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社會圖文 >

“網上問診”漸受追捧 “免費接診”背後陷阱重重

發佈時間:2011年07月31日 17:2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華網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網上問診”陷阱多 監管缺失維權難

  新華網重慶7月31日電(曾芳、張桂林)生病後足不出戶,只需在網上輸入自己的症狀,從普通的頭痛發燒到疑難雜症,都會有熱心的網友和網上“醫師”為你“診斷”,開出“處方”。近年來,“網上問診”的看病方式已經悄然興起,尤其受到年輕人青睞。

  但在追求方便、省錢之餘,“網上問診”的質量往往難以保證,甚至“免費接診”背後暗藏種種陷阱,值得人們警惕。而作為一種全新的求醫方式,“網上接診”和“網上問診”行為的監管、維權也存在諸多困難。

  便捷、省錢 “網上問診”漸受追捧

  記者在重慶隨機採訪近20位上班族,有近八成表示自己經常“網上問診”。重慶黔江區某發展銀行職員方雲告訴記者,她和身邊的朋友經常上“百度”查症狀,然後按網上“醫師”開的“處方”到藥店買藥,“上個月脖子長水泡,不知是水痘還是天氣燥熱上火引起的,上網查看比對後,按網友的意見去藥店買了牛黃解毒片,很快就治好了。”

  有過10多次“網上問診”經歷的重慶渝中區某保險公司員工李桃説,“網上問診”主要是圖方便,去一趟醫院要向公司請假不説,還要排隊、掛號、做檢查,耗時又麻煩,“一些小病小痛上網一查就能解決,省時省錢何樂而不為。”

  某網站一項“你是電子病人嗎”的網絡調查顯示,在參與投票的1710人中,約60%的人表示在身體不適時,第一反應是上網查一查怎麼回事。同時有52%的受訪者喜歡從網上獲取健康知識。

  一些正規醫院開通的“網上接診”服務,更是受到不少患者青睞。記者在重慶調查發現,西南醫院、新橋醫院、兒童醫院等都在醫院網站上設置有醫療諮詢或專家在線板塊。西南醫院自2008年開通網絡醫療諮詢以來,諮詢、回復記錄已達5.5萬條。新橋醫院黨政辦工作人員曾理介紹,由於有專業人員在線回復,醫院的專家在線每天都有數十人次前來“問診”。

  近年來,“網上問診”形式還不斷翻新。繼“在線諮詢”“博客問診”之後,“微博問診”也逐漸火熱起來。記者在新浪、騰訊微博上搜索發現,僅重慶腫瘤醫院、重慶新橋醫院等醫院及醫生的微博就達數百個,其中加V認證的為數不少,他們的“粉絲”動輒上千人,不少網民通過微博平臺,向他們問診。

  網上“醫師”真假難辨 “免費接診”背後陷阱重重

  “網上問診”在為人們帶來方便的同時,也有許多不容忽視的問題。一方面,網上開出的藥方千差萬別,內容難辨真偽,有的“處方”甚至聳人聽聞,診斷質量大多無法保證。記者登錄某求醫問藥論壇,發現一位“老中醫”僅憑患者幾句簡單的病情描述,就開出有十幾味草藥的“處方”,並且劑量很大。對此,重慶新橋醫院中醫科主任晉獻春説,中醫講究“望聞問切”,一些病症在醫生看完後尚不能馬上解決,僅憑描述就開“處方”,其可靠性值得質疑,一些疑難雜症還是去正規醫院明確診斷比較好。

  另一方面,網絡論壇上為數眾多的“醫師”“老專家”,是否具備合法行醫資質很難判斷。近日媒體曝光的養生暢銷書作家馬悅淩,通過網絡宣傳養生理念,進行網絡營銷和診療,自稱能以泥鰍和當歸療法治愈世界疑難症“漸凍人”,但衛生監督部門調查發現,她連醫師資格證都沒有。記者在某醫藥網站申請用戶名成功後,化名“賈亦”在“申請專家診室”頁面輸入“診室名稱、聯絡人及電話、診室設置”等,便輕鬆地成為“醫生會員”。重慶醫科大學兒童醫院醫師李長春也對一些非正規醫院網站的“網絡醫師”“專家”身份表示質疑,他説正規醫院醫生很難將大量時間和精力花在為廣大網友開“處方”上,“網上接診”的“醫生”真偽混雜,不可一概全信。

  此外,“網上免費問診”正逐漸成為一些人推銷醫療器械、藥品、保健品甚至非法藥品的幌子,使不少患者深受其害。記者調查發現,一些來路不明的藥品銷售網站往往打著國家科研機構、專科病醫院的旗號,推出某某所謂“知名醫生”“專家”幫網友答疑解惑,名為“免費接診”實則賣藥獲利。記者打開某中醫研究院網站,隨即彈出即時諮詢對話框,記者試著諮詢糖尿病治療,“在線專家”立即推薦該院“獨一無二的糖尿病治療法”,隨後提供了10多種中藥方劑供記者選擇,並聲稱“2到3個療程即可治愈,終身不復發”。重慶渝北區的張先生在網上反映,為給孩子治鼻竇炎,諮詢了一家網上醫院,沒想到“網上醫師”竟假冒部隊醫院醫生開“處方”,並寄來一個療程免費藥,試用後病情稍有緩解,張先生立即花近千元郵購了兩個療程的藥,但後來越吃越不對勁,不得不到正規醫院醫治。

  監管有漏洞 維權較困難

  “網上問診”除了誤診的危險,在維權上也存在風險。記者了解到,目前我國出臺有《醫療機構管理條例》《醫師、中醫師個體開業暫行治理辦法》等一系列法規規範醫療行為,2009年7月1日正式實施的《互聯網醫療保健信息服務治理辦法》,也對醫療保健信息的發佈進行了規範,但卻沒有對網上診療行為做出具體要求。

  重慶知名維權律師周立太説,“網上診斷”這種邊緣的診斷方式,目前還沒有明確的法律法規進行規範。在網絡這個虛擬世界裏,醫生資質無法核實。如果出現問題,患者將無法找到網上醫生,責任很難追究,相關部門也無法對具體的診療行為進行調查取證。在相關法律尚未健全的情況下,患者只能依據現有法規針對非法行醫、無醫生資質、無醫生證件的網站和個人,可以向衛生行政監管部門投訴。網絡發佈不真實信息,或虛構、捏造事實,發佈虛假廣告,則可向工商部門投訴。

  重慶市衛生局辦公室一位工作人員表示,對於在本地網站上註冊,不具備行醫資質的“網上醫師”或者“網上診所”,衛生監督部門接到舉報後會立即清查,但許多在外地註冊的“網上問診”行為,調查取證十分困難,做到有效監管還有一定的難度。因此,廣大患者應儘量選擇正規醫院及其網絡接診平臺求醫問藥。周立太則提醒,通過論壇、QQ、郵件等方式進行“網上問診”時,患者應有風險意識,儘量把對話文本等內容保存下來,以備將來維權之需。

責任編輯:陳琰

熱詞:

  • 問診
  • 處方
  • 網上問診
  • 醫師
  • 網上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