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業內人士竟反對打假 誰來挑戰古玩交易潛規則?

發佈時間:2011年05月23日 06:3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廣州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文/記者李立志

  本報昨日《文物造假産銷成鏈條古玩街撿漏多數流嘢》的報道見報後,古玩市場的誠信問題引起了讀者的廣泛關注。那麼古玩該不該打假?記者採訪後卻發現,雖然收藏者對買到贗品感到鬱悶和憤怒,但卻少有人公開通過法律為自己維權,同時還表示,“不冤不樂”,淘寶的樂趣就在這個過程中。

  藏者心態:買贗品=交學費

  據記者了解,通過法律途徑進行古玩打假的事情在廣州還不多見。2006年,曾經有收藏愛好者花21.5萬元買了兩個贗品瓷器也引發官司,號稱廣州古玩贗品第一案。在全國範圍來看,類似的古玩打假案也不多見。

  “這些東西買回來就算當個擺設吧!其實看著也挺好看的。”住在珠島花園的蔣先生看著家裏30多個大大小小的紫砂壺笑著對記者説。 喜歡喝茶的蔣先生的紫砂壺收藏從2006年開始。最貴的一個壺是在西關古玩市場一家店裏淘回來的。“當初淘回來是3萬元,賣家説是清中期的東西。”蔣先生以為自己撿了一大漏,誰知鑒定後發現是現代機器生産的東西。

  “買這些壺大約花十幾萬元,算是交學費吧!”蔣先生心態依然平靜,並不打算退出收藏界。

  贗品當道 “不冤不樂”

  雖然贗品氾濫已經成為收藏市場的一種常態,不過記者了解到,收藏界本身打假的呼聲並不高,有的人甚至還比較反感打假。

  “看走眼就算交學費啦!”這是記者從愛好者嘴裏聽到最多的一句話,不過一提到退貨,基本是笑笑搖頭嘆息。曾帶著記者走訪古玩市場的黃伯告訴記者,靠“眼力”吃飯的行規,這裡“三包”(包退、包換、包賠),打假以前根本沒有聽説過,“打眼”了就自認倒楣。

  所謂“不冤不樂”,有人甚至就是喜歡體驗在買賣真假古玩過程中的酸甜苦辣,認為這就是這一行的魅力所在。“要是由物價部門來統一定個價,所有的東西都一個價,那‘淘寶’還有意思嗎?”發燒友鄧先生對古玩打假不以為然。

  誰來主導古玩打假?

  如果真的要進行古玩打假,那麼由誰來打假?這是記者採訪中遇到的一個實際問題。

  目前看來,古玩市場其實是一個“三不管”的地方。文化局、文物管理部門或工商局,好像都能管,又好像都不合適。南沙區炮臺管理所(文物管理所)黃利平所長告訴記者,關於文物的鑒定,縣級以上文物管理部門都有文物鑒定的資格,只是水平有高有低的區別而已。工商部門管的是流通領域,但對物品的真假卻沒有鑒別的能力。

  業內專業人士對此也有不同的看法。廣東收藏家協會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會員就對記者表示,在這一行,一般的情況是吃虧上當自認倒楣。如果強力的行政、司法打假手段進入這一行業,後果可能是這一行會慢慢地萎靡,適度寬鬆但要誠信經營,或許是對當前民間收藏管理的一個選擇。

  律師説法:

  建議古玩市場設鑒定公證處

  針對古玩界贗品氾濫而監管相對缺失的現狀,廣東勝倫律師事務所主任肖勝方律師認為,雖然目前並沒專門針對古玩交易的法律,但作為民事行為中的一種,《合同法》中很多原則和條款就可以規範,它照樣要受到法律的約束。

  至於監管問題,肖勝方則建議可以像農貿市場那樣,可以在市場裏設立一個鑒定公證處,由專業部門設立人員常駐市場,不放心就可以拿著東西來這裡進行鑒定,當然這個鑒定師要對所鑒定的結果負有一定的風險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