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社會圖文 >

東莞小朋友回訪湖南留守兒童 心懷同一個理想

發佈時間:2011年08月02日 05:59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20名東莞小朋友日前回訪湖南邵陽的留守兒童

你和我,心懷同一個理想

上:隆佳儀和小夥伴黃煦茵在田裏挖百合。

  中:邵陽縣五峰鋪鎮板橋小學的黑板報。

  下:陳媛帶著小夥伴王澤、文玨菲在水塘邊捉蝌蚪。

  侯琳良 林洛頫攝

  版式設計:蔡華偉

  我是一個留守兒童,

  爸爸媽媽是卑微的農民工。

  為了撐起這個家,

  長年累月地在外面飄蕩。

  裝飾著別人的夢,

  自己的夢卻在空中。

  我是一個留守兒童,

  想念我的爸爸媽媽,

  還常常滿眼淚花。

  爺爺姥姥的家,叔叔阿姨的家,

  怎比得爸爸媽媽和我那個家,

  不需要多大。

  我是一個留守兒童,

  爸爸媽媽什麼時候有空?

  我也想和別的孩子一樣,

  攜爸爸的手,拉媽媽的手,

  去湖面泛舟,細數滿天星斗。

  湖南邵陽縣五峰鋪鎮板橋小學,唯一一棟樓的墻壁上水泥糊成的黑板報上,用粉筆寫著這樣一首詩。

  邵陽縣每年外出務工人員達20多萬名,留守兒童有5萬多名,佔在校學生總數的50%,是一個典型的“留守兒童縣”。去年7月,該縣聯手東莞市婦聯組織19名留守兒童南下“尋親”,並與東莞的愛心家庭結成愛心對子。今年7月,18戶東莞愛心家庭的父母帶著20名小朋友來到邵陽縣進行兩天的回訪,體驗農家的生活。

  你的體驗,是我日常生活的全部

  火辣辣的太陽炙烤著邵陽縣小溪市鄉的土地。為了能讓東莞來的王澤、文玨菲體驗一把採摘蘑菇的樂趣,陳媛、陳瑩兩姐妹決定帶小夥伴去屋後山中玩耍。

  “山腰上就有蘑菇採了,我扶你上去。”輕車熟路的陳媛拉著文玨菲走在隊伍最前面,妹妹陳瑩緊隨其後,而小胖子王澤卻遲遲不肯邁步。

  “這坡太陡了,我不敢往上爬。”11歲的王澤嘗試著爬了幾步,但還是退了下來,臉上一副後悔表情,嘴裏不停念叨:“早知道這麼難爬,我就不來了。”

  回到村裏,王澤的母親安玉紅小聲地説“孩子沒吃過什麼苦,遇到一點小挫折就會受不了,這次帶他來,就是讓他看看同齡的農村孩子怎麼生活、學習。”安玉紅是東莞市婦聯首位公開招聘的“新莞人”副主席,對在東莞打工的外地人,她有一種特有的親切感。

  為了讓城裏的小夥伴感受農活不易,陳媛拿出了家裏為自己特製的小鋤頭,做起了鋤草示範,只見一鋤、一撥、一翻,一小撮雜草就已被連根拔除。

  “這個容易,讓我來,讓我來。”站在一旁的王澤上前搶過鋤頭,也有模有樣地鋤起草來。因用力不當,他一鋤頭下去,把泥土翻出了不少,雜草卻是“毫發無損”,引得身邊的文玨菲哈哈大笑。

  王澤與陳媛,年紀相倣,生活卻有著強烈的對比:王澤和其他成長在城市的孩子一樣,只要負責讀好書;在農村讀寄宿的陳媛,除了每週要走兩個小時山路去讀書,週末回家還要煮飯、洗衣、做農活、照顧年邁的爺爺奶奶,“家裏沒有洗衣機,平時爺爺奶奶的衣服也都是我洗。”陳媛的回答很淡定。在王澤看來是新鮮的事物、新鮮的體驗,于她而言,卻是每天循環重復的全部生活。

  你的任性,是我整個童年的夢想

  黃磚、木門、青瓦,這個3居室是11歲留守兒童隆佳儀的家。在過去的10年裏,她和爺爺相依為命。

  隆佳儀正和結對夥伴黃煦茵在田裏挖百合,半個多小時裏挖出的百合已經堆成了一座小山。雖然太陽十分耀眼,但累得滿臉通紅的兩人並沒有放下鋤頭。

  “我這個女兒平時有些任性、喜歡和別人攀比,總覺得父母天生就欠了她的,心理承受能力又差。”返回隆佳儀的家中,母親袁燕雲的一句話,讓女兒黃煦茵流下了眼淚,這個不服輸的小姑娘覺得很委屈。

  這時,一旁的隆佳儀上前輕輕拂去她的眼淚,小聲安慰起小夥伴。一個細小的舉動,表現出和她年紀不相符的成熟懂事,打動了在場的人。

  “爸爸媽媽在外面打工,有時候真的很想他們,尤其是下雨天睡不著的時候,特別特別想。”小佳儀的話,讓母親黃細梅很自責。過去的10年中,她只回家5次,每次時間不會超過一週,陪女兒的時間少之又少。這次為了照顧公公,黃細梅已辭去工作回家了。

  “如果讓你去東莞讀書,和爸爸媽媽生活在一起,你願意嗎?”小佳儀低著頭思考了很久:“爺爺一起去的話我願意。”

  “要是爺爺去不了呢?”“沒有人照顧爺爺怎麼辦?那我還是留下來吧!”

  隆佳儀下個學期將要讀初中,在這次小升初考試裏,她得到全學區第一名的好成績。

  “我想留在家鄉學習,長大以後要做一名老師,教出一批一批的好學生,讓他們把家鄉建設得和東莞一樣好。”

  看著黃煦茵向母親撒嬌,隆佳儀的目光中透著無法掩藏的羨慕。做不到在母親懷中撒嬌,隆佳儀只能迅速成長起來。

  你的理想,是我未來前進的方向

  “我英語還不錯。”“我數學在班裏排第一。”你一言、我一語,14歲的留守兒童陳健偉和16歲的東莞孩子石敬烽很快成為了知己,石敬烽母親趙美容露出會心的微笑。

  陳健偉在一歲半的時候就沒有了母親,童年與爺爺奶奶一同度過,父親一直在東莞打工,一週跟家裏通一次電話。“要總是這樣,我想我會忘記爸爸的模樣。”

  正午時分剛過,陳健偉就拉著石敬烽來到自家田裏,手把手教這位東莞的哥哥如何分辨西瓜是否成熟,並摘下最大的一個西瓜。

  將西瓜洗凈切開,懂事的陳健偉首先拿起一塊,送到爺爺手中,這讓石敬烽感慨頗深:“健偉一個人留在家中要照顧爺爺,還能保持學習成績這麼好,和他比起來我覺得自己真是太不懂事了。”

  “參與,就是讓孩子能夠理解‘幸福’的意義,體驗農村留守兒童的艱辛,讓他養成獨立的精神。”趙美容説。

  兩個不同地域、不同環境、不同起點的孩子,都心懷著同一個理想。坐在板凳上的石敬烽將手搭在陳健偉的肩膀上,認真地告訴他:“學習是公平的,我們一起努力吧。”

  和石敬烽一樣,陳健偉的理想是“長大當一名警察,維護社會治安”。陳健偉説得斬釘截鐵,沒有可供參考的備份答案。這個對別人而言只是多種選擇當中的一種職業,卻是陳健偉未來的唯一期許,是他整個童年前進的方向。

責任編輯:王玉西

熱詞:

  • 東莞小朋友
  • 回訪
  • 湖南
  • 留守兒童
  • 同一個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