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社會圖文 >

端午節是中國叫法最多的節日 文化漸行漸遠?

發佈時間:2011年06月06日 04:0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揚子晚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端午文化漸行漸遠?

  6月6日迎來端午節。民俗專家説,端午節在中國已有兩千多年曆史,是我國所有傳統節日中叫法最多的節日。

  天津社科院教授王來華介紹説,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是中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它是中華民族古老的傳統節日之一,始於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至今已有兩千多年曆史。

  王來華説,據統計,端午節的名稱在我國所有傳統節日中叫法最多,達20多個,堪稱節日別名之最。如端午節、端五節、端陽節、重午節、天中節、夏節、五月節、菖蒲節、龍舟節、解粽節、粽子節、詩人節、女兒節、浴蘭節、龍日、地臘等名稱。

  “有些名稱由於不經常使用,很少被人們知道。雖然名稱不同,但總體上,各地人們過節的習俗還是同多於異。”王來華説。王來華表示,關於端午節的起源,史籍資料中有許多不同的説法,如紀念屈原説、紀念伍子胥説、紀念孝女曹娥説、吳越民族圖騰祭説等,其中,當屬紀念屈原説最深入人心。

  粽子被正式定為端午節食品是在晉代

  吃粽子的風俗,千百年來,在中國盛行不衰,而且流傳到朝鮮、日本和東南亞諸國。天津社科院教授王來華介紹説,粽子最初是用作祭祖及神靈。從粽子的古稱“角黍”可溯其源。“黍”原為中國北方的一種農作物,五月成熟。古人用菰葉包上黍米,成為類似祭壇上牛頭的形狀,作為祭品,稱“角黍”、“角粽”。

  民俗專家表示,粽子作為祭祀用品,早在春秋時期就已出現,但粽子被正式定為端午節食品,則是在晉代,這一時期,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還添加了中藥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稱“益智粽”。到了唐代,粽子已成為節日和民間四季出現于市場的美味食品。粽子的用米,已“白瑩如玉”,其形狀出現錐形、菱形。元代時,粽子的包裹料已從菰葉變革為箬葉,後來又出現蘆葦葉包的粽子,附加料出現豆沙、松子仁、棗子、核桃等,品種更加豐富。

  明清兩代,粽子更是作為一種吉祥食品。相傳,那時凡參加科舉考試的秀才,在赴考場前,要吃家中特意給他們包的細長像毛筆的粽子,稱“筆粽”,取其諧音“必中”,為討吉言口彩。另一説法,這種“筆粽”吃到肚裏,考場答卷,可妙筆生花。

  王來華表示,如今,粽子與正月的元宵、中秋的月餅一起,被稱為中國的三大節令食品。每年五月初,很多家庭都要浸泡糯米、洗粽葉、包粽子,其花色品種繁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