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社會圖文 >

大學圖書館多成復習室 閱讀習慣悄然消失

發佈時間:2011年04月30日 08:10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青年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最近在辛苦準備託福考試的上海大學生小任,再次帶著自己的英語復習資料來到熟悉的圖書館,打開書本,開始一道道地做上面的習題……小任告訴記者,他來圖書館就是感覺有學習的氛圍,復習英語效率會高一點,“根本沒想過來這裡看別的書”。

  4月23日是世界讀書日,然而,高強度、目的性強的生活正在不斷擠佔越來越多人寧靜的閱讀時光,即便是身處象牙塔中的大學生,閱讀,也似乎正在成為一種奢侈的享受。

  閱讀日前後,中國青年報記者專程走訪了滬上幾所大學的圖書館,發現來圖書館的學生,竟然沒有幾個是來閱讀的。他們中的大部分,都是帶著各種復習資料過來的,即便是少有的幾個讀書的,也十有八九讀的是專業書籍。

  課餘時間忙考證實習

  就讀于滬上某高校的大二學生楊綺告訴記者,她身邊的很多同學課餘時間都在備考英語託福、普通話、計算機等級證書,幾乎看不到有人看“閒書”。

  鋻於目前就業招聘時各種各樣的證書還是很受用人單位的看重,這些證書日漸成為大學生為之奮鬥的終極目標,特別是英語學習,佔用了大學生的大部分學習時間。

  上海理工大學計算機應用專業的羅同學是外地生源,她的英語基礎不好,幾次考六級均以幾分之差無法過線,“外地學生留滬,英語六級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門檻,我必須要把它考下來。”現在,她所有的課餘時間都搭在了備考英語六級上,根本沒有時間去看其他的書,“很痛苦,但也很無奈,不然肯定會對以後的發展有影響。”

  羅同學的情況並非個案。同濟大學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汽車)專業的談同學告訴記者,他大學的課餘時間基本都花在學習英語或考各類證書上,牽扯精力之大,耗時之多,難以想象。“但沒有辦法,畢竟這些對找工作有好處。”談同學説。

  記者在楊浦區高校聚集地的書店發現,賣復習備考資料的書店生意一般都比較火爆。在復旦大學附近經營書店多年的王老闆印證了記者的發現,他告訴記者,店裏銷路最好的書就是備考英語、司考、計算機、公務員等考試的復習資料,別的書幾乎沒人買。

  邊上學邊實習,為以後的就業做準備,也成為同學們遠離閱讀的另一理由。

  上海理工大學的張同學,從去年9月開始,就在一家外資公司從事技術方面的實習工作,除了上課時間,其餘時間都在公司裏做事情,有時候忙不過來還要帶回寢室去做,當被問到平時喜歡讀什麼書時,羅同學很無奈地擺擺手:“哪有時間啊!”

  哲學專業的張同學很早就開始在校外實習了,作為人文類學科的學生,他卻自稱為了找份好工作,根本沒時間看書。“我同時做了兩份實習,想通過實習讓自己得到鍛鍊,儘早進入社會。”他認為,“學習的目的是為了找一份好工作,實習的目的也是為了找一份好工作”,至於閱讀,只好先排隊靠後站了。

  財務管理專業的程同學剛讀研一的時候,就已經在通用電氣公司找了一份與自己所學專業相對口的實習崗位,她一邊上課一邊實習,一個星期要保證三到四天的出勤率。“通過實習感覺自己需要學習的東西太多了,我想利用課餘時間多學學需要學習的東西。”她告訴記者,像她這樣的情況,在管理學院相當普遍,雖然空閒時猛啃書惡補知識的也不少,但多限于專業書、英語類書籍。

  閱讀的範圍僅限于專業內

  不僅讀書的量變少了,大學生的閱讀範圍也漸趨狹窄,很多同學僅僅看自己專業的書籍,而對別的門類的書籍很少顧及。談同學坦誠地説,他從來不看文學類書籍,要看也就是看專業內的書,因為“看別的書感覺用處不大”。

  被同學戲稱為“學術男”的復旦大學的姜同學,學習成績一直排在年級的一二名,他平時的閱讀主要集中在政法類書籍別的領域基本不涉及,“感覺看別的學科的書籍對自己的學習幫助不大,自己只要把專業課學好就行了。”

  舒同學是衛生事業管理專業研究生二年級的學生,她也説,自己進入大學學習以來,閱讀的書籍基本都是所學專業的書籍,別的書一概都沒接觸過,由於課程量比較大,應付各門專業課程都應接不暇,“真沒有辦法,如果還去讀別的書的話,就完全忙不過來了。”

  上海大學傳播學專業的小李是一名在讀博士生,因為專業研究的原因,她要經常關注相關前沿學科,閱讀哲學、社會學、心理學等學科的書籍,“都是與自己研究課題相關的學科,多看點這方面的書籍,可以開闊視野,對課題的研究也是有好處的。”不過她也表示,對於有博士學位論文壓力的她來説,要“先把眼前的事情做好,以後有空了再去找些為了放鬆心情而閱讀的書籍來讀。”

  針對當前大學生只讀與專業相關書籍、閱讀面明顯偏窄的問題,復旦大學研究生院培養辦主任、高教所兼職研究員廖文武教授認為,在校大學生注重打好紮實基礎理論本無可厚非,但如果不注重拓寬自身的知識面和學科前沿知識,知識結構容易有欠缺,這個問題如果嚴重了會妨礙今後個人的發展。

  閱讀應該是一種生活習慣

  據第五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顯示,網絡閱讀率繼續大幅攀升,達到44.9%,比第四次調查(2005年)提高了17.1%。近兩成有讀書習慣的國民閱讀電子書,網絡在線閱讀是最普遍的閱讀方式,手機報和電子雜誌的讀者規模均超過200萬人。

  數字化、網絡化閱讀似乎正在勢不可擋地打敗紙本閱讀。

  楊綺自稱是個電子迷,天天泡在電腦上,除了偶爾玩玩遊戲外,其餘時間不是瀏覽網頁就是看電子書。她感覺電子書“特別好”,不用花錢去買書了,也省去了到圖書館借書、還書的環節,閱讀起來還方便。

  在上海一家高校心理學專業就讀的杜同學也很愛看書,尤其喜歡看網絡小説,他認為這些小説寫得“很精彩,很有想象力”,非常符合他這個年齡段的學生的閱讀口味。

  復旦大學心理學系吳國宏副教授則認為,自己還是比較喜歡紙質書的閱讀,這可能跟多年的閱讀習慣有關。不過他也承認,傳統閱讀只是一種感覺,其實網絡的便捷性,讓網絡閱讀早已成為一種新的信息來源的方式。而且書籍電子化也會是未來書籍發展的一種趨勢。

  面對當前數字化、網絡化閱讀打敗紙本閱讀的現狀,復旦大學新聞學院傳播系主任廖聖清副教授有些擔憂,因為從傳播學的角度分析,傳統的閱讀方式是線性的信息接受方式,比較利於人們深入思考,而網絡的海量性信息,在信息的質量上比較難把握,對讀者的思考也會有影響。

  復旦大學人文學院副院長、中文系系主任陳思和教授認為,閱讀應該是一種生活習慣,大學生是未來的知識分子,需要對國家和社會有更多的擔當,這就需要有足夠的時間閱讀專業書籍和一般的人文類書籍。理工科的學生只讀專業的書,知識面會太窄,其實大學培養人才的根本,不僅僅是為各個學科專業培養人才。不論什麼專業,首要任務,就是培養學生具有一種健全的人格力量。學生要使自己真正地成熟、豐富起來,成為一個有魅力的人,最重要的就是提高人文素養。人文類知識幫助青年人學會高瞻遠矚,學會深謀遠慮,有能力應對複雜的社會和人事,因為人文的核心就是對人的認識。

  作者:鄧爽 周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