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社會圖文 >

北京停車費上漲近一月 私家車主稱治堵效果不大

發佈時間:2011年04月28日 05:15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沉 石繪

  一看

  交通擁堵有所緩解嗎?

  政策效果初顯,重點擁堵區域即“提價區”的車流量與停車量均下降了一成多

  北京市自4月1日起大幅提高中心城區停車價格,三環內大量停車位收費標準漲了5倍,被稱為“限行”、“限購”後北京“治堵”的又一劑猛藥。

  新政已近滿月,實際效果究竟怎樣?

  “絕對有變化!城裏的路好走了,擁堵時間短了!”北方出租車公司司機劉連革對停車費漲價舉雙手贊成。他舉例,原來北三環馬甸橋開往德勝門外方向,從早晨7點一直堵到九十點鐘,現在擁堵的時間短了。一些原本要等五六個紅燈才能通過的路口,現在基本等兩三個燈就可以通過。

  記者分別在海淀區、西城區、東城區、朝陽區打車,隨機採訪了北汽、漁陽、九龍、萬泉寺等出租車公司的司機。他們均表示4月1日後,三環內路況有所改善,主要表現為擁堵時間縮短,擁堵程度下降,違章路側停車導致的擁堵點減少。

  可是,與出租車司機感受不同,接受採訪的私家車車主大多表示,停車費漲價效果並不明顯。記者採訪了家住回龍觀、廣渠門、洋橋、新街口的4位私家車主,他們分別在萬壽路、金融街、國貿、崇文門上班,比較一致的看法是:上下班期間交通擁堵依然嚴重,在醫院、學校周邊行車依然緩慢。

  “我上班距離就6公里,因為堵車,要花30多分鐘。原來怎麼堵,現在還是怎麼堵。”家住東南四環、在光華路一家諮詢公司上班的李先生坦言,因為公交換乘非常不便,公司絕大部分“有車族”依然開車上路,只是變換了停車的地方。

  為什麼私家車主與出租車司機的路況感受不太相同呢?

  北京交通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郭繼孚認為:“出租車司機全天全市運營,私家車主要集中在通勤早、晚高峰出行,且線路固定,因此兩者可能出現感受差異。”

  根據北京交通發展研究中心監測數據,調整停車費後,帶來以下明顯變化:

  首先,一類區域停車場周邊的小客車流量下降較為明顯。一類區域停車場周邊的35條監測路段中,有27條路段的小客車流量有所下降,平均降幅為12%。比如在北二環小街橋輔路的平均車流量下降了13%,西二環內南濱河路的平均車流量下降了10.3%。

  其次,提高收費區域的停車量少了。在跟蹤的11個監測地點中,7個監測地點的停車位利用率下降,平均降了16個百分點。比如,位於西二環中環廣場路側停車場的停車位利用率下降23個百分點,小街橋橋下停車場的車位利用率下降了4個百分點。

  北京交通發展研究中心進行的車主調查問卷反映,價格調整後,29%的受訪者選擇採用其他的交通方式,這也從一個側面表明,價格杠桿在發揮作用,日均機動車出行總量將減少。

  郭繼孚也坦言,政策充分發揮效用需要一段時間。在實施初期,效果還不會太明顯。

  二看

  百姓生活受哪些影響?

  對於工薪階層而言,漲價如同“割肉”,剛開上車的“好日子”變成了“苦日子”

  儘管停車費上調不足一月,但“陣痛”已初步顯現,“有車族”的生活掀起了波瀾。

  首先,私家車出行成本“水漲船高”,工薪階層感受到了較大的壓力。

  從事銷售工作的趙菲在國貿上班。如果不開車,從她家到公司需要先步行15分鐘,再換乘一次公交、三次地鐵。由於早高峰出租車不好打,開私家車成了她上下班的最佳選擇。但令她心疼的是,本月工資的1/3都將用於停車。

  趙菲算了筆賬,按照新標準,以每天最少工作8小時計算,現在一天要交停車費115元,比原來多支出90多元。即便週末不開車出門,每月也要多支付1500多元停車費。此外,由於小區停車位不夠,趙菲原本租用小區外的停車位。該車位月租也從原來的300元漲到了600元。“這樣算下來,每月停車費支出約2500元,是原來的3.5倍。對於工薪階層而言,漲價如同‘割肉’,剛來的好日子又變成苦日子了。”

  其次,停車費漲價也刺激了逃避漲價的行為,違章停車現象大幅增加,加劇了“提價區”周邊的擁堵。

  4月1日至15日,北京市交管部門對違法停放車輛開出7.6萬張罰單,平均每天達5429起,同比上升163%。衚同、主路連接線,以及醫院、學校、舊居民樓周圍,成了違章停車的“主戰場”。

  北京市交委的調查顯示,價格調整後,18%的受訪者選擇在低收費區域停車,37%的受訪者選擇在小區周邊等不收費區域停車。這就意味著超過半數的受訪者不願接受調整後的價格。這些車主一旦上路,會因找車位而增加佔道時間,進而製造新的擁堵。

  “老舊小區本來停車位就少,我們也是逼不得已才停在路邊。”車主高先生一個月內收到了2張罰單。“我們停車難,一些車主因為停車貴又跑來搶我們有限的車位,這不是雪上加霜嗎?”

  與此同時,市中心的部分停車場出現了車位閒置、生意慘澹、糾紛增加的局面。

  公聯順達是北京最大的停車管理公司之一,其路側停車場在提價前兩周,停車數量減少了一半左右。在東城區新裕家園小區前的停車場,空閒的車位佔了2/3,收費員王文華無奈地表示,自從白天的停車價格由原來的2元/小時上漲為2.5元/15分鐘後,附近小區業主都不敢在這停車了。“生意不好,也不能打折,份兒錢標準還提高了,我們也愁。”

  王文華還算是幸運的。在東二環金寶街,因為追討停車費,收費員被小汽車拖出幾米,造成顱內出血。漲價後,這樣逃費、衝關、與停車員糾纏甚至衝突的事件明顯比以前多了。

  奇瑞QQ車主張先生説,按現在的停車費標準,在城裏開兩年車,累積的停車費會比自己車價還高。“買車時,誰想到現在停車像打仗似的,我親眼見過搶車位打起來的,真鬧心。”

  儘管有“陣痛”,但也有積極的變化。停車費提高後,不少有車族已開始選擇乘公交,綠色出行的人多了,更多人感受到了“公交優先”的實惠。

  “停車費上漲比油價上漲對我的影響更大。”北京停車費漲價第一天,去西二環金融街開會的周先生被收停車費72.5元,此後他出門辦事開始嘗試乘坐地鐵。“如果人們覺得開車出門太‘虧’,上路的車就會少了,這對大多數依賴公交出行的人們是好事。”

  三看

  “漲價”治堵公平嗎?

  在提高小汽車出行成本的同時應加快公交建設;停車收費機制還應更動態、更靈活

  “如果將交通擁堵比作排隊上廁所,政府不考慮增加蹲位,反而限制市民用廁,這公平嗎?”

  “百姓富裕了,政府鼓勵買車,買了車又讓我們養不起車,這公平嗎?”……

  不少車主對停車費調整頗有微詞。

  當然,也有人認為,停車行為背後隱藏著巨大的外部成本,擠佔了土地、燃油、時間、公共投資等稀缺資源,提高收費標準是在回歸“用戶付費原則”。對不開車的居民來説,它體現了社會公平。

  郭繼孚表示,判斷交通公平的大前提,不應局限于有車族的出行需求,而是全體社會成員的基本出行需求;不應局限于城市居民的購買力,還應考慮資源環境的承受力;不應局限于當代人的購車權利,還應考慮子孫後代的生存權利。“如果不讓小汽車公平地分擔這部分成本,就不能減少其不必要的出行需求,勢必加重擁堵。讓公交車與小汽車同時處於擁堵狀態,才是最大的交通不公平。”

  郭繼孚認為,一個地區人均小汽車保有量雖受到經濟水平影響,但不是由富裕程度來決定,而是受城市人口密度約束。人口密度越高的地方,私家車擁有率反而越低。

  北京市小汽車保有量低於紐約、東京等特大城市,但是中心區人均汽車保有量卻遠高於這些城市。紐約曼哈頓77%的家庭沒有小汽車,香港九龍超過90%的家庭沒有小汽車,呈現“外高內低”的分佈。而北京市二環以內,人均小汽車擁有率是紐約曼哈頓地區的2倍,是東京內四區的1.5倍。如此高的小汽車擁有率必然導致交通擁堵。

  實際上,採用經濟杠桿撬動擁堵頑石,並非北京獨創,而是世界上各特大城市必經的階段。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的美國紐約、六十年代的日本東京都曾遭遇同樣的擁堵困境。“我們今天走的路,與這些特大城市的歷史軌跡驚人相似。而經濟手段是眾多治堵方案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郭繼孚説。

  他舉例説,一輛小汽車,地面停車最少要消耗25平方米,地下停車要消耗40平方米,而北京人均居住面積才30平方米。“保障房還來不及建設,怎麼可能投入財力去保障車?小汽車不能無限制發展與使用,更不能與人爭地。”

  交通運輸部科學研究院城市交通研究中心副主任吳洪洋認為,城市可持續發展需要與自然、資源和諧,公眾選擇不僅要考慮當代人的便利,還要考慮代際成本。北京每凈增100萬輛小汽車,就要增加停車面積30平方公里,這相當於二環內面積的一半,再造半個老北京城。此外,還要增加13.5億升的燃油消耗。“如果不提高出行成本,減少小汽車出行需求,我們不得不交給子孫後代一個尾氣污染、寸步難行的城市。”

  出行需求是剛性的,但是出行方式可以選擇。然而,面對停車費提價後的出行,公眾的期待也很明確:

  公交保障能力要迅速跟上。公交不便正是多數車主選擇小汽車出行的原因。換乘難、線路繞、路程長、過度擁擠,是人們放棄公交出行的主要理由。4月15日,北京地鐵客流達697.43萬人次,再創歷史新高。許多人説,如今高峰時段乘地鐵如同春運擠火車,呼吸都困難。

  收費機制應更動態、更靈活。作為近20年城市交通狀況最佳城市,新加坡一直採用價格杠桿治堵。但是,它的停車收費價格、擁堵費徵收等,因路況、車況隨時調整、能升可降。“動態性、精細化的管理,讓城市治堵事半功倍。”吳洪洋説。

  專家表示,停車資源需要加速整合。居民減少出行的同時,各社會單位內部資源應與居民需求對接,錯時停車,切實解決停車難的問題。

  “北京治堵措施不是單一的,而是組合拳。28條措施中,提高停車費只是其中之一,從城市規劃、交通管理到交通執法,都在調整。”郭繼孚説,要將北京由小汽車高速增長、高強度使用、高密度聚集的“三高”之城,變為人口資源環境相和諧的活力之城,任重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