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社會圖文 >

濟南佛教聖地將進行大修 神通寺已老四門塔彌新

發佈時間:2011年05月24日 08:30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大眾網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 田可新 張心怡

  今年,四門塔修建完成已整整1400年了。如今,飽經滄桑的四門塔迎來了繼1973年之後的大修,這讓此處聞名全國的佛教聖地在人們的視線中又漸漸活躍了起來。

  説"塔"必先説"寺"

  説"塔"必先説"寺"。寺叫"神通寺",與身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聲名遠播的四門塔相比,塔所在的這座寺的名氣顯然要小得多。也莫怪,如今找遍整個風景區,也只剩下位於青龍、白虎兩山間的谷地中那一處寺廟的遺址,其建造規模、曾有過的風光自然也就鮮有人知。

  神通寺由東晉高僧朗公創建於1660年前,最初名叫"朗公寺"。據説,朗公功德甚高,備受當朝者尊崇,因此,這座寺廟也就得以迅速發展,漸漸成為了山東地區最大的佛教中心。

  而朗公寺之所以又被喚作"神通寺",這裡面還有其與隋文帝的一段淵源。相傳隋文帝楊堅夢中得佛祖點化,稱其母呂苦桃的族親在濟南郡,來此尋親,竟真找到了母親的侄子與堂弟。隋文帝深信"此緣來源於佛",便在開皇三年(公元583年),以"通徵屢感"賜給了朗公寺"神通寺"的名字,意在"佛有神通、法力無邊"。此後,在皇帝、貴族的推崇下,此處香火愈加旺盛,而在隨後的千百年裏,寺廟在歷朝歷代又經歷了數個發展起伏,直至清末民初,遭戰火毀滅性破壞,這座古剎就此沒了蹤跡。

  即便落寞,神通寺裏也有不少國寶。細數起來,四門塔在這裡也不過就是其中的一件珍貴文物遺存——寺北的塔林,現存歷代主持、高僧的五十余座墓塔,造型上分密檐式塔、闕式塔、幢式塔和亭閣式塔等多種,被譽為"古塔博物館";唐代殿堂臺基在塔林北,呈長方形,臺基上刻有浮雕伎樂人物,或手執簫、鼓、琵琶,或載歌載舞,形象栩栩如生;龍虎塔位於塔林南,三層束腰上精雕細刻著天王、雄獅、龍、虎及眾多人物,浮雕造型華美,令人驚艷;還有始建於唐初的千佛崖,擁有造像二百餘尊,大都雕刻技法精湛,形象優美……

  不得不提的四門塔

  可不得不提的還是四門塔,作為我國現存最早的亭閣式石塔,它的古樸簡潔、大方渾厚著實讓人稱嘆。一來,它不靠地基支撐,全靠塔心柱承重,卻異常堅固、千年不倒;二來,它毫無花俏的裝點,墻體大面積的素白,卻顯得愈加莊重,毫不單調;而塔的四門內各有一尊石佛,南面謂保生佛,北面謂微妙聲佛,東面謂阿閦佛,西面謂無量壽佛,均造型生動,神態親切,讓人不禁感嘆古代工匠手法的巧奪天工。

  四門塔的傳説和故事也有不少。相傳,在1400多年前,神通寺召來能工巧匠修建四門塔,塔身很快建完,只剩在塔頂安放"塔剎"。塔剎雖然精美卻極笨重,如何才能運上塔頂並完好無損地安放,一時間難住了所有人。一天中午,工匠頭司徒賢恍惚做了一個夢,夢中有位鶴發童顏的老人望著四門塔塔頂不住微笑。司徒賢上前施禮討教,不料老人只留下一句"我已是黃土埋到脖子的人了……"便揚長而去。司徒賢醒後暗自思忖,忽地豁然開朗,"黃土埋到脖子,不就是説把黃土埋的和塔一樣高,就能把塔剎運到塔頂上了嗎?"隨後他和大家立刻用這個辦法把塔剎安裝了上去,再將黃土清除,四門塔大功告成。而工匠們因此認定是魯班在夢中顯靈,點化他們造好了四門塔,便在塔旁專門修了一座魯班祠,以示對祖師爺的感激和敬仰。

  四門塔北門有棵一千多年枝繁葉茂的古柏,因樹上有九股粗壯的枝幹平伸,故名"九頂松"。傳説一天傍晚,遠方飛來一隻五彩鳳凰棲于樹上。黎明時分,神通寺和尚按例敲響寺內的巨鐘,洪亮的鐘聲驚飛了鳳凰,由於起飛時用力過猛,鳳凰蹬斷了粗大的樹榦。然而,又一夜之後,樹榦折斷之處竟長出了9股粗大的枝杈,挺拔蒼勁,茂密蔥蘢,使整棵柏樹長得更加雄健、壯觀,也就形成了今天的"九頂松"。有人會問,那只鳳凰又飛去了哪?傳説,它起飛後,在涌泉庵的山崖上落下,此崖因此得名"鳳凰臺",而不料涌泉庵的鐘聲也跟著響起,鳳凰又被驚飛,最後落到柳埠村北山上,而此山就是現在的"鳳凰山"。

  現代的"傳説"一樣地動人。1997年3月的一天清晨,四門塔工作人員意外發現面朝東方的香積世界阿閦佛佛首不見了。阿閦佛在四尊佛像中最為傳神,保存得也最為完好,因此成為盜賊下手的首選目標。接到報案後,警方迅速在全國各地撒網展開偵查,歷時兩年後,終將犯罪分子抓獲歸案,然而佛首卻依舊下落不明。2002年3月,山東大學美術考古研究所所長劉鳳君教授接到了一通來自台北的電話,告知台灣法鼓山文教基金會有一尊佛首與四門塔丟失的相似,是一些佛教弟子花重金買到後捐獻給基金會的。聞聽此言,劉鳳君十幾次前往四門塔實地考察勘測,並動身前往台灣進行鑒定,最終證實這尊佛首就是四門塔丟失的國寶。台灣有關方面同意歸還佛首後,經多方協調,同年12月,佛首被重新安放在了和它本為一體的阿閦佛的佛身之上,重新煥發出昔日的光彩。

  寺已老,塔多嬌

  歲月的侵襲加之年久失修,已經讓四門塔頂材料老化、漏雨滲水,塔身有裂隙,塔心室石材風化、有水漬。此外,唐代建築臺基也出現了地面方磚破損、四週出現積水、鑲嵌石刻表面風化嚴重等情況。此次維修正是有針對性地解決上述問題。

  四門塔頂將進行防滲漏工程,清除墻面、佛身石灰水污染,修整現有塔基地面;唐代建築臺基將實施保護性設施改造,拆除現有的保護遊廊和四角亭,設擋土墻及進行排水改造;此外,也將對青龍亭及白虎亭分別進行整修和修復。此次維修投資將本著"必須原址保護,盡可能減少干預"、"保存現存實物原狀和歷史信息"等原則實施。

  那麼,已經不復存在的"神通寺"是否能被復原?維修方案裏的一句"不再重建"讓這種設想沒了可能。這是不是一種遺憾呢?倒也未必。與其硬生生要倣建出個替代品,非在裏面揭出個塵封的記憶、品出個曾有的神韻,還不如就留下那一片遺址與四門塔遙相呼應,讓人們在缺失中自由尋找一段關於四門塔、關於神通寺精彩的過往,在想象中完成一次"追遠"的歷程。這樣挺好。而四門塔"前世今生"的那些事兒也開始在坊間流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