認為捐助病人是幹實事,比那些變相賺錢的人好。傳媒學者則表示,成熟的慈善應注意細節,建立平等關係。

  或許是緣于近來有些慈善機構的負面報道彼伏此起,眾多跟帖留言中,絕大部分對“拍照捐款”都不是特別反感。這當中,甚至有不少更是直言快語、有話實説:“不管高調低調,實實在在捐了,就是慈善”;“沒什麼好爭議的,好鋼用在刀刃上,捐款給最需要幫助的人,就需要這種最實在的辦法!”那麼,對於如此“拍照捐款”,到底正誤何在呢?

  不必苛求拍照捐款

  30萬元並非一個小數目。我們當然無權禁止他人對於“拍照捐款”的質疑,但同樣可以理直氣壯地反駁:對於一個掙紮在死亡線上的重症少女來説,看到救命錢已經實實在在地擺在眼前,才是對她戰勝病魔的最大鼓舞!

  並不否認,儘管面對面地捐款30萬元,直接用於救助患病少女,體現了一種人間大愛,但將所捐金錢和病床少女合影照片放到網上的做法,確實也有值得商榷之處。然而,正如社會不是真空,對於各種現實境況發表看法,似乎不可脫離了“環境影響”,特別是“民意反響”。而就當前眼下來看,越來越多的社會公眾,顯然已對只管交錢、莫問去處的“糊塗慈善”,日益變得不再麻木、難以接受。所以,比起對捐款捐物缺乏有效“尋根溯源”渠道的慣常做法,人們自然會降低相應的道德標準,而對“拍照捐款”這樣的另類善舉,給予更多的寬容和更大的支持了。

  想想也是,既然習慣了“糊塗慈善”,又有什麼理由去苛求“拍照捐款”,何況是一甩就是30萬元的鉅額定向捐助?而且,換個角度去看,這樣的“一拍一捐”,何嘗不也是對現實語境中屢屢爆出的“假捐”“截捐”醜聞的最佳“封殺”。我以為,任何一種擁有強大公信力的慈善運作,其本身就應該做到,能夠給每一位認捐者提供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溯源之便”。這未必是對慈善機構的不信任,而當理解成是對所有熱心慈善、奉獻慈善者的應有尊重。司馬童

  應尊重受贈者意願

  高調行善,自陳光標以來,便一直爭議不斷。如今慈善家為患病少女捐款30萬元,將現金擺在病人床頭,並拍照記下,如此鏡頭,其衝擊力十足,但帶給受贈者的傷害,也絲毫不比這衝擊力弱。而這引發爭議,自在情理之中。有人認為捐贈總比不捐贈好,這是實話,但也有人表示應尊重受贈者意願,這更是一種人性的體現。

  不可否認,行善是一種高尚的品德,值得尊敬,這也是陳光標屢屢高調慈善,但依然有不少人支持的理由。但問題是,你行善是給受贈者物質上的幫助,一旦不尊重受贈者意願就高調宣揚,這又何嘗不是一種傷害呢?更何況,赤裸裸地宣揚之下,這置受贈者尊嚴何處呢?行善雖高尚,但也不是侵害他人尊嚴的理由與藉口。

  的確,在現實生活中,很多受贈者面對行善者的要求,往往選擇屈從,不為別的,只為無奈的現實。這樣的妥協,是一種無奈的選擇,是被現實逼迫的選擇,如果現實的境況能夠改善一點,他們或許也不願意受別人的捐贈就抱著錢傻笑。而一旦受贈者的意願是“被自願”的,這樣的慈善,與其説是行善,不如説是買賣。慈善家用手中的金錢,去買受贈者的尊嚴,去買社會的良好評價,去買自己未來事業的前途。這樣的行善,還能算真正的慈善嗎?

  很多人對這的解釋是,現在慈善體系還不完善,需要這樣的高調慈善來刺激公眾的善心。但問題是,用一種本來就帶病的慈善去激發另一種慈善,後一種慈善就是健康的嗎?慈善之所以讓人欽佩,就在於其本身就應該是無所求的,不應該添加過多附帶的含義。

  所以,真正的慈善,在我看來是應該建立平等關係的。即捐贈人想要高調,想要拍照,必須充分尊重受贈者的意願,而捐贈與否,不能成為受贈人答不答應的綁架條件。請問李春平的這次高調,有問了受贈者的意願嗎?龍敏飛

  尊嚴是施捨的最高原則

  慈善家李春平確實是一個好人,他自1991年從美國歸來後就開始做慈善,在20餘年裏,平均每天捐贈3萬多元,累計在全國捐款2億8千萬人民幣,以實際行動幫助了無數人。而這次來貴州,李春平同樣善舉不斷,先是為貴州省江口縣的貧困學生們捐出128萬,又根據在飛機上看到的線索,為兩名急需救助的白血病患者捐款45萬元。所以,我們應當感激李春平。

  但是,當看到楊柳床頭那一大堆刺眼的百元大鈔時,相信許多人都會心生一種説不出的難受,覺得李春平直接把錢放到受助者病床上的做法實為不妥,慈善不需要這樣的“高調”呀。那麼,李春平的做法到底不妥在哪呢?他到底該怎麼做呢?下面,我想給李春平講一個故事:事情發生在紐約,那裏冬天常常積雪盈尺,連門都推不開。每遇到這樣的情況,公司、商場就會停止上班,學校也宣佈停課。可唯有公立小學,即使積雪難以舉步,卻仍然開放。所以,每逢這樣的情況,就有家長打電話去罵。妙的是,每個打電話的人,反應全是一樣——先是怒氣沖衝地責備,然後滿口道歉,最後笑容滿面地挂上電話。

  原來,在紐約有許多百萬富翁,但也有不少赤貧的家庭。後者白天開不起暖氣,供不起午飯,孩子的營養全靠學校的免費中飯(甚至可以多帶些回家當晚餐),學校停課一天,窮孩子就受一天凍,挨一天餓,所以老師寧願自己已苦一點,也不願意停課。那何不讓富裕的孩子在家裏,而讓貧窮的孩子去學校享受暖氣和營養午餐呢?老師的答覆是,他們不願意讓那些窮苦的孩子感到他們是在接受救濟,因為施捨的最高原則,是保持受施者的尊嚴!吳應海

  慈善初級階段的必然

  慈善家李春平將30萬元捐款擺在病人床頭,並拍照留念,從客觀理性角度,有傷害被捐助人尊嚴和人格之嫌。然而,筆者以為出現這樣的尷尬式的慈善與當前我國慈善事業尚處於“初級階段”有關。我國慈善機制雖然有一整套制度,也已經形成了一個較完備的體系,但具體實施慈善時的方式方法卻沒有嚴格的要求和約束,是“炫富式的慈善”還是刺痛人尊嚴的慈善?抑或是個別商家“諾而不捐”的偽慈善?都在我國慈善領域中大量存在。在缺乏一個嚴格的實施慈善的制式化流程情況下,慈善的方式也就會“五花八門”,就既有陳光標的“高調”式,也會有一些慈善者捐款時的“默默無聞”。

  其二,我國慈善機構公信力不足。慈善機構尚未完全取得慈善者打心裏的信任和信賴。在沒有一個值得人們信賴的“機構和組織”的情況下,也只能由慈善者個人直接“發力”。由於慈善者實施慈善的出發點不同、利益需求不同,慈善者的利益訴求不同,最終會導致實施慈善行為時的“亂象紛呈”。

  其實,真正的本質上的慈善和嚴格的完美意義上的慈善,應是“不講究名聲”的慈善,是完全無私的慈善,更不是傷害被捐助者尊嚴和自尊的慈善。説到底,與我國開展慈善事業的歷史性沉澱較少有關,也與我國時下尚未形成一個極為完善的慈善文化有關。但歸根結底還是與我國慈善發展的不完善、處於發展的初級階段有關。像美國比爾蓋茨之類的富人慈善行動,是基於該社會慈善理念和慈善文化高度發達的産物,我國目前的慈善文化和慈善事業僅僅在“路上”。所以,出現高調式的“床頭堆善款”式慈善並不出乎意料。而另一方面,隨著我國慈善事業的發展、壯大,機制體制的成熟和完善,類似的帶有“負面刺激”的慈善終會退出。畢曉哲

  對雁過拔毛的暗示

  捐款本是一件很高尚的事情,如今搞得如此俗氣,實在叫人惋惜。但即使是炫耀,或者一時忽視了人的尊嚴符號大於金錢,但也是可以理解的——能拿出錢來捐款,挽救別人的生命,這是實實在在對生命的尊重。

  尤其是現在監管斷層,一些慈善資質機構存在不少問題,一些普通人想做點善事捐點款都顧慮重重,而作為一下子就捐一大筆款的慈善家,就更擔心“雁過拔毛”,最終有名無實了。另外,那些所謂的慈善機構,在捐款時不也是又找媒體又三五領導陪同甚至是搞儀式嗎?這就拍張照片,算什麼啊?更何況,這樣更讓人感覺捐款“看得見,摸得著”。

  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就寬容慈善家這種個人行為吧,就當這是對一些慈善機構“雁過拔毛”的暗示,從而促進慈善機構的完善,出現更富有人性意義和形式上的善舉。宋雷雷

責任編輯:邢斯馨

熱詞:

  • 熱議
  • 捐款
  • 李春平
  • 拍照捐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