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社會圖文 >

讓文明成為城市底色

發佈時間:2011年05月04日 04:0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長春市文化廣場。

  王進攝(人民圖片)

  齊齊整整的隊列延至後面的報刊亭處又甩向左側,這是2011年4月30日,吉林省長春市繁華路段重慶路上市民等車的一幕,這也是北國春城一景:不分炎夏寒冬,不用任何人維持秩序,也不必哪個部門號召,人們已成習慣——文明排隊候車。

  每天,在這個城市有100多萬人乘坐公交車,小站臺已然成為映射城市文明的大窗口。

  從1995年長春市開展全國文明城市創建活動以來,這樣的窗口越來越多,文明已漸漸浸入這個城市發展的底色。

  “我們創建全國文明城市,要的不只是這塊金字招牌,最重要的是在這個過程中城市發展,百姓受益,人的素質不斷提高。創城為了百姓,百姓參與創城,在共建共享中,讓我們的城市收穫更多幸福感。”吉林省委常委、長春市委書記高廣濱説。

  創建過程就是改善民生的過程

  長春爭創文明城市,始於1995年。從此,每年年初全市第一個會議都圍繞此展開。而近年來,長春市更是每年把新增財力的70%用於改善民生。

  副市長隋忠誠説,長春市這些年以創城為核心,串起各方面的工作,政府工作70%的時間用來解決民生難題,每年為百姓辦100件左右民生實事。

  這樣的創城,為老百姓帶來的是實惠,是城市看得見摸得著的變化。

  4月28日下午,長春市南關區二三小區,一樹杏花開得正盛,60多歲的鞋廠退休工人李奶奶,帶著小孫子在曬太陽:“小孩子一歲多了,往年屋裏冷,孩子凍病的不少。他是好福氣哦,人生的第一個冬天就在政府為我們修的暖房子裏過的。”

  2010年,長春市實施暖房子工程,為1155棟舊樓穿上棉衣,室溫平均提高5度左右。

  “今年,市裏準備再改造2000棟暖房子,同時,並網改造小鍋爐300座,新增集中供熱能力1500萬平方米。”市容環境整治指揮部辦公室副主任謝志敏介紹,長春市的暖房子工程與市容市貌節能改造結合起來,讓不少破舊的小區換了新顏。

  李奶奶説,以前她們小區挺破舊的,大家也不太愛護環境,隨手扔點東西也很普遍,現在,暖房子工程讓小區漂亮多了,大家還真捨不得再破壞了。

  良性互動中,整個城市越來越美,老百姓真真切切感受到了創城帶來的實惠。

  資料顯示,長春市近年實施藍天綠水工程以來,城市空氣優良天數已連續9年達到340天以上,綠地覆蓋率達到40%多。

  在積極參與中提升文明素質

  伴隨著城市一天天美起來,市民的文明素養如春日之苗,不見其長,日有所增。從前是黨委政府教育、號召,甚至命令:你要……現在更多的是市民主動自覺自願:我要……

  4月28日下午,長春市南關區,40多歲的志願者魏先生與夥伴們忙著向過往行人發放“文明袋”。

  所謂文明袋,是朝陽區南湖街道89歲的一位退休教授郎需才的發明,老人用廢舊報紙折成痰袋,命名為文明袋,意在讓隨地吐痰者改變習慣。

  一呼百應。像魏先生一樣,不少志願者積極加入到這個活動中。2010年8月1日,在南湖公園,不到40分鐘,南湖街道湖濱小區講公德志願隊就發了近8000個文明袋。

  “有很多人領文明袋,我做銷售工作,雖然忙,但我抽時間也要參加這樣的活動。”魏先生説。

  目前,長春市登記在冊志願者人數達到近40萬人。

  75歲的卞鐵純老人是朝陽區的市民巡視員,老人家每次上街都要戴上綠色的市民巡視員的袖標,拿著小本子,隨時隨地發現問題,回來後寫成市民巡視員反饋單,再交到市文明辦或相關部門手中:“問題解決得快,像哪塊路不好,噪音大,都有改進和反饋。”

  2004年,長春市在各媒體發佈面向全市徵聘義務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市民巡視員的啟事,當時報名逾千人。卞老就是那時加入這支隊伍的,並且一直樂此不疲地幹到現在。現在,全市已有850名和卞老一樣被稱為“城市啄木鳥”的巡視員,每日走街串巷,挑毛病找問題,為了城市更美不覺苦不喊累。

  共創共享,1+1﹥2效應顯現

  從1995年創城以來,長春獲得國家環保模範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國家雙擁模範城市等稱號,還4次被評為“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工作先進城市”。

  長春市民于先生舉了兩件小事,感慨文明的力量:上世紀90年代初,人們等公交,天寒地凍,常有亂成一團往上擠的場景。但隨著創城的開展,不知什麼時候,隊排起來了。還是90年代初,長春市文化廣場養了2000多只鴿子,那時還有對鴿子“下手”的人,所以當時的報紙登了個題目:人烤鴿子還是鴿子考人?有關部門還專門成立了女子護衛隊保護鴿子。而在開展文明城創建活動後,女子護衛隊很快解散了。現今,文化廣場鴿子自由飛翔,與人和諧共處。

  創城作為一個社會系統工程,輻射社會各個領域和階層,長春在實踐中探索形成了一些制度化的科學設計,爭取讓各個層面人群的能力釋放出來,讓1+1﹥2效應凸顯。

  每年,長春高校都要開展高校文明杯競賽活動,提升大學生文明素質;全市目前有700多個歡樂莊稼院,以及攝影科技等各種培訓班、知識競賽、農民趣味運動會讓鄉村文明不斷提升;在長春市圖書館,每個週末的講座“城市熱讀”,都吸引大批市民來聽;在長春市綠園區雷鋒小學“道德銀行”,2004年起學生把做過的好人好事記到存摺上。隨著存儲的好事日益增多,孩子們好習慣逐步養成。目前,儲戶800多人,存儲好人好事2000多件……

  志願者隊伍、城市巡邏員、樓棟黨支部、黨員中心戶……這些老辦法新制度更是給了百姓參與文明創建的渠道。朝陽區南湖街道湖東社區花卉協會主席、72歲的王德岐説:“退休後,曾有一段時間閒得發愁,是樓棟黨支部讓我這個老黨員找到了發揮餘熱的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