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社會圖文 >

叢飛遺孀遺體告別儀式在深圳舉行 上千人送別

發佈時間:2011年04月19日 15:0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廣州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2011年4月18日,邢丹遺體告別儀式在深圳舉行。記者高鶴濤 攝

邢丹的遺像。記者高鶴濤 攝

親友們泣不成聲,邢小叢飛(白衣小女孩)卻很肅然。記者高鶴濤 攝

  邢丹出殯千人相送 5歲女兒邢小叢飛前日才被告知母親離開的消息

  統籌:陳傑

  文/ 記者 龍錕、周偉良、黃國金、陳傑、秦仲陽 圖:高鶴濤

  昨日,叢飛遺孀邢丹遺體告別儀式在深圳舉行,叢飛和邢丹的孩子、雙方父母等親人以及近千名市民參加了邢丹的遺體告別儀式,不少網友在網上發帖、發微博紀念這位感動中國人物叢飛的遺孀,對她的離去表示深深的痛惜。

  民政部、廣東省民政廳、貴州省教育廳等單位都分別送來花圈和悼詞,全國政協港澳臺僑委員會副主任、廣東省政協原副主席蔡東士稱,好心應該有好報,如今叢飛邢丹夫婦都已經離去,除了要關愛貧困兒童外,也要關注他們的後代。深圳市委教育工委副書記陳賢德介紹邢丹的生平時,因為心情沉重而身體顫抖。

  不過,在社會對邢丹之死表達深深的痛惜的同時,有關專家也對青少年犯罪提出了深切的關注,呼籲社會應該重視事件背後的社會問題,做好青少年和未成年人的監管,探討青少年和未成年人的教育。

  ■告別現場

  孩子被告知媽媽去陪爸爸

  昨日上午10時,深圳吉田墓園上,墓碑上的叢飛依然微笑看著這座城市,幾束鮮花擺放在墓前,邢丹的骨灰將會和叢飛合葬在一起,實現了他們生前生死相依的誓言。來自深圳各界的近千名市民參加了邢丹的遺體告別儀式。告別儀式上,邢丹母親肖素坤看到女兒的遺像時,難以抑制自己的心情,悲傷過度後突然癱倒在地,因為深圳市殯儀館提前安排了急救車在場,醫生連忙為其輸液,幸好沒有大礙。

  叢飛和邢丹的孩子小叢飛,5年前還是一個嬰孩,如今已經長大許多。直到前日,邢小叢飛才被告知母親離開的消息,當時她的姥姥抱著她説:"媽媽去找爸爸了。"小叢飛流著淚説:"我會想媽媽。"

  對於媽媽的不告而別,小叢飛在泣不成聲的親友當中卻非常肅然,雖然一路上她的阿姨和老師告訴她,見到媽媽時,想哭就哭,想説什麼就説什麼。但是真正到了靈堂,小叢飛默默流著眼淚,又自己去擦乾。直到最後看到邢丹的遺容,小叢飛一句話也沒有説,眼淚又流了下來。

  邢丹好友張藝説,小叢飛當年不懂爸爸離去的消息,只知道爸爸去了遠方,甚至頗有怨言,"爸爸從不回來看我,不想要爸爸了",昨日小叢飛的表現,既讓她感到心酸,又覺得孩子堅強多了。

  受資助學生送來愛心千紙鶴

  深圳市展華實驗學校的百名學生站在送別儀式的最前列,這所學校自從2005年就設立了叢飛獎學金,已經幫助了千余名家庭貧困的學生完成學業,資助金額如今有100多萬元。叢飛去世後,邢丹繼承了叢飛的遺志,繼續將自己的工資作為獎學金。邢丹去世的消息十分突然,但學校師生們自發舉行了追思會,學生們自發將邢丹以前的照片貼在教室裏,昨日還將親手疊的千紙鶴帶來,只是希望"邢丹阿姨能夠一路走好。"

  貴州女孩朱園從高中起就接受叢飛和邢丹夫婦的資助,在她的記憶中,叢飛和邢丹曾經走過漫長山路來到貴州山區,看望他們這些孩子,山區中所有的孩子把邢丹稱作媽媽。"那裏的山路不知有多難走,走到的時候,她的腳上全是血泡。"

  ■朋友回憶

  婚照攝影師:

  她是"一朵美麗的花朵"

  深圳知名的攝影師龍人是當年叢飛邢丹結婚照的拍攝者,當年一直照顧彌留之際的叢飛,他對邢丹的評價是"一朵美麗的花朵",邢丹去世後,他和朋友們將竭盡全力照顧他們的孩子。"邢丹和叢飛都是善良的人,如今他們都已經去世,我們好好活在當下,也許是他們最大的願望。"

  深圳義工:她是"深圳玫瑰"

  近千人參加了邢丹的遺體告別儀式,有很多人從來沒有見過邢丹,但是因為聽説她的故事而感動。這一幕與5年前人們送別叢飛一樣。一位長期在深圳做義工的李先生,與邢丹有過一面之緣,他連讚邢丹是一位優秀的女性。在告別儀式上,他手舉一塊自己書寫的牌子"深圳玫瑰",以表達對邢丹的敬意。

  ■上級評價

  她用自己的方式

  延續叢飛的愛心事業

  深圳市委教育工委副書記陳賢德介紹了邢丹的生平,稱邢丹2001年認識"愛心大使"叢飛,並成了叢飛奉獻愛心、捐資助學的得力助手。叢飛去世後,她接過叢飛生前使用的義工號,用自己的方式延續叢飛的愛心事業。深圳啟動"文明出行"志願行動以來,她每一次都參加了公務員"藍馬甲"志願行動。為了大運會賽會志願者工作,她付出了辛勤的勞動。就在去世前幾天,她還和深圳市義工聯一起商量如何組建一支有外語特長的義工隊伍服務大運會。

  陳賢德介紹説,邢丹參與組織過深港青少年慶祝香港回歸10週年系列活動,還熱情慰問並支持遠赴非洲多哥支教的10名深圳教師,經常被學校邀請參與各項愛心活動。陳賢德表示,邢丹的突然離去,是深圳教育事業、共青團和義工事業的一個重大損失。

  闖禍少年 貧困致輟學應關注

  從警方公佈的情況看,這3人均小學輟學、無業。按他們的年齡推算,正常小學畢業大概是2004年~2008年,而這時我國義務教育已經推行多年,仍有孩子小學沒畢業?

  記者昨天從一份材料上看到,2000年惠東縣全縣文盲人數還有4萬多人,義務教育適齡少年兒童輟學而産生新文盲的現象不容忽視。適齡少年兒童輟學的原因主要是:有些農村家庭經濟比較困難,負擔不起多個子女的書雜費;有些學生家長對實行新的畢業生就業制度缺乏認識,受新的"讀書無用論"思想影響,不重視子女的義務教育,有的甚至還讓本應接受義務教育的子女棄學打工;個別學校有違規收費現象,加重學生家長的經濟負擔,從而影響了適齡兒童的入學率;一些地方對《義務教育法》的執行力度不夠等等。

  在惠州有一個知名度很高的晴天義工組織,在一個關於惠東縣某小學輟學兒童的家庭情況調查報告裏提到:這個小學是一所有300多人的學校,老師少,教學水平不高,沒有圖書室,沒有電腦打印機。這裡是革命老區,大部分年輕人到外地打工,留下的基本是老弱病殘的。村裏集體經濟年收入不足萬元,村裏的特困中小學生有19人被社會愛心人士資助。

  在農村,貧困帶來最直接的後果就是孩子輟學。尤其令人感嘆的是,這些可能輟學的學生成績都非常好:有一個10歲的五年級學生,品學兼優,家裏還有哥哥、弟弟,幾年前因生活貧困造成父母離異,父親四十多歲,整個家庭就只靠父親外出打工維持生活。家訪時看到他所居住的房子簡陋,兄弟3人像野人般,一看就知道是無人照顧的。有一個7歲的一年級女學生,家有姐妹4個,父親因患肝癌不治已去世,靠母親打工和親友們扶助維持生活,家訪時看到該生長得很是伶俐可愛,家裏滿屋子是她的獎狀。

  義工們得出的結論是要看看怎樣解決他們生活方面的問題。因為如果生活都沒法繼續的話,即使不用學費,餓著肚子也沒法好好學習呀!只好回家到處亂逛,尋找放縱的出口。

  ■專家觀點 預防青少年犯罪要從預防越軌開始

  邢丹的不幸離世,因為3位嫌疑人都是90後,也引起了社會對青少年(未成年人)犯罪話題的關注。昨日,中國政法大學青少年犯罪與少年司法研究中心主任皮藝軍,江門市委常委、宣傳部長、原共青團廣東省委副書記、廣東省預防青少年違法犯罪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王曉在接受本報採訪時稱,儘管對青少年(未成年人)的教育已經提過很多很多回,但現在社會依然沒有一個專門機構能真正監管輟學青少年,而對青少年的教育,也急需從符合孩子的心理出發,通過興趣培育預防犯罪行為。

  皮藝軍:預防青少年犯罪要從預防越軌行為開始

  皮藝軍認為,從邢丹遇襲的案件分析,3個犯罪嫌疑人都是90後,其在高速公路的行為原為"擲石取樂",這是符合青少年的心理和行為特徵的。皮藝軍稱,青少年的犯罪更多是以遊戲打鬧的方式出現,其所有的行為,都出於"遊戲的動機",包括上課、學習、玩樂……都充滿了遊戲的心態,而他們的生活也是一種"遊戲人生"方式,其犯罪行為一般被認為是"遊戲過程中的過失"。即使是故意的犯罪也有遊戲的心理存在,比如打架,體現了青少年的即興和激情、不計後果的心理和行為特徵。

  皮藝軍認為,與成年人知道行為後果不同,青少年因為生活經驗不足等原因,並不知道行為可能帶來的後果的嚴重性,其行為在法律上也通常被認為是"無預謀,缺乏意志力、控制力"的越軌行為。高速公路投石頭取樂,也體現了這種行為特徵。

  "預防青少年犯罪,就是要預防青少年的越軌行為。"皮藝軍認為,青少年的輟學、逃學等行為都是越軌行為的體現,存在這些特徵的青少年通常處於失控狀態,不計後果。要預防青少年犯罪,就是要從預防他們的越軌行為開始。

  皮藝軍稱,目前國內儘管存在關工委、團委等機構關注青少年的成長,但卻沒有實實在在的機構能真正監管輟學、留守兒童的生存狀態,國家應在資源上有所傾斜,加大對輟學等青少年或未成年人監管的投入。

  王曉:

  借培育興趣預防未成年人犯罪

  昨日,王曉致電本報,對未成年人(青少年)犯罪表達了憂心,並提出自己的觀點。王曉稱,現在中央提出要加強社會管理,其中青少年管理就是其中重要的內容,這關係到國家和家庭的未來。而3個犯罪嫌疑人都是小學輟學的事實,説明其9年義務教育並沒有完成,對教育是個警鐘,應該引起社會的高度重視。

  王曉分析,3個孩子現在犯罪,但悲劇卻埋伏在更早的階段。隨著社會的發展,農村出現了大量的留守兒童,還有弱勢群體家庭的子女,他們並沒有得到社會、學校和家庭的良好教育,也給這些未成年人的健康發展帶來了不利,有些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對包括留守兒童在內的未成年人,應該重視興趣的培育。"王曉説,這次3個少年是為了"擲石取樂", 其實每個孩子都會有一個興趣,比如籃球、畫畫、足球等等,也不是每個孩子生來就會犯罪,變不變壞如何引導很重要,尤其是興趣的引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