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社會圖文 >

重慶一高校推行畢業生召回制 學生回校重找工作

發佈時間:2011年05月09日 08:05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青年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對那些不滿就業崗位或自認為難以完美履行崗位職責的已畢業學生免費“回爐”,然後重覓工作的舉措,正悄然在位於三峽庫區腹心地帶的重慶萬州三峽職業學院嘗試。

  此舉類似于工商業對其存在缺陷的産品或商品無償收回並實施修理、更換等挽救措施的召回制度,對於每年畢業生約2000名的這所高職院校而言,零星的探索已取得一定成效,但要真正建立制度,成為常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部分畢業生“召回”後找到理想工作

  2007年,萬州三峽職業學院45名學生到上海環旭電子股份有限公司就業。幾個月後,學校的就業中心主任袁宏在“追蹤回訪”時得知,多數學生適應得不錯,很快上手,並考上了技術員、工程師,但有5人未考上。

  這5人中,有人不想在那裏繼續幹了,冉生升是其中之一。沒能考上技術員所導致的鬱悶和心理包袱是他決定放棄的一個原因。而更具決定性的原因是,通過這一段時間的了解和實踐,他發現自己對這個行業不太感興趣,不想沿著這條道繼續走下去。

  他表達了回學校“回爐”、另找出路的意願,得到被學生稱為“袁孃孃(方言,意為很親近的姨——記者注)”的支持和熱心幫助。他再度回到學校,學習經濟貿易方面的知識,在此期間,他遇見了自己心儀的單位:重慶農村商業銀行。

  經過一系列的選拔,他如願以償,到雲陽縣農業商業銀行工作,迄今已兩年多時間。

  在冉生升看來,重返母校學習並再就業是自己的一次重要機遇,讓人生航程轉向自己所青睞的方向,“找工作無所謂好與不好,更重要的是適合與不適合,我並不是覺得原來的崗位不好,而是覺得現在的崗位更適合自己,幹著更順心,我更熱愛現在的工作。”

  在農業與生物工程系學習園林專業的女生王瑰麗,專業對口就業後,感覺不滿意,回學校經濟貿易係學習,此後,到上海平安保險公司就業,口才不錯的她從事了保險銷售。

  同樣在該係學習的唐湛蘭,畢業後去了一家民營學校任教,很快,她發現這不是自己所夢想的崗位,希望另找工作,在回到母校學習培訓後,她去了萬州區招商局下屬的一家單位工作。

  除了這類“召回”後徹底改弦更張、學習其他專業並改行的學生外,也有回校繼續“充電”、提升原專業學識的案例。

  學習經濟管理的向波在一家農資産品銷售公司就業後,“書到用時方恨少,覺得自己還是欠缺了一些東西”,於是回校繼續學習。“回爐”期間,他結合自己闖蕩社會後的體驗,廣泛借鑒他人經驗,重新規劃自己的未來,雄心勃勃的他最終選擇了創業,到雲陽縣開起了自己的幹貨超市。

  畜牧獸醫是三峽職業學院的“王牌專業”之一,多年來,培養出許多優秀的獸醫。但部分學生畢業後,發現自己的學識和能力難以獨立應付各種可能發生的情況,也選擇“回爐”,有針對性地就工作中遇見的疑難問題向專業老師求教。這樣的例子舉不勝舉。

  “召回”尚未形成完備的制度

  “學校去年秋季才提出畢業生‘召回’的概念。”萬州三峽職業學院就業中心主任袁宏介紹説,“召回”的做法源於該校已實施多年的“追蹤回訪”制度,“現有的‘召回’還難以被視為一項制度,只是應部分學生的需求,給他們返回母校繼續學習甚至重新就業的機會,還缺乏制度性的安排。”

  和其他高職、大專院校一樣,三峽職業學院的學生在校學習兩年半,最後的半年時間將參加實習,並找工作。

  初次離開母校、正式踏入社會的學生往往會面臨很多事先難以預料的困難,尤其是在最初的半年時間內,很多學生由於各種原因,主動或被動地放棄就業崗位。這種剛畢業的學生就業不穩定的情形既給學生、家長帶來心理和經濟上的壓力,也損害學校聲譽,影響和各就業單位的合作,為下一屆學生的就業埋下一定程度的隱患。這種情況較為普遍地存在於幾乎任何一所學校的畢業生中。

  萬州三峽職業學院也不例外。於是,該校推出“追蹤回訪”制度,密切追蹤畢業生的動態,細緻了解他們離校就業後的情況,並從總體上分析學生的就業和履職狀況。在此基礎上,根據畢業生、用人單位的具體反饋,學校有針對性地對教學內容進行改進。學校希望通過這一制度,建立教、學、用各個環節的良性互動體系。

  在“追蹤回訪”的過程中,那些無意在原單位就業、剛就業又“失業”的畢業生何去何從的問題無法回避,於是,學生“召回”現象開始分散、隨機、短期地出現。

  “我們嘗試畢業生‘召回’的初衷是:我們不能無視學生的需要,學校要做他們永遠的母校、永遠堅強的後盾,有歡樂共同分享、有困難共同分擔。”袁宏説。

  目前,該校畢業生“召回”並未收費。

  據記者觀察,該校的“召回”尚未形成體系,在培養理念、課程設置、師資配備、後勤保障等方面並沒有形成完備的解決方案,對於是否建檔立制、“召回”後如何再度“推銷”、如何確保“召回畢業生再就業”崗位等問題,也未從根本上予以解決,更多的是依靠有關部門、院係或教師個人的熱情。“召回”在操作層面上更普遍的情形是:學生與有關老師聯絡後回到母校,向自己感興趣的學科領域的知名教師求教,或者在相應的課堂“回爐”,有選擇性地旁聽一些課程,與寬口徑、系統的教育教學相比,這種“召回”更有針對性、更為個體化,強調學生自己的核心就業能力。

  “召回”後,在哪學?向誰學?學習什麼內容?學習多長時間?在這些關鍵問題尚未給出答案的時候,很多“召回”畢業生選擇了“搭乘”學校已有的各類培訓項目的“便車”,通過這種學以致用的培訓,學生能掌握技能,獲得“再就業”的機會。

  建立規範的制度困難重重

  因為尚未形成制度,目前尚無法統計有多少畢業生被萬州三峽職業學院實施了“召回”,總體上看,該舉措尚未在面上推廣,而是零星推行。

  業界人士分析,要大面積地建立並推行規範的、可持續的畢業生“召回”制度,必然會遇到許多實際困難和問題。“這可能是學校一個美好的願望,但難以操作。”

  顯性的問題在於,畢業生“召回”後的“再教育”所需要的人、財、物等方面,比如“召回”是否收費,有沒有足夠的教師來實施“召回”畢業生的再教育,“召回”的期限是多久,什麼樣的畢業生可實施“召回”,是單獨為“召回”者設置課程還是隨其他學生跟班就讀,等等。更進一步的問題是,學校無法估算有哪些畢業生需要“召回”,面對這個動態變化著的、無法預見的群體,難以精確地在師資、教室、宿舍、課程等方面給出制度性的安排。

  隱性的問題在於,學校的專業“集群”是否能滿足“召回”畢業生的需求。對於那些因為在校期間沒有掌握足以適應就業崗位所需要的學識和技能而需要“召回”的畢業生而言,“回爐”操作難度不大,但對於希望“召回”後轉換專業的畢業生而言,其五花八門的需求將對學校的專業門類提出挑戰,如果多數需求無法滿足,“召回”也就沒有實質性的意義。

  另一個潛在的問題在於,在現有的嚴峻就業形勢下,如果學校無條件地對有需求的畢業生實行無償“召回”,可能造成已就業畢業生對就業崗位稍不滿意就回到母校,期望獲得更理想的就業崗位,這可能一定程度地擠佔正常畢業的學生的就業機會,事實上影響學生的就業穩定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