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社會圖文 >

停車費上漲導致出行習慣改變

發佈時間:2011年04月15日 07:43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北京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今日,本市一類地區即三環路(含)以內區域及4個重點區域調整停車費滿半個月。昨日記者調查發現,隨著停車費調整,不少車主日常出行也有了新變化:上班坐公交、步行、騎車的多了,外出辦事一溜小跑的多了,下班磨蹭的少了。

  "11"路不堵不擠,舒服

  "停車費漲價後,我就不開車了,改步行上下班。"市民嚴小姐家住北新橋附近,單位在崇文門。她給記者算了筆賬:"要是開車上下班,每天不算汽油費,停車費就要八九十元,一個月少説也要小兩千元。兩條腿走路,相當於自己開了趟'11路',不堵不擠很舒服,每年千余元的健身卡錢也能省下來了。"

  據了解,停車費漲價後,許多開車族開始"忍痛"棄車而選擇公交或者騎車出行。

  市民李天現在成了"棄車族",原來開車從學院路到中華民族園20分鐘,現在停車費上漲,自己也想做"環保族",每天就早走半小時擠公交。以前週末到豐臺接女友,一次兩個多小時,現在油價高了,路又堵,他讓女友先坐四號線到西直門,從城南到城北,再去接。

  "兄弟們,我先行一步了。"昨日上午7時40分,家住通州果園附近的王路寬則乾脆騎上了自行車,他利用等紅綠燈的機會用手機發了條微博。自從停車費漲價後,王路寬已經連續半個月堅持騎自行車上下班,並隨時"直播"路況。"騎車還能順便減肥,我都瘦了2斤了。周圍的同事現在都躍躍欲試,已經有兩三位打算加入騎行隊伍了。"

  存錢取錢一路小跑的多了

  "原來,到銀行存錢取錢的客戶大多很悠閒,閒庭信步的。"市民張先生在王府井附近一家銀行上班,他説,"自從停車費調整後,來辦事的人大多一路小跑,有一次一位客戶不停地催我'快點吧,再過3分鐘停車就滿1小時了'。"

  市民鄭女士與丈夫以前逛超市,至少小半天,現在先在家想好買什麼,列個單子,到了地方車一停好,小跑著進超市,一個人買東西,一個人排隊,半小時內就解決問題了。市民范志軍則乾脆棄車逛超市。"原來買個菜、去個超市,都習慣性的開車往返,一步都不想走。"范女士説,"停車費漲價後,買菜要是開車去,1小時的停車費都夠買1斤草莓了,所以現在去買菜大多是約上鄰居一起步行去,不僅省錢還增進了鄰里關係。"

  一位停車管理員也向記者反映,這兩天常見車主匆匆忙忙地跑來取車,都是掐著點的。"以前按半小時算,現在按15分鐘算,不能不急。"

  為車位,寧把工作帶回家

  市民郭先生最近下班很準時,每天18時15分準時將車開進位於東直門的一處小區。"這段時間,你可真準時啊。"小區門口管理員説,"以前你回家可沒這麼準時,都不用加班啦?"

  "這不是為了搶個車位麼,加班的材料全都帶回家了。"郭先生説,"小區車位不固定,回家晚了就沒地方停車,原來停車費調整前,遇到晚上八九點到家,轉上兩三圈還能碰到個車位,現在基本到了晚上七點半以後車位就都滿了。"

  郭先生對記者説:"停車費漲價前,經常在單位和同事邊聊天邊加班,都成'賴班族'了。現在,上班期間趕快幹完手中的活,下班後再也不敢拖拖拉拉了,工作效率提高了,生活倒是規律得多了。"

  專家觀點

  價格杠桿效果明顯

  "利用價格杠桿,緩解交通擁堵,短期效果相對而言立竿見影。"昨日,北京市交通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郭繼孚則用"立竿見影"來形容漲價效應,"北京的小汽車呈現出高增長、高使用、高密度的'三高'特點,這些都是加劇北京道路交通擁堵的主要原因,而此次非居住區白天停車收費調整,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三高'。"

  為了引導車主合理使用私家車,此次停車費調整是分區域、分時段的,中心區域比城外收費高,臨時佔道車位高於路外車位,地下車位最便宜。"有價位制約,大家會自覺地減少開車進城次數,如果辦事時間長當然會選擇地下車位停放。"

  "但是這種明顯的效果持續期間是有限的。"交通專家説,"按照其他國際城市的經驗,經過一段時間的適應期,車主對於價格的敏感度會降低,所以一般大都市都在不斷地通過調整價位,來維持'緩堵'效果。"

  除了通過經濟手段減少私家車使用率,加大中心城區公共交通建設也是緩堵的主要手段。"一座大都市,城中心密集區不適合發展小汽車,而應該加大公共交通發展,提高地鐵覆蓋率,將公交專用道連接成網,方便乘客搭乘。"郭繼孚説,"相對於人口低密度的近遠郊區域,則更適合建立市郊鐵路網,同時發展私人化的出行方式。" 本報記者 劉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