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社會圖文 >

軍裝解放鞋又變“潮服”(圖)

發佈時間:2011年07月02日 15:5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羊城晚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羊城晚報記者 孫晶

  實習生 陳瑤璇

  服裝是袖珍的“戲劇”,是時代最直接的“話戲”。縱觀新中國歷史變遷,點點滴滴都體現在老百姓的穿衣打扮上———

  上世紀50年代,毛主席和周總理身穿中山裝站在天安門廣場上,中山裝成為“國服”;上世紀60年代,中央領導人身著綠軍裝站在天安門城樓上接見紅衛兵,軍裝便服風靡全國;上世紀70年代,春秋衫和中西式罩衣伴著很多年輕姑娘度過她們最好的年華;上世紀80年代,西裝、牛仔褲、喇叭褲、職業套裝令國內消費市場百花齊放;上世紀90年代至今,國際流行時尚蜂擁而至,年輕人奉行的是穿出自我……

  我們看到不同服裝在歷史舞臺上的角色更換,也看到了老百姓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我們有理由相信,隨著祖國的繁榮富強,服裝這道風景線會散發出更迷人的光輝。

  親歷者説

  “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回憶起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人們的穿著打扮,年近70歲的軍隊退休老幹部孫維新告訴羊城晚報記者,那時候解決溫飽問題是首要,穿著上都是以節約為主。但時至今日,中國不僅已成為服裝生産和消費大國,國人的著裝觀念也起了深刻的變化。

  老印象 男女都穿“老四色”

  孫維新説,由於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物資短缺,當時人們購買衣服還要布票。“那時很多家庭的孩子是大的穿完,小的穿,我們當年在軍隊院子里長大,有的家庭有七八個孩子,最小的孩子穿的衣服往往都有十多個補丁。”據了解,由於當時補衣服是不要布票的,於是街上就有人推著小車,上面放臺縫紉機,敲鑼打鼓吆喝著補衣服。

  據孫維新回憶,她父母當時的穿著幾乎是清一色的‘老四色’,即外衣是黑灰藍色,內衣是白色;款式是很單調的幾個樣式:列寧裝、雙排扣大翻領、中山裝(上下左右四個口袋)、人民裝(上面一個口袋,下面兩個口袋)。孫維新説:“走在大街上,乍一眼還真的很難分辨是男是女。”

  老印象 賊不偷錢偷軍服

  “我們小時候少先隊活動一定要求穿白襯衣,藍褲子,家裏沒有只能每次問鄰居借,我還記得每次開口去借褲子的尷尬,感覺臉上是火辣辣的。”在湖南長大的退休幹部劉澤新對羊城晚報記者回憶:“有一次家裏賣牛賺了點錢給我買了雙白球鞋,我開心極了,第一次穿完就趕緊洗乾淨晾好,誰知被別人偷走了。我傷心地哭了一個晚上。”

  到了“文革”時期,綠軍服開始風靡全國,人們樂於穿著軍裝以彰顯個人的革命性強。孫維新告訴記者:“我那時已經當兵了,有一次去柳州出差,小偷到賓館裏偷走了軍裝,竟然沒有去拿放錢的包。”

  新印象 一個衣櫃不夠用

  改革開放至今,孫維新明顯感到人們越來越講究穿著打扮了。“以前很多家庭連衣櫃都沒有,因為每人只有兩三套衣服根本不需要;現在每個家庭一個衣櫃還裝不完。尤其是女人,到了商場,看到琳瑯滿目的服裝就會忍不住花錢了。”

  劉澤新也坦言,現在做衣服的面料也越來越高檔。“真絲、雪紡、呢絨、羽絨,還有很多都叫不全名字的新材料。”

  人們穿衣打扮反映了一種精神狀態。從現在老百姓的衣著變化來看,色彩更加鮮艷,款式趨向於多元化。一項調查顯示,2009年,中國服裝總産量達400億件,已經成為世界生産和消費服裝的大國。而如今,多達72%的受訪中國消費者表示他們買衣服時會首選知名品牌或時尚品牌。

  眾説經典

  老服飾也有潮流元素

  穿軍裝 拍婚照

  當中山裝遠離視線,當軍裝成為記憶,當中西式罩衣和健美褲不再流行,年輕一代對過去的著裝又有何看法呢?

  説到此,不得不提香港影星陳小春與應採兒那套別出心裁的結婚照———他們倆穿著上世紀60年代的樸素軍裝、手中高舉紅色的結婚證(見上圖)。這張照片被網友大量轉載,掀起了一股模倣熱潮。80後的王小姐對此認為:“紅色經典服裝重新受追捧,一方面是人們懷念過去艱苦奮鬥的歲月,另一方面也可能是出自一種標新立異的目的。”

  經營服裝生意的年輕老闆車先生告訴羊城晚報記者:“經典服飾之所以重新流行,很重要的原因是因為它們適合改造,衣服本身不再流行,但經典的元素卻可以保留。比如上世紀50年代的女工裝,現在看起來依然包含很多流行元素,職業女裝似乎有些列寧裝的影子,解放鞋也被重新改造為潮鞋。”

  記者發現,80後、90後年輕人的服裝消費觀是不同的。有人非名牌不穿,有人只重穿著的舒適,有人喜歡追逐服飾潮流,有人愛穿奇裝異服。

  一位80後總結:“紅色服裝都會以獨特的方式存在於我們的生活和記憶中,無論看到的是當年的昂揚鬥志,還是心酸歲月,都將激勵我們走向美好生活。”

  [解放初期] 國服蘇裝齊登場

  上世紀50年代,令人印象最深刻的莫過於毛主席和周總理身穿中山裝站在天安門廣場上的形象。中山裝此時又被稱為“人民裝”,影響了後來的“軍便服”和“青年裝”。當時的服裝潮流中還瀰漫著一股俄羅斯風情。原因就是在建國之初,中國在很多方面以前蘇聯為楷模,服裝時尚也是如此。列寧裝原是男裝,因為認同社會主義,崇尚簡約與樸素,中國女性也喜歡並接受。蘇式傳統女服布拉吉和蘇聯花布襯衣為灰藍黑的中國服飾增添了幾點斑斕。

  [“文革”時期]

  不愛紅裝愛武裝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文革”改變了人們對服裝的審美觀,服飾成為一種政治符號。“祖國山河一片紅,全國人民一片綠”,“文革”時期的舊照片會出現這樣的典型場景:青年穿著綠軍裝,戴著綠軍帽,背著挎包,左臂戴著紅袖章,胸前戴著毛主席像章。軍便服在當時風靡全國,成為了主流,所有人在所有場合都可以穿著。綠軍裝有兩類,一類是真正的部隊軍服,領口有兩面紅旗式的領章,扣子是銅扣;另一類是軍便服,沒有領章和銅扣。

  [多元時代]

  萬紫千紅任你選

  上世紀80年代,首先出現的是“西裝熱”,牛仔褲,夾克衫、風衣等也隨之流行。當時的女性,開始穿著連衣裙、蝙蝠衫、寬肩女裝、羊毛衫、職業裝,演繹了時代女性形象的轉變。70後大概還記得當時風靡的喇叭褲和健美褲(也稱踏腳褲),中國服裝自此逐步與國際接軌。

  10年後,中國的服裝進入多元化發展的時代,流行的定義開始模糊,人們開始根據自己的年齡、職業等來選擇服飾裝扮。

  孫晶、陳瑤璇

責任編輯:劉禛

熱詞:

  • 軍裝
  • 文革
  • 潮服
  • 解放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