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社會圖文 >

家庭醫生式服務存誤解 簽約醫生被誤作私人醫生

發佈時間:2011年07月04日 05:43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京華時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7月1日,海運倉街道社區全科醫生王大夫又按照慣例,為社區長期患病在家的魏老先生問診。

  作為醫改的重大舉措,家庭醫生式服務目前正在全市推行,居民可自願與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簽訂協議,開始擁有自己的“家庭醫生”,並免費享受一系列健康服務。

  據了解,目前全市已有24萬戶居民與家庭醫生式服務團隊簽約。家庭醫生式服務進入家庭中狀況怎樣?其進入家庭又面臨著怎樣的困難和問題?這些問題又該怎麼解決?家庭醫生式服務怎麼做才能獲得居民認可?本報記者就此進行探訪。

  調查樣本

  空巢老人“配備”上門醫生

  朝陽門

  朝陽門社區是東城區的一個老社區,一名已106歲、名叫周有光的老人就住在該社區。周有光曾是復旦大學的一名教授,因參與設計漢語拼音方案而被業界譽為“漢語拼音之父”。隨著年歲增長,老人健康上的一些問題也漸漸顯現,他的兒子又常年在國外,他身邊缺少家人照顧。“是社區醫生的幫助才能讓我邊看病邊做學問。”周老先生説。

  據了解,老人早已在家庭醫生式服務提出前便開始享受“家庭醫生”的醫療服務了。2006年6月的一天,社區衛生站的醫生向老人介紹居民醫療團隊服務,已經百歲的他毫不猶豫地加入了。從那時起,龔廣才醫生開始對他負責,每個月定期上門給他做健康檢查,並把測量數據記錄在一個本子上。幾年來,周老先生有什麼不舒服,就給他打個電話,龔醫生基本都是10分鐘趕到。“不僅隨叫隨到,而且真的幫我解決了很多問題。以前沒有正式名分,現在可以叫‘家庭醫生’了。”周老先生幽默地説。

  周老先生稱有了龔醫生的精心呵護,自己106歲了還能寫文章、搞研究。前不久,老人在寫給國外的兒子的信中説:“我們也有自己信賴的家庭醫生了,以後也別再提讓我搬家的事情了。”

  龔醫生只是眾多家庭醫生式團隊中的一員。目前,與龔醫生簽約的家庭有幾百戶。談及家庭醫生式服務和之前的團隊模式服務的區別,龔醫生稱家庭醫生式服務內容更加細化,對居民關照也更加全面了。

  居民簽協議後有了歸屬感

  香河園

  最近,在朝陽區香河園社區衛生服務站外,常有居民進進出出前來簽署《北京市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家庭醫生式服務協議書》。對於正在推行的家庭醫生式服務,小區居民們興致很高。

  居民吳女士今年65歲了,談到前幾天簽訂的協議,她的話匣子立刻打開了。“以前看病是能拖就拖,迫不得已才去醫院看病。現在有了家庭醫生,一遇到問題我就給他們打電話。”吳女士患有高血壓,有時吃藥效果也不太明顯,現在她不但可以向責任人李醫生請教用藥情況,還得到了李醫生開出的飲食調整方案。

  居民孫老先生高興地説:“以前醫生都是‘坐堂瞧病’,現在人家專程上門看我,還真有點兒不好意思。”居民們紛紛反映,簽了協議書,特別有歸屬感。

  據了解,家庭醫生式服務自今年4月始在香河園社區起步,目前每個小區都已組建好家庭醫生式服務團隊。兩個月來,柳芳南裏已有上百戶居民簽約,且簽約人數逐漸遞增。

  簽約醫生被誤作私人醫生

  苗圃東裏

  “家庭醫生式服務不是私人醫生,很多居民都誤認為簽的是私人醫生。”昨天上午,豐台區苗圃東裏社區“愛心樹” 微笑服務團隊隊長高秀萍説。

  苗圃東裏原有7500戶居民,隨著拆遷,不少居民已經搬走。今年初,社區在居民中就家庭醫生式服務的需求進行了摸底,了解到有一千多戶居民對家庭醫生式服務有需求。作為在該社區已經服務了6年多的“片醫”,高秀萍特地為她所在的這支家庭醫生式服務團隊起名“愛心樹”。

  和隊員一起到居民家中簽約,高秀萍稱最大的難題就是大家不了解家庭醫生式服務。“相當一部分居民認為簽了後,我們就是私人醫生了,家人一生病我們就必須入戶診治,不去就説要投訴。現在我們簽了200多戶居民,將來肯定會更多,光接電話進行健康指導都忙不過來了,入戶診治很不現實。”高秀萍擔憂地説。“所以簽約前,我們會向居民解釋清楚‘責權利’,以避免居民誤解。”

  高秀萍表示,他們目前工作的內容主要是接聽居民電話,回答一些健康問題,為居民開展健康大課堂,特別是對小區一些有慢性病的老人、空巢老人提供量血壓、建檔案等定期走訪活動,“活兒很多、人很少,全部入戶很不現實,但隊員們有時騎自行車,有時搭個三輪車,仍會盡力入戶”。

  記者調查

  居民所需超過醫生力所能及

  記者了解到,自家庭醫生式服務團隊與居民簽約以來,居民和團隊醫生是各有所盼。

  居民們呼籲家庭醫生式服務能真正走進居民生活。有居民表示,目前看,簽約和不簽約沒有實質區別。“簽約是很嚴肅的一件事。我想大家都盼望這個新舉措能帶來切實的方便和用處。”豐台區彩虹城社區一居民稱。“網上有很多健康、飲食知識,有很多病症狀分析。我身體不舒服了,打電話給社區服務站的醫生,他們為我解答這些問題。現在簽約了家庭醫生式服務,醫生可以不上門,仍然是通過電話解答這些問題,我實在弄不明白這個簽約有什麼實質意義。”

  也有居民質疑家庭醫生式服務的醫療技術和水平。“家庭醫生要求是全科醫生。能在家門口看病是好事,但萬一看出毛病來怎麼辦?還有通過電話能看什麼病?”西城區宣東社區一老人對簽約表示擔憂。

  部分居民稱,對協議書中團隊可幫居民轉診並幫助居民聯絡醫院預約掛號的內容很感興趣,但記者在採訪中發現,一些家庭醫生式服務團隊反而勾掉了此項內容。“我們只能幫居民聯絡有合作的醫院,轉診的居民多需要到有名氣的大醫院、請名專家治療,我們實在沒有這個能力。”一家庭醫生式團隊負責人稱。

  和居民的迫切需求相比,不少家庭醫生式團隊隊員稱也面臨著相當大的壓力。“活兒多錢少責任大。”隊員們紛紛反映。“原來我們就是‘片醫’,不簽約,也沒有責任。但是一旦在協議書上簽上了自己的名字,這就是一份沉甸甸的責任。”

  醫生們反映他們面對的不僅僅是責任問題,還面臨著大量的具體工作與經濟壓力。“這一段時間沒日沒夜地跑簽約、接打電話、為居民建立健康檔案、接受健康諮詢並指導回訪。目前簽約的大多數都是有慢性病的老人,對於這些患者往往每月數次上門,白天還要保證衛生服務站內的工作。另外,感覺每個月兩千多元的工資,除去電話費和交通費,就很緊張了。”

  部門回應

  家庭醫生式服務需逐步完善

  北京市衛生局相關負責人稱,自去年底以來,北京市已在各區縣逐步推廣家庭醫生式服務。目前,全市所有區縣相關衛生服務站均已開始建立家庭醫生式服務團隊,城區內部分地區已正式運行。由於各地區進展不同,家庭醫生式服務將在明年底實現各街道的全面覆蓋。

  該負責人表示,在正式實施過程中,按照1:600的計劃比例,衛生部門會根據需要調整醫護人員數量,同時會完善部分社區衛生服務站相關醫療器械並保證醫療團隊的行醫水平,以勝任居民的基本健康諮詢和治療。

  他還解釋説,家庭醫生式服務不同於“家庭醫生”。北京實行的家庭醫生式團隊提供基本醫療和公共衛生服務,醫療團隊並不提供隨叫隨到的上門服務。目前團隊上門服務主要針對空巢、行動不便的老人和孕婦等確實需要的人群。簽約居民同樣可通過電話進行健康諮詢。“家庭醫生式服務實施是一個逐步完善的過程,還希望居民能積極提供意見和建議。”

  鏈結

  居民為家庭醫生“畫像”

  居民王麗麗:現在大家大小病都跑大醫院, “專家看感冒”,造成了醫療資源的極大浪費。家庭醫生把著居民健康首道關,並且要應付一家老老少少的病。所以醫術一定要過硬。這樣大家病了才會先找家庭醫生,大病了才轉診,以免去醫院排隊掛號、排隊看病、排隊取藥。

  居民吳老太:我家老頭有心臟病、高血壓、糖尿病,我曾多次想找一個家庭醫生。我覺得這個醫生應該很熟悉病人的情況及病人對藥物的反應情況,不用每次都講半天。

  居民劉先生:我理想中的家庭醫生要真誠、熱心、有愛心、可以做朋友。原來也有朋友做醫生,家人生病時也會電話求助,一兩次沒問題,次數多了就不好意思再麻煩人家了。如果有了自己的家庭醫生,能切身提供指導意見,雙方在這種基礎上做朋友,估計就沒有欠人情的不安了。

  居民李立群:家庭醫生手裏都有居民的健康檔案,我感覺如果能督促居民進行鍛鍊,能從飲食、生活習慣上解決掉一些亞健康時期的毛病,預防生病,就非常得力了。

  本版采寫 本報記者 張淑玲 實習記者 鄭磊 本版攝影 本報記者 任峰濤

責任編輯:石光輝

熱詞:

  • 家庭醫生式
  • 彩虹城
  • 私人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