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社會圖文 >

回顧成都震後3年重建之路:走向城鄉全面現代化

發佈時間:2011年05月11日 08:2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成都晚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專題:汶川特大地震三週年

  人類文明的歷史,就是一部挑戰與應戰的歷史。

  英國歷史學大師阿諾德湯因比在他的巨著《歷史研究》中,總結全球或存或滅的26種文明,得出這個著名論斷。湯因比以大量的歷史事實證明,文明是通過對環境挑戰的應戰所經受的考驗而産生的,文明起源不可違背的法則就是挑戰與應戰,"在文明的起源中,挑戰和應戰之間的交互作用,乃是超乎其他因素的一個因素"。挑戰和應戰相互作用的結果,是新的創造和發展。"挑戰不僅刺激它的對象産生一次成功的應戰,而且還要刺激它積聚更大的力量繼續向前進展一步:從一次成就走向另一次新的鬥爭,從解決一個問題走向提出另一個新問題"。

  在運用這條規律考察所有文明之後,湯因比對惟一延續至今的古老文明——中華文明,心馳神往,甚至在垂暮之年公開表示,如果可以選擇,自己願意活在一千多年前東西方文明交匯的中國西部。

  如果湯因比活到今天,而且恰恰就在成都這座西部城市,親眼目睹三年前大地震史無前例的挑戰,親身見證三年來成都人英勇智慧的應戰,除了印證自己理論的正確,他還會有何所思何所想呢?

  成都,古屬梁州,在傳説中大禹治水劃分的《禹貢》九州裏,位居最末,"厥田惟下上,厥賦下中",也就是説,農田質量和稅賦水平,都是全國最低的。然而,由於後來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修築,成都平原一躍而為"天府之國"——成都是岷江雪水澆灌滋養出來的,水的性格和特質,就是這座城市的性格和特質。

  如同成都在大災面前處變不驚,得益於自古與自然水乳交融的共生共榮,成都隨即展開的災後重建,也得益於早在2003年就開始的統籌城鄉發展、推進城鄉一體化。這場以城鄉群眾共創共享為核心內涵的歷史性變革,領全國風氣之先,破除城鄉壁壘,不僅保證了城鄉産業迅速恢復發展,更重要的是,通過保證城鄉公共服務一體化,以及農村産權制度改革、保障基層群眾民主權利等各種城鄉一體化制度建設,極大釋放了社會生産力,激發了群眾創造美好生活的積極性、創造性。因此,三年來,成都的災後重建,早已遠遠超越簡單的恢復和重建,而是加大力度加快進度,沿著新型城鎮化之路走向城鄉全面現代化。

  在那場令人絕望的挑戰面前,成都沒有倒下,而是以無與倫比的英雄氣概絕地反擊,再造山河,重塑民生,用鮮血和汗水,在慘遭蹂躪的土地上,寫下了不朽的輝煌詩篇。物質家園重建這一"撇",和精神家園重建這一"捺",合成了一個大寫的"人"字,凝聚了人類在滅頂之災面前,最可寶貴的尊嚴。

  這是一座英雄的城市!這是一首不朽的史詩!

  無論是地震以來的三年,還是統籌城鄉改革發展七年多來,這些"以往歷史",不僅已經決定了過去,在冥冥中還必會發生無限力量,誘導與規範我們的未來。在"512"三週年之際,回顧這段歷史,其中無比珍貴的精神財富,必將照亮我們前進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