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社會圖文 >

紫金血鉛案的環保“隱形術”

發佈時間:2011年05月28日 01:0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瞭望新聞週刊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從立項前的環評報告,到開工後漫長的日常巡查,都沒“發現”問題——183戶居民毫無防護地居住在禁區內,起居、上學、耕種、養殖

  文/《瞭望》新聞週刊記者 王攀 付航 王凱蕾

  廣東省河源市紫金縣發生居民血鉛超標事件引發社會關注。

  截至5月24日,當地衛生部門已經檢測出254人血鉛超標,其中95人達到鉛中毒判定標準,後果嚴重。初步調查認定,污染源是當地臨江工業園三威電池有限公司。

  當地環保部門向《瞭望》新聞週刊記者證實:三威項目屬於國家鼓勵發展的環保型産業;一年至少四次對氣、液、固廢抽查檢測,排放指標合格,廠內職工本身安全未發現突出問題。

  環保部門和接受採訪的周邊居民均表示“未發現企業偷排”。

  國家“鼓勵”、企業“排放合格”,與幾百名居民血鉛超標,兩個自相矛盾的現象,為何能並存?

  本刊記者調查發現,問題出在“廠外”——按照國家有關規定,這家涉鉛企業周邊應當設置500米的衛生防護距離,禁止居民居住。但是,從立項前的環評報告,到開工後漫長的日常巡查,都沒“發現”問題——183戶居民毫無防護地居住在禁區內,起居、上學、耕種、養殖。

  “禁區不禁”,最終導致了悲劇。

  被環評報告“隱形”的居民

  河源市紫金縣屬於欠發達山區,臨江工業園被視為“工業立縣”的主戰場。

  2005年,三威電池項目申請進入工業園,總投資3000萬元。作為重污染涉鉛企業,河源市環保局依據國家《鉛蓄電池廠衛生防護距離標準》有關規定,要求企業在工廠周圍設立範圍為500米的衛生防護距離,並“做好衛生防護距離內居民的搬遷安置工作”。

  然而,在現場,本刊記者看到的卻是成片新舊不一的村民房屋,甚至還有一所容納90名幼兒的幼兒園,距離最近的房屋只有幾十米。

  紫金縣縣長黃文彬告訴本刊記者,血鉛超標事件發生後,縣裏組織了摸底調查,結果顯示:在2005年三威電池項目立項時,廠址周圍500米範圍內有房屋140棟,這些房屋,有的是一棟一戶,有的一棟幾戶。“工廠設立後,不僅這些房屋沒有搬遷,反而越建越多,不斷有人遷入居住。現在實際住戶183戶。幼兒園也是工廠開工以後建設的。”

  當初項目環評和環保驗收是怎樣進行的呢?

  三威電池有限公司2005年委託廣東工業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出具的《河源三威電池有限公司環境影響報告書》顯示,距離工廠500米內需要搬遷的村民為11戶,分別是距離工廠圍墻約150米處的臨江鎮居民區6戶和背面約50米處的5戶。與工廠一路之隔的西南方向,被明確標示為“空地”,沒有需要搬遷的住戶。129戶居民,在環評報告中“被隱形”。

  眾多村民對“空地”、“11戶”的説法表示強烈不解。37歲的大臨村村民鄧美霞説,自家老宅已經建了20多年,就在工廠西南方向,距離工廠大門不到200米。2007年蓋的新房子,就在工廠門外臨古公路旁,距離工廠只有30多米,“我不明白為什麼工廠要睜著眼説瞎話。”

  村民毫不諱言自己有“傍工廠”的意思:有意在工廠附近蓋房子,或出租給工廠員工居住,或開個小店做工廠員工生意。茫然無知的村民,還為工廠“帶旺”荒僻的小村莊、給自己帶來了“經濟增長點”而慶倖。

  50多歲的村民鄧其安全家14口人,13人被查出血鉛超標。鄧其安説:“2005年我家在正對著工廠大門的公路邊蓋了三間瓦房,兩間作小賣鋪,一間住人,房屋和工廠之間的直線距離只有20多米。我在這裡蓋房子,企業不可能看不到,但是沒有任何人告訴我們這裡是衛生防護距離,不能蓋房子,不能住人。”

  他們為何“視而不見”

  從項目立項、開工建設、驗收到常規環保監測,至少有五道關卡,只要有任何一道關卡盡職盡責,悲劇都不會發生。

  在河源血鉛事件中,周邊一百多戶居民“被隱形”的源頭是環評報告。本刊記者輾轉找到負責編寫環評報告的廣東工業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顏幼平。他表示,這個項目由企業委託,項目團隊有三四個人,向企業收費20萬元,“11戶”的數據,是他帶著團隊實地走訪廠址周邊得來的。至於為何與實際情況相差如此之大,時間太長記不清了,“每年要做幾十個項目,不可能記得那麼清楚。”

  三威電池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武聖忠説,按照當時的招商引資約定,工業園管委會負責徵地拆遷。既然環評報告審批通過了,作為企業,只負責按照環評的要求,向管委會報告要有500米的防護距離,至於這範圍到底有多少住戶,怎樣拆遷,企業管不了。

  武聖忠承認,環評報告要求的遷移戶數與實際應遷移戶數不符,這一事實企業很早就掌握,但企業沒有主動積極解決,也沒向周邊群眾通報。

  他説:“2006年到2007年的環評報告專家審查會上,都有人提出了實際戶數和環評報告不符的問題,我們也看到企業旁邊就有村民還在蓋新房子,但這個不是我們廠內的事情,我們解決不了。”

  工業園管委會主任黃偉明説:當時確立的搬遷模式為企業出錢、管委會做村民工作。企業向管委會提供了一份“11戶”清單,管委會接手時實際還有8戶。想辦法完成了5戶搬遷,還剩3戶。“管委會並不知道國家有關衛生防護距離的規定,環保部門通知我們搬遷多少,我們就搬遷多少。”

  在環評審批和環保驗收環節,負責環評審查與環保驗收的環保部門,本有兩次法定程序糾正上述問題。

  負責對三威電池有限公司環評報告進行審批的河源市環保局副局長張福來説,當時,自己並沒有到現場核實,“專家組、縣環保局、工業園管委會打來的報告都説這塊是空地,我們就依法依規予以審批。”

  具體負責環評審批的河源市環保局污染控制科原科長羅軍説,進行環評審批時,他們去廠址周邊核查過,但沒有具體統計,主要是目測。當時還沒有臨古公路,也沒去大臨村查看。

  環評報告的審批,就這樣“空對空”、“文對文”通過了。至於那100多棟房屋有沒有進入審批人員“目測”的視野,恐怕只有當事人的良心知道。

  負責環保驗收的河源市環保局副局長賴志剛説,該局曾兩次派專家組前往實地檢查。“我們的驗收報告認定需要搬遷是8戶,那就是8戶。我認為,按照常理推論,超出的住戶都是我們驗收後新增的,屬於工業園管委會、紫金縣環保局日常監測範圍,但我不能證實這一點。”

  就這樣,2008年2月,在獲得工業園管委會一紙“承諾”保證完成所謂的8戶拆遷任務後,河源市環保局同意三威電池通過環保驗收並正式投入生産。

  張福來説:“招商引資,領導催得緊,我們(市環保局)是吃河源市政府的飯,吃財政的飯,是他們發工資給我,不能説因為這就不批,那你副局長就沒得做了,撤掉你了。”

  按照法律規定,縣環保局負責企業日常巡查監管,一年至少4次例行巡查。

  事件發生後,縣環保局“坦然”表示:氣體、液體、固體排放物,檢測都合格。

  但對於“人氣”一天比一天高的周邊居民房屋,縣環保局同樣“視而不見”,説是“環保驗收是上級部門的事情,他們驗收通過了,就説明沒問題了。”

  嚴查“禁區不禁”

  近年來國內血鉛事件頻發。在此前曝光的浙江德清血鉛事件中,浙江環保部門就發現相關企業500米衛生防護距離內尚有80多戶居民沒有搬遷,最終查出多人血鉛超標。

  事實上,涉鉛企業屢屢出現“禁區不禁”的問題,凸顯企業缺乏社會道德、政府監管失職,也暴露出當前我國環評機制存在漏洞。

  具體説來,一是責任不清,環評專家、企業、審批驗收、日常監管,環環互相推諉;二是環評工作不公開、不透明,使得廣大群眾因情況不明、標準不清而屢屢“被隱形”,從而“被污染”。

  以河源血鉛事件為例,河源市環保部門雖然發佈了環保審批情況公示,但相關內容卻僅僅表述為“將對衛生防護距離內居民做好搬遷安置工作”。

  這個公示在2006年8月發佈,但直到2011年事件爆發,當地絕大多數村民仍對500米防護距離標準不清楚、不掌握。當地群眾表示,如果對這一情況在過去的5年中能夠知曉,也許悲劇就不會發生。

  紫金血鉛事件發生後,廣東省在全省範圍內開展鉛蓄電池企業污染專項整治,廣東省環保廳在全省對鉛蓄電池企業開展地毯式排查,共清理出鉛蓄電池企業160多家,對這些企業,凡衛生防護距離不足300米的,一律停産整治。同時,要求嚴格鉛蓄電池生産項目的環保準入,並強化危險廢物全過程監管,嚴格執行危險廢物轉移聯單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