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社會圖文 >

甘肅秦安7.15特大事故續:死者家屬稱是人禍

發佈時間:2011年08月06日 05:33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青年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事故中巴車的座椅上,散落著遇難者的一隻女式涼拖鞋。本報記者 孫海華攝

  13人遇難6人受傷,7月15日發生在甘肅省天水市秦安縣的一起特大事故,在平靜近20天后再起波瀾。將這一事故重新拉進人們視野的,是一則題為《揭秘甘肅秦安重大事故真相——人禍如何變“天災”》的網帖。

  這則標注著“有圖有真相”的帖子稱:2011年7月15日晚,甘肅省秦安縣突降暴雨,22時許,該縣一收費站的工作人員集體旅遊歸來,乘坐的中巴車途經天巉公路“1492km+400m”處時,“因道路涵洞排水不暢,泥水翻越公路導致路面濕滑,致使中巴車與一輛大貨車相撞,造成13人死亡6人受傷。”

  更引人關注的內容還在於該帖曝料:事發後,當地道路管理部門不是查找原因,吸取教訓,採取措施亡羊補牢,而是為了躲避追責,“將典型的交通事故上報為泥石流災害”。

  真相究竟如何?中國青年報記者近日赴事發地進行採訪調查。

  媒體報道稱特大事故是“泥石流災害”

  7月15日,晚飯時間過後,天水公路總段蓮葉收費管理所員工的親友,陸續接到了電話。“媽媽,我已在從西安返回的路上了,馬上到家,放心!”“喂!是我,小雄!就快到秦安了,完了直接回單位上班”……

  此時,這些蓮葉收費站的員工都坐在一輛車號為“甘E20738”的金龍中巴通勤車上。單位組織他們到西安參觀旅遊,遊覽世界園藝博覽會的興奮勁兒還沒有完全褪去。16人中,有3對年輕夫婦,有人還帶著自己十來歲的兒子。

  然而,不久之後,和這輛中巴車有關的聯絡卻戛然而止。有準備好飯菜的母親在僅僅幾分鐘後回撥兒子手機時,卻再也沒有人接聽。直到22時之後,他們才陸續從不同渠道得知了不祥的消息:中巴車出事了!具體情況不知,但確定“死傷嚴重”!

  李建軍是第一個衝進事發現場的家屬。他發瘋般從一片狼藉中找到渾身沾滿泥漿的妻子,送往醫院。但最終,還是沒能挽留住妻子匆匆消逝的生命。

  這個中年男子痛悔難當:就在當晚,妻子和一路返回的同事抵達天水市後,曾撥打過他的手機。當時,他也正在天水市區公幹。妻子提出要坐他的車回秦安,他猶豫了一下:你們單位有車到天水來接,就坐你們的車回吧。

  李建軍的車先於妻子乘坐的中巴車10分鐘到達秦安。剛駛下高速路不久,他便聽説了中巴車出事的消息。在送往醫院急救的路上,妻子還神智清醒,不停地喊“背上疼!”,要李建軍幫著她翻身、揉背。

  較早得知噩耗的,還有張逢琳的家屬。當晚11時多,張逢琳的妹妹趕著去上夜班。在單位的夜班車上,她聽説了中巴車出事的消息。“不對呀!我嫂子去西安了,今天也該回來了,不會出事吧?”到單位後,她一邊拜託與嫂子單位相熟的同事幫忙打聽,一邊趕往秦安的各個醫院。遍尋無果後,心急如焚的她直奔秦安縣城以南約兩公里的事發現場。

  到達現場時,隔離帶已經拉了起來。“我們只能到附近的加油站內等待消息。”在那裏,她遠遠看到扭曲變形的車胎、門把手,被從現場一一清理出來。直到16日1時多,她和家人接到了嫂子單位領導打來的電話,確認“遇難”。

  一夜緊張的現場搜救和清理過後,天色放亮時,人們從剛剛送來的報紙上得到了更加詳盡的事故信息:核載19人的中巴車上,實際乘坐16人,11人遇難,5名重傷者被分別送往天水市和秦安縣的各大醫院緊急救治。同時出事的,還有一輛來自甘肅平涼的的半挂車,車上兩死1傷。

  幾乎所有的報道,均將前一晚的事故報道為“715特大泥石流災害”。“甘肅秦安暴雨泥石流災害導致13人死亡”成為不少外地媒體轉載這一新聞的大標題。然而,除了對這場死亡13人重大事故的概略性描述——“因突降的特大暴雨引發泥石流,泥石流漫上天巉公路,造成公路中斷和兩輛過境車輛嚴重受損,造成13人死亡6人受傷”以外,有關這場事故的具體原因和事發時的現場狀況——“兩輛車怎樣受損?因何受損?”再無更多涉及。

  與此同時,不少媒體就暴雨致災的情況進行了詳細報道。消息來源於7月16日下午,天水市政府新聞辦公室召開新聞通報會。通報稱:7月15日19時30分左右,秦安縣突降特大暴雨,降雨夾雜冰雹,雹粒大小約0.5~1.5厘米,持續時間約5~30分鐘。受冰雹襲擊,當地蘋果、桃等農産品受損嚴重……

  有媒體描述:近半小時的暴雨冰雹將玉米葉打得“爛如麻絲”。

  泥石流災害還是交通事故?

  遇難者家屬的心也被這場突如其來的災難撕扯得“爛如麻絲”。

  陸續從各地趕來的家屬,在忍受巨大悲痛的同時,卻無法還原事發時的情景。兩輛車是如何受損的?不到10公分厚的淤泥路面怎能介定為泥石流災害?事發當時,這輛中巴車上的人究竟遭遇了什麼?這些都成為一個謎團,至今難以解開。

  在蘭州當廚師的葉剛,姐姐、姐夫都在這次事故中身亡,留下了年僅兩歲的小侄兒。直到現在,有關姐姐葉瑞萍死前的記錄仍是一片空白。葉剛和大多數獲知消息的遇難家屬一樣,趕到時只看到了親人冰冷的遺體。

  擔心患眩暈症的母親和高血壓的父親難以承受,葉剛一個人尋遍了秦安縣醫院、秦安中醫院、天水地區醫院、天水中醫院,卻至今沒能找到有關姐姐的任何記錄,沒有入院登記、沒有搶救記錄、沒有死亡通知……

  和姐姐一起離世的姐夫馬小雄,最後的生命軌跡,也只有留在天水地區醫院四個冰冷的字——“院前死亡”。

  13條戛然而止的生命中,沒有留下任何記錄的遠不止葉瑞萍一個。

  為了搞清心中的疑團,死難者家屬背著相機,帶著鋼尺,三番五次來到事發地,試圖還原事故發生時的情景。

  在天巉公路“1492km+400m”處,道路西側的三根防護欄被巨大的衝撞力擰成了麻花。道路東側,長約24米的8根防護欄很快被換成了新的,耀眼的白鐵皮在陽光下反射著刺眼的光。

  他們發現,事發路段西側的山體離公路至少200米開外。從山上貫通下來的一條排洪渠,在快要延伸至路基下方時,突然有了一個拐彎。他們認定,問題的根源就在這個有些突兀的“拐彎”上。

  “這是設計上的缺陷。”山上通下來的排洪渠,卻沒有正對路基下方的排水涵洞。兩者之間的錯位,只能靠一條長約5米的導流渠彌補。但就是這條“尷尬”的導流渠,也在當晚的暴雨襲來前,已被長年從山上不斷沖刷至此的泥沙充塞。他們走訪當地的群眾得知,事發前的導流渠渠底,由於被泥沙堆積抬高,渠底高度已經與路面相差無幾。

  還有親屬發現,排洪渠有兩米寬,1.2米高,而公路下的排水涵洞寬為兩米,高為1.5米。正常情況下,水流從排洪渠流向排水涵洞,“就像從一個細管子流到粗管子裏,如果渠道順暢,沒有導流渠的拐彎、淤塞的話,就是水流再急,也不會出現排不了的情況,泥石流也不會漫上路面。”

  親屬們用鋼尺丈量了事發地所能丈量的一切“高度”、“範圍”,以他們的想象力和所掌握的資料,試圖還原當時的場景:

  15日19時30分左右,秦安縣一帶突降暴雨,大雨下了將近半個小時。雨水從事發路段西側的山坡匯集後,沿排洪溝直泄而下。由於這裡的排水涵洞入口處的導流渠泥沙淤積,使山水挾帶著泥沙漫流上了公路,在路上形成寬約15米的淤泥帶。

  22時許,高速行駛的中巴車在已穿越淤泥帶的情況下,掉頭側翻至對向車道上。“這是由於車輛高速行駛中,司機沒有能及時察覺到路上覆蓋的淤泥,等到發現時又處置不當,剎車後打滑方向跑偏,掉頭側翻。”

  強大的離心力,將大部分乘客甩出車廂,拋落在附近的路面、邊坡、果園、草叢中。事後,遇難者親屬從現場救援人員的口中得知,被甩出的乘客最遠距事故車輛有45米以上,而且車門也被甩脫,與車體分離,“可見當時的離心力之大和車速之高。”

  親屬們多方打聽,將蒐集來的只言片語盡力拼接:事發同時,從對面駛來的半挂車突然發現,有出事的中巴車側翻在己方車道。緊急避讓中,半挂車撞向道路東側的的防護欄後,翻下了公路。又造成兩死一傷。

  在附近的停車場,親屬們找到了當晚的兩輛事故車。貨車的一大半車頭被損毀,中巴車右後部位明顯被撞,變形的鐵皮像被孩子任意撕毀的紙片,支離破碎。折疊的車門被完全甩掉,車窗玻璃一塊也沒有剩下,車廂裏七零八落著幾隻黑色的男士皮鞋和坡跟女士拖鞋。

  “如果沒有車輛相撞,就沒有如此慘烈的傷亡後果。”遇難者家屬推斷:他們的親人就是在這樣的甩出和碰撞中喪生。

  有記者對群眾的採訪似乎佐證了他們的分析:根據他當時在現場看到的情形判斷,兩輛車應該是發生了猛烈碰撞。從車輛受損情況看,應該是大卡車的車頭撞上了中巴車的右後部,導致中巴車翻在了路面上。可以肯定的是,兩輛車行駛到該路段時,肯定受到了路面淤泥的影響。

  然而,車禍具體怎麼發生?究竟是先碰撞後滑倒側翻?還是先打滑側翻後,才發生碰撞?根據親屬們蒐集到的資料,仍沒有誰能確切説得清。

  但親屬們卻幾近執拗地認定:當晚所謂“泥石流災害”的説法實在太過牽強。現場隨泥漿流下的絕對沒有石塊,路面淤泥的厚度不過10公分上下,連公路護坡上的野草都沒有覆蓋。

  一名家屬甚至針對當地某媒體報道中提及的“兩米高泥石流 淹沒天巉路”,大膽提出正面質疑,認為他們是“用極力誇大自然災害規模及危害性的手法,危言聳聽,避重就輕。”

  遇難者家屬小心翼翼地保留下這些在他們看來是“一手”的證據。並據此認為,造成事故的“罪魁禍首”根本不是什麼“泥石流”,“將一起典型的車禍當作是‘泥石流災害’上報,屬於謊報。”他們還認為,暴雨引發山水漫流至路面,是本次事故發生的誘因,但決不能將事故歸咎於自然災害,這次事故是天災,更是人禍!

  他們認為,公路養護部門制定有“白天一日一巡,夜間十日一巡”的巡道制度,目的就是為及時排查隱患,但這種制度顯然成了“形式”,“致使導流渠的淤塞沒能及時清除,在關鍵時候發揮不了作用,終釀大禍。”

  根據秦安縣政府辦公室通報:15日晚的暴雨天氣,從17時30分左右開始,持續時間5~30分鐘。也就是説,暴雨最終在20時左右就已停止,此時距事故發生的22時還有兩個小時。其間,即使淤泥已將路面覆蓋,也仍有足夠的時間對道路進行清理。

  親屬們也已核實,在中巴車出事之前,確有經過此地的司機發現了路面上的淤泥,並告知了秦安收費站的工作人員,但卻沒有引起應有的重視。事發前不久,甚至還曾有一輛路政車通過該路段。

  “如果相關部門能採取緊急措施,或者只是豎起一個警示牌,就完全能夠避免慘劇的發生。”

  “我們想要的,只是一個真相”

  親屬們的“推測”,也都只能是推測。

  事發當晚,雨大天黑,人煙稀少。救援人員第一時間趕到現場後,封鎖帶內只有他們能夠進入,但現在,救援人員對當晚的情況大都三緘其口。記者近日在事發地採訪,曾接受過媒體採訪的瓜農,也轉而退避三舍。

  根據報道,為做好搶險救災、傷員救治、善後處理工作,天水市委、市政府成立了“715”災害搶險救災工作領導小組,統一協調指揮災害救援及善後處理工作。然而,至今20天過去了,死難者家屬仍未能從官方成立的領導小組了解到更多有價值的“事故原因”的信息。

  與此同時,所謂的“真相”在民間傳得神乎其神。神明川村的農婦聽到有人打聽此事,立即嗔眼揚眉,神情誇張:“你可不知道哩!那雨大得,把農用三輪車都打翻了,那兩輛車也是被雨打翻的。”“路面上的‘泥石流’還不到10厘米,怎麼能打翻恁大的車呢?”“那就不知道咧!”

  距事發現場200米左右的加油站內,工作人員回憶説:事發當晚,突然聽到劇烈的撞擊聲,但究竟是爆了胎,還是兩車撞上了,還是有車側翻撞上了防護欄,就不得而知了。

  連秦安縣城開三輪的司機説起這事,也滿臉神秘:能按自然災害報當然按自然災害報,責任小嘛!

  記者在天水市各個部門採訪,希望能了解到這一事故的事發原因和調查結果。

  在天水市安全生産監督管理局,一位姓蘇的副局長告訴記者:局長下鄉檢查“不好聯絡”,分管的趙副局長休假,“這個情況我們不清楚,你去問交管部門和運管部門。”

  之後,天水市交警支隊霍秦生隊長告訴記者:為了這個事,市裏已經開過幾次會。原來認定是“泥石流”,但現在國土資源局的專家分析研究後,認定是“山洪”。

  至於事故發生的具體情況,由於現場淤泥厚,勘察難度很大,還説不清。這一事故中,“災害事故”和“交通事故”的認定區別在於:如果是山洪衝下後,路面濕滑導致側翻,是“災害事故”;如果是指正常行駛中先發生了碰撞,則為“交通事故”。

  當時的情況,是側翻還是先碰撞?哪個車先翻?有沒有超速駕駛?“現在都還分析不清楚。”但霍隊長可以肯定的是,目前交管部門已按“災害事故”向市政府上報。

  記者試圖聯絡天水市公路總段多位相關領導,但電話均無人接聽或被挂斷。只有羅繼平副段長的電話接通,但聽清來意後態度堅決:“我們不接受採訪”,隨即挂斷電話。

  天水市政府新聞辦公室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有關事故原因的調查結果馬上就會出爐,可以給記者提供全套資料。截至記者發稿,尚未收到相關的情況通報。

  根據天水市官方之前提供的新聞通稿:災害發生以後,省市縣三級政府高度重視,緊急安排部署,天水市、秦安縣有關領導和部門人員第一時間趕赴現場,迅速組織施救,把傷員及時送往醫院進行搶救。

  省委常委、副省長石軍立即作出批示,要求省公安廳、省交通廳、省國土資源廳、省安監局和天水市政府全力以赴搶救受傷人員,指導處理工作,查明泥石流原因和造成的損害情況,並妥善做好善後工作,提出全省相應防範措施,防止出現類似災害。

  省交通廳廳長楊永忠及省公路局趙局長要求天水公路總段必須在政策範圍內,結合相關家庭實際困難,積極安撫家屬,穩定家屬思想和情緒,儘快妥善合理、公平、公正地依法處理善後事宜。

  記者也同時在採訪中了解到,為妥善處理事故,不少工作人員加班加點,甚至有領導幾夜未眠。即便如此,不知什麼原因,時至今日相關部門仍沒有權威的事故調查信息發佈。對此,遇難者家屬也只能繼續追問——“這起事故的責任主體究竟能不能全推給‘泥石流’?我們想要的,只是一個真相。”

  中國青年報甘肅天水8月5日電

責任編輯:王玉西

熱詞:

  • 甘肅秦安
  • 7.15
  • 特大事故續
  • 死者家屬
  • 人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