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社會圖文 >

公園應急場所設施被挪用

發佈時間:2011年04月11日 11:0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北京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昨天,記者在海淀公園群眾應急避難所的飲水處見到,原本用於供給避險群眾飲用水的房屋裏存放著工具和雜物。(圖為飲水處外景)  本報記者 饒強攝

  日本地震後引發了人們對應急避難場所的關注。

  據市規劃委相關負責人介紹,本市的應急避難所建設以"就近、可通達、易實施、平震結合"為指導性原則,主要依託城市綠地、公園、學校操場、廣場等設施,避難場所應建設必要的市政、治安和醫療救助等配套設施。截至去年底,全市有9個區縣已建成應急避難場所32個,總面積501.94萬平方米,可容納人數156.6萬人。

  但是,記者近日走訪了海淀、朝陽、西城和東城區的6個被認定為應急避難場所的公園發現,應急避難所有些應急設施被挪作他用。

  應急供水設施變成小庫房

  海淀公園南側有一間白色的小屋,屋外的墻上挂有應急供水的標示牌。從小屋的窗戶望進去,膠皮管、鋼管、雨靴、鋼絲、機器零件、機油等雜物淩亂地堆在裏面,仿佛久已不用的庫房。這是記者在海淀公園內找到的惟一應急供水的設施。

  "這裡應急避難時提供水源?看不出來,以為是綠化隊的庫房呢。"每日在這裡跑步的姚先生,被問到應急避難場所的供水設施時,一頭霧水。

  當記者走到海淀公園的北部時發現,原本規劃為應急物資中心、應急醫療區和應急指揮中心的區域,雖然樹立著很明顯的"應急避難場所"的指示牌,但現在卻變成了建築工地,遠遠地便可以聞到氣焊時刺鼻的味道。

  "我們是在這裡建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展示中心的。"工作人員説,對於佔用了應急避難場所的"地盤",他説沒有接到任何相關的通知。

  "我們的任務只是在災情出現時配合應急救援指揮中心,做好應急避難的工作就可以了。"海淀公園管理處的工作人員認為,應急避難設施的管理工作不歸公園負責,而且撥發給公園的經費中也沒有這一項費用。

  記者查閱到,2007年11月1日起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中規定,未做好應急設備、設施日常維護、檢測工作,如果導致發生嚴重突發事件或者突發事件危害擴大,會由相關部門給予處罰。而2002年1月1日開始實施的《北京市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防震減災法〉辦法》第四十一條要求,不按照規範要求保持避難場所、疏散通道完好與暢通,並設置明顯標誌的,市地震行政主管部門或者區、縣人民政府負責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門或者機構應當制止,並責令限期改正……

  應急避難標誌難尋找

  馬甸公園有6個入口,但是只有在東、西兩個進門處,才能看到標有應急棚宿區、應急指揮處等應急設施方向的指示路牌。其他各個入口和公園內部的路口分岔處,均沒有相應的標示。

  在面積為馬甸公園2倍多的元大都城垣遺址公園,由於內部方向指示牌過少,在裏面尋找應急避難設施,更像是"大海撈針"。

  元大都城垣遺址公園的1號入口處,記者發現了應急廁所、應急物資供應等設施的方向指示牌,但是由於維護不當,這個指示牌所指的方向已經與道路本身的方向偏離,指向了路南側的樹林中。記者沿著路繼續前行,幾百米後終於發現了下一個指路牌,但是這個路牌只標有"應急供水"和"應急醫療救護"這兩個區域的方向在南邊,但是記者卻在這個路牌東邊3米外的距離發現了一個應急供水點。由於缺少明確的方向指示牌,哪怕是每天來公園遛彎的老人也很難説出每個應急設施的大致位置。

  這種標示指引不全的情況,在記者走訪的應急避難場所中普遍存在。記者走訪的6個公園中,只有在萬壽公園裏,可以在公園內部的各個路口都清晰地看到應急避難設施的方向指示牌。

  而記者查詢得知,《北京市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防震減災法〉辦法》第二十條中還規定,本市在城市規劃和建設中,應當考慮地震發生時人員緊急疏散和避險的需要,預留通道和必要的綠地、廣場和空地……避難場所、緊急疏散通道的所有權人或者授權管理者,應當保持避難場所、疏散通道的完好與暢通,並按照規範設置明顯標誌。

  毗鄰避難場所 根本不知情

  本市的應急避難場所一般會在公園或綠地的入口處設有"應急避難場所"標識牌,標識牌上還會有一個人在奔跑的圖形。

  設置"應急避難場所"標識牌,其實就是要讓市民了解自己居所附近的應急避難場所,萬一發生災難,可以知道去哪躲避。但是,記者走訪過程中發現,由於宣傳教育少,很多市民並不知道自己居所附近"藏"著應急避難場所。

  "萬壽公園還是應急避難場所啊?這我真不知道啊。"在陶然亭附近住了近7年、今年29歲的黃先生説,因為平時沒有時間逛公園,他從沒有聽説過萬壽公園是應急避難場所。

  相比而言,老人可能逛公園比較多,對此也要熟悉得多。"這整個公園就是應急避難場所,地震時往這跑就對了。"在明城墻遺址公園遛彎的周大爺,一邊跟熟人打招呼,一邊從容地回答記者的提問。

  "這個標誌啊,是説裏面能找到水麼?但是怎麼用啊。"當被問到應急供水、應急供電等設施的使用時,周大爺卻也含糊起來。

  "我在這兒遛早這麼多年了,這些應急設施都沒用過。"王阿姨經常來萬壽公園鍛鍊,但她因為從未經歷過地震等緊急情況,所以從來沒仔細"研究"過應急設施的使用問題,"也是,應該培訓市民,真有緊急情況,得有人會使用這些設施呀。"她説。

  實習生 王芳菲 本報記者 耿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