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社會圖文 >

北京參加高考學生數量減少 國際班受家長熱捧

發佈時間:2011年06月27日 04:3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京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2007年8月8日,北京愛迪(國際)學校,外教在草坪上給同學們上課。本報資料圖片 王遠征 攝

  一年一度的高考終於落幕。據統計,今年北京高考報名總數為76007人,比去年減少4000余人,再創新低。而在2009年,北京高考報名人數為10萬人。

  高考人數逐年減少,與此同時,一部分學生選擇了另一條出路———讀高中國際班,到國外念大學。

  截至目前,北京共有13所公辦中學組建高中國際班,大約有2100名學生。

  今年,儘管招生工作尚未正式開展,已經有550名學生家長向北師大二附中國際部釋放出簽約意向。

  6月5日下午4點,高考前一天。

  劉一凝端坐在書桌前,津津有味地看一本英文原著———《War》。

  2010年夏天,中考結束後,儘管已經被北京市101中學錄取,劉一凝還是報名參加了北大附中國際部的夏令營。這一年,北大附中剛剛通過市教委審批,獲准成立國際部。

  經過一週的複雜測試,劉一凝和另外27名學生從150多名參賽者中脫穎而出,進入北大附中國際部。

  與學生興趣相結合的壓力

  早上7點30分,劉一凝開始第一堂地理課。

  她的課程包括歷史、英語閱讀、生物、語文、體育、化學、數學和英語寫作。

  “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選擇不同的課程,同一門課程的難易程度也不一樣。”北大附中國際部主任、加拿大人江學勤説。

  據介紹,一個能力較強的學生,課程設置可以從早晨七點半一直持續到晚上九點半。

  每天,除了保證8個小時睡眠外,劉一凝幾乎都是在學習,還有課外實踐,比如模擬聯合國會議等活動。

  這一切,完全靠自主,沒有任何老師刻意施加壓力。

  “我們不是很重視學生的考試成績,而是重視他們的品德和態度。”不過,江學勤也坦承,儘管成績並不重要,但學生仍有壓力,只是這種壓力是自我施加的。

  “因為自己懂得追求什麼。”劉一凝表示,這種壓力堪稱完美,因為與興趣有關。

  課程設置偏重綜合能力

  劉一凝一天的課程中,除了英文閱讀和寫作由外教授課外,理科課程依然由中國老師教授。從事中國教育10年的江學勤認為,中國理科的內容設置比美國要好,“用全英文教數學,教的比較淺,不是很適合中國學生。”

  民辦的北京愛迪(國際)學校課程顧問陳微則説,該校高中班從高一就採用全英文授課,“到了高二,學生可根據不同的興趣,選擇商科和理科。”

  事實上,不同的學校所授的課程並不一樣。

  有些國際班會弱化中方課程,不開設中國歷史和語文等科目。而開辦國際高中18年之久的北京匯佳國際學校,中文課程則是學生的必修課,難度甚至比普通公立高中的還要大。

  此外,國際班一般都有豐富的自選課程,比如游泳課、高爾夫球課、形體課和鋼琴課,“這些課程都將作為綜合能力的成績,對申請外國大學都有幫助。”陳微説。

  而在學生管理上,陳微介紹説,學校儘量採取寬鬆的手段。“教學區內不能用手機,發現就會沒收,但學生可以在宿舍內用;老師不能阻止青春期的孩子發生感情,但牽手是我們容忍的底線。”

  據介紹,國際班學生想要獲得美國大學的錄取通知書,需要提供SAT(學術能力評估測試)成績、託福成績、三年高中成績、老師的推薦信、簡歷,以及包括價值觀、人生規劃在內的個人陳述。

  記者調查還發現,由於國外大學大部分採用申請制,沒有嚴格的考試,高中國際班的學生幾乎100%能夠到國外念大學。因此,所有國際班競爭比拼的,是上全球前100名大學的入學率。

  “從我們學校出國的畢業生,90%以上都拿到了綠卡並在國外工作。”愛迪(國際)學校陳微則相信,不僅僅是進入名校的入學率,PR(永久居住權)和就業率同樣重要。

  用腳給中國教育投票

  6月9日下午5時,北師大二附中操場,高三畢業生劉勇志(化名)正在放風箏。

  幾天前,他剛剛拿到美國羅切斯特理工大學的offer(錄取通知)。

  但在三年前,劉勇志還是一個中考成績不理想的初中生。他在一家人對未來的深思熟慮中,報名就讀了二附中首屆國際班。

  “在中國,大部分家長讓孩子上國際班,主要是因為孩子中考考得不好;還有一部分是家長在北京工作,但沒有北京戶口,導致孩子不能享受北京高考待遇。真正想讓孩子享受國外良好的教育的家長,只佔10%左右。”江學勤説。

  在北京工作的媒體人李向軍(化名)因為不是北京戶口,除了給孩子交納借讀費外,孩子讀到高三時,還要回戶口所在地參加考試。“這對他打擊太大”。

  國際班也發現了戶籍政策背後的無限商機。“無借讀費、無學籍困擾、無高考教材煩惱,非京籍考生的第一選擇。”北京劍橋中學的這則廣告,一下就戳到了不是北京戶口的家長的神經。

  2010年,曾有上萬名非京籍家長聯名簽署《取消高考戶籍限制呼籲書》,上書教育部門,但沒有回音。同一年,李向軍堅決地把孩子送到了北京十一學校國際部。

  “我是迫不得已用腳給中國教育投票。”李向軍説。

  不菲的費用擋不住家長熱情

  不過,這張投向中國教育的“反對票”,代價相當不菲。

  記者調查發現,多數公辦學校國際班一年的學費、住宿費大約在8萬至10萬元,私立國際學校的費用甚至在10萬到20萬之間。而三到四年國外本科留學費用起碼在150萬元以上。

  但是,這絲毫不影響家長把孩子送到高中國際班的熱情。李向軍已經做好破釜沉舟的準備,“教育理念面前,錢不是問題。我把房子抵押了,讓孩子出國。以後讓他賺了錢再還給我。即使賺不了錢,起碼落個快樂的人生。”

  4月份,本報曾聯合新浪教育頻道進行調查,共有3465人參與。調查顯示,84%家長願意讓孩子就讀國際高中(國際班)。而在考察國際高中時,家長最關心校方與國際高校(尤其是名校)的關係(36%),其次是學校辦學理念(24%)、師資水平(17%),對學費的考慮只佔3%。

  新東方培訓機構市場部負責人葛思汝相信,隨著人們經濟收入增長,視野逐漸開闊,送孩子出國的家長會越來越多。

  這一跡象從去年開始,已經顯現。

  2010年,北師大二附中國際部的中考錄取平均分是503分,“這一分數,足夠上一所區級重點中學。”副校長馬驪説。

  今年,儘管招生工作尚未正式開展,已經有550名學生家長向該校國際部釋放出簽約意向。

  6月9日下午,北師大二附中國際部,十幾名學生圍著一名女外教,用流暢的英語喊她一起吃飯。馬驪坐在辦公室,正考慮下一步的招生計劃,“儘管生源充足,但如何搶奪優質生源,成為未來諸多國際學校競爭的重點。”

  同樣,北京愛迪學校接待大廳內,二三十名家長圍著幾名老師,詢問出國事宜。門口巨幅廣告牌上幾個大字格外惹眼:從這裡走向世界。

  本版采寫/本報記者 王瑞鋒

責任編輯:呂鵬

熱詞:

  • 國際班
  • 北京高考
  • 學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