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社會圖文 >

看“中國建材”如何升級(科學發展 轉變方式)

發佈時間:2011年05月31日 04:07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建材,在人們眼中是“粗放型産業”:高耗能、過度競爭、産能過剩。在這樣的傳統製造業,央企存在的意義是什麼?央企能為行業轉變發展方式做些什麼?

  中國建築材料集團有限公司獨闢蹊徑,以業績作答。

  做大:通過包容性成長的道路,提升行業集中度。“十一五”期間,跨所有制、跨區域、跨行業的337家企業齊聚中國建材麾下,集團的水泥、玻纖産能均居世界第一,並使我國水泥産業集中度提高了十余個百分點。

  做強:通過機制創新、管理整合,大幅提升企業效益,並引導市場健康發展。“十一五”期間,中國建材營業收入增至1354億元,增長9倍,利潤增至75.6億元,增長14倍,穩居建材業百強龍頭。

  做新:用創新攻佔技術制高點,用新技術、新産品為企業打造新的核心競爭力,為行業謀求發展新空間。千噸級碳纖維生産裝備、4.5代超薄玻璃生産線……這些“請不來、買不到、離不了”的關鍵技術,在中國建材實現了産業化!

  “中國建材加快轉變發展方式,發揮央企的引領作用,使行業從過去重點追求數量轉變為追求質量,從追求速度轉變為追求效益,成功解決了規模如何擴大、核心競爭力怎樣提高、傳統産業向何處升級的問題,實現了企業和行業共同健康快速發展。”中國建材董事長宋志平説。

  不投建新産能,企業如何做大?

  聯合重組337家企業,實現包容性增長

  中國建材曾經是一家主營新型建材、規模不大的央企,7年前它卻調轉車頭,回歸水泥、玻璃等産能過剩的傳統建材生産領域,在業界引起不少爭論。

  當時的建材行業,“大而不強”特徵鮮明:儘管行業收入與資産規模均屬萬億元量級,卻産能過剩,企業分散,行業效益微薄。以水泥為例,2005年,我國約有5000多家水泥企業,位居前10名的企業産量僅佔全國水泥總産量的15%左右,而在發達國家,前10名水泥公司佔據了60%左右的市場份額。發達國家水泥價格與同期鋼材價格比約為1:3,而中國不足1:10,不少企業處於虧損狀態。

  “企業的行業地位不突出,資源整合能力不強,缺乏規模優勢,這與國家級産業集團的地位不相稱。行業中的水泥、玻璃等大産業的整合為建材央企帶來了難得的機遇,而引領行業結構調整也是央企責任之所在!”宋志平説。

  作為建材行業的大型央企,中國建材必須具備規模優勢,才能在行業中擁有話語權與影響力!

  傳統的外延式産能擴張肯定是一條走不通的死路!中國建材管理層認為,應該換一種想法,換一種做法,換一種活法。“我們加快轉變發展方式,改變以新線建設、重復建設求發展的思路,實施大規模聯合重組,探索出了一條基於存量結構優化的全新成長路徑。” 中國建材董事、中國建材股份有限公司總裁曹江林説。

  這條全新成長路徑在水泥上演繹得最為充分,也最為精彩!

  2006年,中國建材的水泥産能只有1100萬噸,而且全部集中在淮海區域。通過市場考察,一場聯合重組在地域特色差異巨大的淮海、東南市場分別展開。

  淮海地區,水泥産能過剩,且落後工藝比重高。中國建材旗下中聯水泥採取等量或增量置換的方式,聯合重組徐州海螺水泥、泰山水泥、德州大壩水泥等43家企業,同時淘汰18條總産能260萬噸的立窯工藝生産線、16台總産能340萬噸的小水泥磨,改建新型幹法水泥。

  經過聯合重組,中聯水泥産能從2006年的1100萬噸增長到7000萬噸,位列全國第三。而且技術結構的優化還提升了效益。2006年至2010年,中聯水泥産能規模年均增長148%,凈利潤年均增長219%,成為水泥業盈利增長速度快於規模增長速度的翹楚。

  在東南區域,中國建材的水泥重組擴張之路又別有洞天。

  浙江是我國水泥行業第一個完成技術結構調整的省份,2007年,水泥落後産能全部淘汰了,儘管行業整體技術水平先進,但是産能過剩達40%,200多家企業打亂仗,導致這一地區水泥行業自2005年起連續三年虧損。

  “大家都期待有戰略眼光、資源優勢和商業道德的大企業來引導行業發展。”時任浙江三獅集團董事長、現任南方水泥副董事長的姚季鑫介紹,“中國建材考察後明確指出,優化組織結構使市場健康化才是出路,又提出共同擔當中國水泥大平臺的建設。這種提法有很好的包容性,讓我們很快接受了重組的建議。”

  2007年,在南方地區沒有一條生産線、不産一兩水泥的中國建材,成立了南方水泥有限公司,並在3年時間內成功重組近150家企業。“我們最認可的就是中國建材的企業文化。”時任浙江虎山集團董事長、現任南方水泥常務執行副總裁的張劍星坦言,“中國建材不是吃掉我後把我一腳踢開。重組後,沒有裁員,集團仍全部留用原來的經理和管理人員,這份信任讓我的團隊比原來更敬業。”

  2010年,組建只有三年的南方水泥,産能、資産及利稅額均居全國第二,這段資産重組的神話獲得了國家管理創新成果一等獎,成為“四兩撥千斤”的商業標桿。

  基於存量結構優化的全新成長路徑,中國建材的幾大主營業務都實現了規模的快速擴張:玻璃産能達到4000萬重箱,位居全國前列;兆瓦級風力葉片年總産能1.5萬片,全國第一;紙面石膏板總産能10億平方米,亞洲第一;水泥産能規模超過2億噸,玻璃纖維總産能超過100萬噸,均居世界第一!

  “小舢板”聯合後,企業如何做強?

  “央企市營”+ 管理整合,創造1+1>2的奇跡

  把數百隻小舢板捆綁在一起,就是航空母艦了嗎?337家不同文化、不同制度、不同規模的企業重組于中國建材旗下,重組的輝煌能否換來效益的燦爛?

  迅速長大的中國建材為了避免陷入“大而不強”的結局,沒有止步于重組,而是著力於重組後的機制創新和管理整合。

  加快轉變發展方式,中國建材首先在體制機制上闖關奪隘。

  “央企控股權歸國家所有,但依然是平等競爭的市場主體。作為處於充分競爭領域的央企,必須走市場化道路,建立適應市場經濟要求的動力機制。”宋志平説。

  中國建材實行“央企市營”機制,建立央企控股的多元化股份制度,中國建材持股70%,民企創業者持股30%,把市場機制真正引入央企內部。央企的戰略眼光、資源優勢、資金實力,與民營企業家的市場適應能力,以股權為紐帶,形成優勢互補。既理清了企業所有權,又調動了被重組方的積極性,還以少量國有資本撬動大量民間資本,為産業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可持續的資金支撐。

  加快轉變發展方式,中國建材通過管理整合脫胎換骨。

  管理層級多,成本內耗大,是“大企業病”的主要表現。中國建材集團總部只有80名職工,而集團職工有10萬人,“小腦袋”如何指揮“大身子”?職能層級化、業務平臺化、管理數字化,使中國建材有了精確管控的主心骨。

  中國建材分三個層級:集團總部是決策中心,負責制定戰略、投資決策;各業務平臺,例如中聯水泥,是利潤中心,負責渠道開拓、市場銷售;各生産企業,如棗莊中聯,是成本中心,負責節能降耗、降低成本。各層級考核指標與層級職能挂鉤,不得越權。

  職能理清了,一線企業從追求數量轉變為追求質量。“以前總考慮銷售數量,難免打價格戰,難免搞不正當競爭。現在生産企業既沒有定價權,也沒有銷售權,只有專心致志地降成本、提質量。這一招不僅使企業起死回生,也讓山東從全國水泥價值洼地中走了出來。”中聯水泥山東運營管理區總裁馮耀銀説。“現在企業一年納稅就達6000萬元,超過地方電企成了納稅冠軍。”

  權責明確了,各業務平臺從追求速度轉變為追求效益。“很多企業都有投資衝動,想儘快擴大規模,賺快錢。結果是産能越多,效益越差。現在投資決策歸集團,區域産能被控制在供需平衡的範圍內,整個行業的效益都提升了。”南方水泥總裁肖家祥介紹,浙江排名前三的企業産能在全省水泥佔比已由2007年的不足27%提升到2010年的52%,集中度的提高帶動水泥企業集體扭虧為盈。

  加快轉變發展方式,中國建材要金山銀山,更要綠水青山。

  5年來,中國建材投資58億元,為旗下所有水泥企業配套餘熱發電裝置,使水泥餘熱年發電量達到42億千瓦時,年節約標煤達140萬噸,年減排二氧化碳350萬噸,綜合利用粉煤灰等固體廢棄物達2100萬噸。

  “當年水泥廠污染重,我們出門閉眼,睡覺捂臉。引入中國建材後,水清了,天藍了,民富了,還帶動了地區産業升級。”山東棗莊市中區區委書記朱國偉坦言,受到中國建材影響,不少民營企業主動淘汰落後産能,當地77條小立窯相繼被淘汰。

  一系列的改革創新,使中國建材強筋健體,重組後創造了1+1>2的奇跡。

  業績為證:2006年至今,中國建材凈利潤年均複合增長率達65.6%,營業收入年均複合增長率達57.7%,總資産年均複合增長率達50%;年均國有資産保值增值率達110.7%,崛起速度之快,央企中無出其右。

  口碑為證:南方水泥重組的近150家企業,其中65%原是民營企業,15%原是地方國企,20%原是混合股份企業,迄今為止,沒有一家企業“退隊”,沒有一個原“一把手”主動離職。

  身處傳統行業,發展向何處去?

  瞄準三新産業,搶奪綠色經濟話語權

  中國建材的今天離不開中國經濟高速發展這個大背景,那麼,中國建材的明天呢?

  轉變發展方式,在中國已經破題,已經提速。毫無疑問,對中國建材來説,也必須順應這個歷史發展方向,打造新的核心競爭力,開拓更廣闊的發展空間。在傳統行業裏做大、做強的同時,中國建材不忘做新——新型産業戰略佈局悄然提速。

  在四川青白江,中國建材搭建的一排排新型房屋錯落有致,如一幅水墨丹青。這些房屋每平方米綜合造價與傳統磚混房相差無幾,卻可滿足9度抗震設防,可抗12級颱風,建築節能高達85%,90%以上的建築材料還能循環利用。

  在江蘇連雲港中復神鷹的車間裏,直徑僅為頭髮絲1/10的T300碳纖維,歷經1400攝氏度的高溫熔爐歷練,從600米長的工藝流水線織出。這些軍事國防、航空航天等領域求之若渴的新材料,目前銷量已佔據國內市場的70%。

  在中國建材成都中光電公司的無塵生産線上,拉制出了0.5毫米的超薄液晶玻璃基板,為完善我國平板顯示産業鏈,扭轉我國玻璃基板全部依賴進口的格局邁出了堅實的第一步。

  發展新産業,不能“見異思遷”,更不立無根基之業。中國建材立足自身優勢,圍繞對行業發展具有重要作用的共性、關鍵性、前瞻性技術開展科技創新,突出節能、減排、利廢及新能源等開發重點,攻佔技術制高點,促進行業朝著綠色建材方向健康發展。

  發展新産業,技術研發要“拿來主義”與“自力更生”並舉。在國際金融危機中,中國建材中復連眾海外抄底,成功收購德國最大的風機葉片技術企業——德國NOI公司,設立海外研發中心,打通了國內企業獲取海外風電核心技術的通道,企業核心競爭力實現了質的飛躍。

  中國建材旗下中國玻纖巨石集團,近10年研發投入超過4.5億元,打造了一支卓越的研發隊伍。正是憑藉技術實力,近10年中國玻纖營業收入增長1181%,利潤總額增長642%,出口創匯增長1757%。

  發展新産業,央企還肩負産業振興的重任。T700、T800碳纖維目前仍被國外企業壟斷,國家領導人近三年兩會期間都會問詢研發現狀;超薄玻璃基板技術一直被國外封鎖,每年近400萬片的4.5代超薄玻璃不得不高價進口……這些關係國計民生的重大科技研發,中國建材責無旁貸,扛起大旗。

  “作為一家地方民企,過去有些事我敢想不敢做。加入中國建材後,我們有了更多資金和資源,今年底定能實現T700、T800的産業化生産,一舉衝破國外技術封鎖!”中國建材中復神鷹碳纖維有限公司董事長張國良説。

  談到已點火投産的國內第一條4.5代液晶玻璃基板生産線,中國建材成都中光電常務副總經理張衝説:“就是要打破國外的技術壟斷,通過這個項目的示範&&作用,促進我們的傳統玻璃産業向高新技術産業、向新型戰略性産業轉變。”

  2010年,中國建材集團就業員工10萬名,上繳國家稅金103億元,凈資産收益率高達22.5%,在為國家創造了高額回報的同時,集團創造利潤的60%歸屬廣大社會投資者和股民,成為名副其實的為國為民贏利的央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