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社會圖文 >

專家稱國內博物館因經費短缺等問題存安保漏洞

發佈時間:2011年05月22日 10:43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南方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誰在收藏中國》一書的作者吳樹告訴南方日報記者,一些地方博物館由於資金匱乏,安防措施非常簡陋。“像江西的高安市博物館,那裏的元青花非常珍貴,但被盜過兩次,幸好盜賊的水平不高,不知道元青花值錢,偷的是民國粉彩。”

  迫於越來越大的安防壓力,加上技術設備不達標,在許多國內的地方性博物館裏,很多重要文物就常年“躺”在了倉庫裏。吳樹告訴記者,江西九江博物館因安防條件不到位,很多國家一、二級文物只能放在地下室裏,沒法向大眾開放,在潮濕的環境下,銅器會生銹、畫會生霉。“很多地市級博物館甚至不開放展出重要展品,如同倉庫。”

  鄧炳權透露説,很多地市級博物館存在經費短缺的問題,所以有時沒辦法對文物進行很好的分類保存。其實文物部門有個規定,市縣級條件較差的博物館可以把館內的藏品送到具備條件的博物館進行代管。但很多地市級博物館不選擇這條途徑,因為害怕藏品送出去就拿不回來了,致使許多重要文物保管不善或乾脆堆在倉庫裏。

  對策

  公開藏品目錄,社會監督

  廣州美院教授李公明提出,希望故宮有朝一日應該把所有藏品清單公諸於眾。“國家的美術館、博物館和圖書館所有的一切都是用納稅人的錢建立起來的,那怎麼可能出現納稅人對於他們出錢購買的藏品一無所知呢?”他建議,所有館藏文物目錄公開,向全社會透明開放,可以避免少數人將其“壟斷”為私有資源,甚至佔為私有的情況出現。

  在台灣博物館界,多年來形成了一個博物館互查制度,台灣各大博物館派出專家組成一個專家委員會,定期對各大博物館的藏品抽查,“這些重量級文物的信息被製成卡片,定期讓專家們抽取卡片,抽到哪張,就調出哪件文物來檢查。”萬全文説,通過這種方式能讓博物館文物接受公開的行業監督,避免了“監守自盜”等情況的發生。

  然而,不少專家仍認為,解決博物館安防問題的最終一環,還是要回歸廣大社會公眾。“最有效的杜絕辦法也許是教育公眾,博物館是屬於全社會的文化財富,不要到這裡殺富濟貧。”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宋向光如是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