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社會圖文 >

多數大一新生遇“學習問題” 凸顯新生教育缺失

發佈時間:2011年08月09日 07:3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青年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調查顯示半數以上大一新生首遇“學習問題”

  “迷茫大一”凸顯新生教育缺失

  “如果給你一個重新選擇的機會,你是否還會選擇現在的學校?”就讀于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經濟係的2010級學生葉紫君,堅定地選擇了“是”。

  短短的迎新周之後,葉紫君就深深地愛上了自己的學校。她對媽媽説,很想和那些博士生一樣,一直留在倫敦政治經濟學院上學。

  開學前兩周,學校給她寄來厚厚兩本新生手冊和學生會宣傳冊,附帶需要預備的各種物品清單。從新生該如何入手創建自己的社團,到如何應對緊張情緒和壓力,手冊中事無巨細均詳細列明。

  新生周裏,學校更是邀請家長參與迎新活動,“深度”遊校園,面見孩子導師,加強溝通;各門選課老師匯聚一堂自我推介。

  “在倫敦政經學院,‘迎新周’絕對不是走個形式給學生和家長看。它的真正意義,是讓我們用一種前所未有的輕鬆、積極的心態,去迎接隨之而來的全新人生——大學生活。”葉紫君説。

  武漢某省屬高校2010級新生黃磊則沒那麼幸運。

  黃磊至今記得,剛開學時,因為自己對校園不熟悉,第一次從圖書館出來就迷路了。找不到寢室、找不到教室在黃磊的大學初期頻繁上演,而偌大的教室裏教授上完課很快消失,沒辦法提問也讓他困惑了很久。

  事實上,黃磊的遭遇是國內很多高校新生入學時都會有的經歷。

  近日來,各大高校錄取通知書陸續發放,淘寶體、存摺、遊戲光盤……通知書爭相貼近90後。一些高校更是首次與新生微博互動:新生諮詢,你問我答。

  國內高校錄取後的新生工作開始變得越來越溫情。但對於如何幫助新生順利實現從“高中生”到“大學生”的角色轉變?第三方調查機構麥可思調查顯示,高校給出的答卷似乎不太令人滿意。

  調查結果顯示,國內高校在新生入學教育方面的缺失,導致新生入學面臨諸多適應問題。

  迷茫的大一

  “學習問題”成為59.6%的2010級新生和52.2%的2009級新生入學後遇到的主要問題。

  調查顯示,36.2%的2010級被調查新生表示入學後“缺乏學習動力”,2009級新生有著同樣感受的則佔到29.5%。“對所學課程內容沒有興趣”的2010級新生佔32.4%,2009級中該比例為26.2%。

  麥可思的相關專家分析説,國內的高中教學方式和大學教學方式差距較大。進入大學後,鬆散的教學管理、講座式的授課、師生之間不頻繁的溝通模式和不經常出現的學習反饋,都會讓一些新生感到難以適應。

  武漢一所理工類大學高教研究所的李老師將此稱作“迷茫的大一”。

  李老師曾經和被學校勸退的學生做過交流,讓他驚奇的是,幾乎沒有一個學生能夠回答這樣一個問題:“畢業後你想幹什麼?”

  在李老師看來,小學、中學階段,這些孩子有明確的學習動力,就是考大學,家長和老師所有的引導也基本上圍繞這一目標展開;進入大學,他們的目標和壓力一下消失了,沒有新的導航,自然會出現學習目標的模糊。

  “人際關係問題”是大學新生入學後面臨的第二大難題,2009級新生遇到人際問題的更多,達41.3%;2010級略低,為38.2%。人際問題中,主要壓力來自異性和室友。近兩成的2009級和2010級新生“交異性朋友有困難”,一成多的新生“與室友相處不融洽”。

  “學校生活條件不方便”、“學校食堂飲食不習慣”、“與他人作息時間不協調”是新生遇到的三大主要生活問題。在接受調查的2009級和2010級新生中,有著類似困惑的新生均超過一成。

  事實上,這些細節問題同樣導致了“新生不適綜合徵”。

  今年年初,山東工商學院心理諮詢室對上半學期接待的500多名學生做過統計,其中六成是大一新生。

  有媒體資料顯示,因各種心理障礙引起心理疾病而休學退學的大學生人數已佔大學總休學退學人數的50%左右,大學期間出現心理問題的人中,70%以上的人在入學初期有適應不良的表現。

  葉紫君説,在國外,評估大學質量有一個簡單而有效的辦法,“就是去問學生‘如果給你一個重新選擇的機會,你是否還會選擇現在的學校?’”

  在麥可思的調查中,2009新生和2010級新生入學3個月後對大學的滿意度分別只有22.5%、29.6%。

  缺席的教育

  隨著錄取通知書的發放,大一新生也收到高校一同寄去的《大學新生指南》、《入學須知》。在入學後的時間安排中,入學教育一項一般為期一到兩天。據武漢科技大學學工處的一位工作人員介紹,入學教育主要包括校史教育、專業教育、安全教育、學習生活教育、黨的基礎理論教育等。這些教育多以講座的形式開展,集中在新生入學之初。

  錄取通知書發放後,新生們多在微博、QQ群、校園BBS、貼吧上交流,尋找未來學校的相關信息,以期入學後儘快適應大學生活。自由撰稿人若塵直言,我國基本沒有“入學前的準備活動”這個概念。

  從去年開始,中國人民大學、北京林業大學都延長了入學教育時間,將過去的短期集中教育,發展為入學時的集中教育和入學後的持續教育,集中教育仍以傳統的講座式教育為主。但這些教育由於缺乏互動溝通,往往流於形式。

  剛考上武漢大學研究生的夏歌(化名),對大一開學的入學教育沒什麼印象,甚至不記得曾經有過這回事。報到、見輔導員、開年級大會、軍訓,緊接著國慶放假,返校後就正式上課。她差點就忘記在開學典禮上,校長給大家普及了校史校情。

  至於專業教育、職業規劃,這些都出現在夏歌的大三、大四學年。大三搬到學校本部,她第一次見到專業老師,聽老師講了一節課的專業概況、就業前景。大四上學期,學院的一位輔導員老師給他們上了就業指導課,考試就是交一份簡歷。班裏找工作的同學都不願聽,考研的就更不願意聽了。

  武漢科技大學高教所特約研究員李燦華分析説,入學教育能否取得效果,要看學校教的是不是學生實用的、想學的、愛聽的。學生願不願意學也是很重要的一個方面。

  當過學生輔導員的北京科技大學的劉俊則認為,學校對新生缺乏細節方面的指導,對新生的關懷和引導不夠人性化。新生在學習生活中,遇到的很多問題,沒有得到學校的重視,並給予必要的引導。

  “新生導航”影響孩子一生

  與國內“程序化”的入學教育不同,國外高校普遍重視新生教育,在新生由“高中生”到“大學生”的角色轉變中,承擔了更多的引導責任。

  早在1888年,波士頓大學就為新生開設了“導向日”(Orientation Day),以幫助新生做好定位。

  20世紀60至70年代,美國高校面臨適齡入學人數下降、大齡學生增多的局面,“新生嚮導”的開展和成效直接影響到留生率(即在校學生數佔開學時註冊人數的比例)和學生滿意度,事關學校的“生死存亡”,“新生嚮導”被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它被視為高校學生事務管理的起點。

  “新生周”也是美國高校最主要的“新生嚮導”模式。其間既有學校組織的活動,也有學生會、院係組織的活動,學校和學生會的活動偏重生活,院係的活動偏重學業,內容無微不至。“新生嚮導”除院長的講話和致辭外,最重要的部分是學生和老師的自由交流。

  此外,“新生嚮導”模式還包括入學前模式:安排在暑假期間,是學校對外宣傳和吸引學生入學的手段之一;新生課程模式:安排在第一學期或整個學年,更為系統,因此能為新生提供較多內容和較長時間的指導。

  麥可思首席專家王伯慶,對女兒2002年12月收到哈佛本科學院(Harvard College)錄取通知書後,哈佛開展的招生攻勢印象深刻,“從接到這封錄取信開始,女兒跟哈佛的關係就完全改變了,以前她追哈佛,現在哈佛追她。”

  哈佛的招生攻勢全面而細緻:讓來訪的被錄取人住進老生宿舍,讓新生開派對;入學前幾月,邀請新生父母寫一封信給哈佛本科院長,介紹自己孩子的特點和家長的關注點,以幫助學院更好地服務於新生,如搭配合適的室友;“新生周”全校圍著新生轉,讓新生感覺很“老大”;為新生父母安排“父母週末”,參觀孩子宿舍、選聽孩子的一堂課、在學校食堂吃飯、參觀校醫院。

  王伯慶説:“沒有名校可以在優秀生源面前端起身段,名校之所以是名校,靠的是優質生源。如果北大能對北京市的三名文科第一和一名理科第一展開‘哈佛招生攻勢’,也許這四名狀元未必棄北大而投港大了。”

  適齡入學人數下降也是我國目前正在面臨的問題。據教育部下屬的中國教育在線發佈的《2011年高招調查報告》,全國高考生源從2008年開始全面下降,最近兩年累計下降了200萬,並呈現速度加快趨勢,這一態勢將可能延續至2017年到2020年前後。

  專家分析,一旦生源不足,高校的倒閉將不可避免,國內高校將不得不重視開展全面有效的新生教育,來吸引足夠的生源。

  該報告認為,國外高校一個重要的理念就是幫助新生儘快適應從“中學生”到“大學生”的轉變,這將對他們整個大學生活甚至一生帶來巨大影響,“無疑這值得國內高校借鑒”。(記者 雷宇 實習生 鄒春霞)

責任編輯:邢斯馨

熱詞:

  • 新生入學教育
  • 學習動力
  • 學習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