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社會圖文 >

《人民文學》試水零售市場

發佈時間:2011年05月09日 05:29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製圖:蔡華偉

  5月,愛好文學的讀者們驚喜地發現,在路邊的書報攤上、郵局的小書亭中、馨香的茶室和咖啡廳裏,出現了《人民文學》的身影。

  4月起,作為全國發行量最大的原創文學雜誌,《人民文學》在南京、西安、武漢、長沙、石家莊等城市試水零售市場。“我們‘放’出去的期刊,售出率大概在70%以上,這是一個重大的突破。不僅是為了看看‘皇帝的女兒’有沒有人要,更重要的是,希望純文學能夠增加自身的溝通和應變能力,走進生活、走進受眾,贏得市場、贏得喝彩,同時努力尋找支持中國文學走向未來的力量。”中國作家協會書記處書記、《人民文學》雜誌社主編李敬澤説。

  創刊62年、被譽為文學“國刊”,《人民文學》這次主動靠近市場、走進街頭巷尾的舉動,或可看作純文學期刊面向市場、重新定位自身角色的一個風向標。

  “開拓市場,也是社會責任與文化責任的體現”

  《人民文學》創刊于1949年,主要發表中短篇小説、散文、隨筆、詩歌與報告文學作品,60餘年來影響了數代讀者,被稱為“中國文學的國家隊”,上世紀80年代曾創下186萬份的發行紀錄。如今,文學大潮隨著商品大潮的興起而退場,文學期刊飽受市場衝擊,《人民文學》的印發量目前保持在5萬份左右,雖仍居原創類文學期刊單月訂數第一,但輝煌不再,發行量一度跌到2萬份以下。

  據中國作家協會書記處書記、《人民文學》雜誌社主編李敬澤介紹,過去很長時期,《人民文學》的發行渠道主要依靠郵局徵訂,零售量在總量中佔據很小比例。隨著讀者閱讀習慣的變化,習慣於到郵局徵訂的讀者逐漸減少,徵訂市場發展相對緩慢。針對這種現象,《人民文學》開始有意識地開拓零售市場:去年年底進入北京市的郵局零售網絡,現在逐步進入上海、廣州、長沙、武漢等中心城市的零售網絡。

  “人們不自覺地將文學期刊和市場對立起來,認為文學期刊不注重市場,或者不應該注重市場。”李敬澤説,這其實是一種偏見。在歷史上的文學高峰時期,文學大家的涌現往往伴隨著文學、文化市場的高度發達。偉大的作家、文學家從來不是在市場之外的地方生活,市場、文學與文學期刊的關係並不是水火不容。

  許多人一談到市場,就和“媚俗”、“低俗”等聯絡在一起,李敬澤説,這是一種簡單化的理解。他認為,文化市場包含著從高端到低端,從高雅到通俗的各種取向和趣味。“而雜誌的不同在於,它是‘分眾’的,即使是品味高雅的人也有各種各樣的趣味和取向,文學期刊的問題並不是要不要拓展市場,而應該是充分看到市場的可能性和潛力,對自身有一個清晰、全新的定位,擴大在市場中的讀者。”

  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文藝理論教研室主任陳奇佳是《人民文學》的老讀者,“我喜愛文學就是從《人民文學》上的作品開始,正是它引領我走向文學研究之路。”陳奇佳認為,老牌文學雜誌面臨的發展困境常常不是缺少讀者,而是沒有充分的渠道去接近讀者,沒有抓住市場中的潛在讀者,造成文學期刊和讀者互相尋找的情況,文學雜誌拓展零售市場正是逐步挖掘新的讀者群的過程。而且,主流文學雜誌對於文學創作以及大眾閱讀有引導作用。開拓零售市場,不僅是經濟效益的客觀要求,也是雜誌的社會責任與文化責任的體現。

  “身段”和“品格”是讀者選擇雜誌的理由

  文學雜誌加大在零售市場的力度,並不意味著放下“身段”,相反,一本雜誌不能沒有“身段”,正是“身段”與“品格”才是讀者選擇一本雜誌的理由。

  《人民文學》要堅持怎樣的“身段”?李敬澤説,《人民文學》要堅持讓讀者找到最新銳的作家,最優秀的作品、最前沿的精神、最時尚的文本、最深邃的思想,“把這個‘身段’做好了,不相信《人民文學》沒有讀者、沒有市場。”

  在多樣化的市場需求中保持“身段”,提高老牌文學雜誌的文學性、文學品味和藝術質量,同時也能夠在多樣化的市場中佔據自己的份額,需要文學雜誌在內容編排和標準設置上進行創新。李敬澤透露,就《人民文學》的內容編排上來説,繼續堅持其文學品味,對於傳統的文學體裁的刊髮絲毫沒有鬆懈,三年之內,《人民文學》將篇幅從最早的96頁增加到現在的208頁,可以刊發長篇小説,滿足讀者對長篇小説等傳統文學體裁的需求。

  他認為,“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的“三貼近”原則並不是口號,在如此複雜多變的環境裏,真正有力地去貼近,創作出貼到老百姓心裏的作品非常難,需要秉持敏銳、活躍、開放的態度,把握住文學發展的脈搏、把握住讀者的脈搏。

  “爭取年輕讀者,就是爭取生存空間”

  “2009年,郭敬明的《小時代2.0之虛銅時代》登上當年《人民文學》的600期專號,引發熱議。”李敬澤介紹説,重要的是要使年輕讀者意識到這樣一個刊物,使之和年輕人保持著有力的呼應。“爭取年輕讀者,就是為文學期刊爭取生存的空間,為中國文學爭取未來。”

  今年3月19日,《人民文學》與盛大文學啟動了“發現未來的文學大家”評選活動,入選者年齡在41歲以下(含41歲),入選標準是:表現出令人期待的創作才華和探索精神,具有成為引領中國文學潮流的文學大家的潛質。舉辦此項活動,與其説是選出20個人,不如説是要向廣大的讀者大規模地推介中國文學的新生力量,通過此項活動發現來自紙媒或網絡的新銳作家,讓更多年輕人認識更多的年輕作家。

  另外,《人民文學》去年啟動了“人民大地”的“非虛構”寫作計劃,號召寫作者離開電視機、報紙等二手材料,主動積極地認識、體驗和探索周圍的世界,進而創作出角度新穎、主題深刻,反映當下生活的優秀文學作品。“非虛構”寫作計劃給文學寫作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對於刊物來説,開闢了一塊全新的廣闊天地,更好地密切了與讀者、社會、大眾的關係。“其實,説到市場,文學期刊從未忽視它的存在。我們想的是純文學期刊如何更好地在市場中獲得發展的動力。”李敬澤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