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社會圖文 >

老人5子女為給父親賀壽集資60萬為家鄉修路(圖)

發佈時間:2011年04月05日 02:3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重慶晚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路修好了,老家的鄉親們很高興。

三兒子吳強和吳長興老人介紹捐資幫助老家修路的情況

  還有6天,北碚區柳蔭鎮麻柳河村村民吳長興要在老家擺宴慶賀自己的七十大壽。聽説這一消息後,周圍的眾多村民都表示:“到時候就算不請我們,我們各人也一定要去給他老人家敬杯酒”。

  讓村民們如此踴躍的,是老人平素的樂善好施和平易近人。而直接觸發大家心弦的,是老人的五個子女為了給父親壽辰獻禮,集體捐資60萬元,在今年為家鄉翻修了一條3公里的公路,從而一舉解決了困擾附近上千村民10多年的出行難題。

  3公里公路全部硬化

  新修好的公路當地人稱柳仙路,全程3公里多,從柳蔭直達仙女石,將柳蔭鎮與三聖鎮相連,橫跨麻柳河村與隔壁明通村。吳長興老人的老家麻柳河村,在柳蔭鎮與三聖鎮之間。

  昨日中午,重慶晚報記者聞訊驅車前往麻柳河村採訪。汽車到了柳蔭鎮,記者沿途詢問路人行駛方向。一聽説是到吳長興家,一路上村民都非常熱情地幫忙指路,還誇讚道:“老人家好啊,雖然離開老家多年了,但時刻沒有忘記家鄉,最近還捐款60萬元幫我們修通了一條公路哩。”

  車跨過麻柳河小橋,呈現在記者面前的,就是一條4米多寬的水泥路面。路面非常平整,蜿蜒著順山坡而上,彎多,看上去十分險峻。當地村民唐德説:這就是老人的子女捐資幫助修好的公路。

  重慶晚報記者在現場看到,公路上不停有長安車載著村民和貨物出入,不時也有摩托車載著人經過。

  昔日爛泥路讓人頭疼

  然而,就是這條現在看上去十分通暢的鄉村水泥公路,在今年1月之前,還是一條一爛10餘年的土路。

  村民李德珍説,10多年前,這條公路是一條石板小路,僅可供2人側身通過。隨後,道路被拓寬,但一直只有土路,沒有硬化。一遇到下雨就積水,路面長期坑坑洼洼。由於當地地勢比較陡峭,路上的坑洼讓貨車視若畏途,不敢輕易進村。平時路上跑的,只有慢悠悠的摩托車,還得是膽子大的人才敢騎。

  李德珍説,下雨的時候去村裏趕集,走在路上整個腳掌都會陷進爛泥裏。“遇到有人生病需要急送醫院的,也只有勉強扶上摩托,讓人前後夾持著出村。而一路上的艱險,讓摩托司機和病人家屬都是一頭冷汗。”看著門前有路卻一點都不方便,村民們怨聲連天。

  老人願出錢把路修好

  村支部書記李春説,雖然路開出來已經有10多年了,但一直沒有硬化。每年都投入近萬元小修小補,“這個錢大部分也是吳長興老人拿的”。沒有足夠資金進行全面翻修,結果是“實際上相當於沒路”,村裏鎮裏都頭疼。

  柳蔭鎮經濟發展辦公室主任潘志福説,鎮裏一直有意對該段道路全面翻修,但資金一直有問題。潘主任説,村級公路國家補助每公里40萬元,但測算下來,該段道路硬化1公里必須花60萬元,這樣每公里就有20萬元的資金缺口。

  潘主任介紹,去年9月左右,吳長興老人主動找到鎮政府,説自己的5個子女願意為家鄉做點貢獻,打算共同出資60萬元幫助鎮裏把路修好。得知消息,鎮政府立即聯絡財政資金120萬元到位後開工修建。不到三個月,該段道路就全部完成硬化。

  潘主任説,實際上吳長興老人離開家鄉差不多17年了,但老人對家鄉不遺餘力的關心和發自肺腑的熱情,非常讓人感動,也非常讓人尊敬。

  路修好當地經濟活了

  李春介紹,公路于去年11月動工,今年1月下旬完工。公路修好後,解決了兩個村上千村民的出行問題,還帶動了當地的經濟發展。

  李春説,公路修通後,交通方便了,有村民為此購買了長安車搞運輸。還有部分客商趕來將山上部分土地承包了搞經營,有辦企業的,也有搞農家樂的,當地村民就業帶動了,也增加了收入。

  村民們的感受則更為直接。村民黃蓉説,公路修通後,大家趕場方便了,自家的蔬菜水果可以送出去賣錢了,運點化肥農藥也不需要費力淘神去挑了。

  五個子女個個成才

  齊心協力為父圓夢

  昨日下午,重慶晚報記者在渝北區新牌坊龍湖西苑小區見到了吳長興老人和他的三兒子吳強。老人慈眉善目,一頂灰色的棒球帽,簡單樸實的灰黑色夾克。

  老人説,自己祖輩一直生活在柳蔭鎮。為了養活5個孩子,自己年輕時在鄉下曾經幹過不少苦活累活。做過磚,燒過窯,挑過煤,當過會計,幹過翻砂廠廠長。

  17年前,吳老到市區居住,幫開建築公司的二兒子當會計。

  如今,吳老的5個子女們均事業有成。大女兒自己的飲食生意很紅火,老二老四的房屋開發公司也做得不錯,老三現在是貴州大學藝術學院的副院長,老五是北大保送中科院衛星遙感專業的博士後。

  雖然走出家鄉已經多年,但吳老依然難捨對老家的眷戀,對鄉親們更是親熱有加。“我幾乎每個月都要回老家一次。”只要接到老家鄉鄰的邀請電話,誰過生日、誰的孩子婚娶,他必定親自前往祝賀。

  吳強證實説,只要老家有人來邀請,無論颳風下雨,我們誰也不敢佔用老爺子回老家的時間。

  吳強介紹説:“每次回老家,老爺子都得在主公路附近提前下車後步行回村。看到家鄉的道路多年沒有改觀,一路上老爺子都不免念叨幾句。這些,我們當子女的都默默記在心上。”

  吳強説,去年9月,五兄妹聚在一起商量次年如何給老爺子祝壽。大家自認為都有一點經濟實力,可以幫老人完成一些心願。於是就試探著詢問老人:“您70大壽就要到了,我們準備幫您為家鄉做點好事,你看做什麼好呢?”

  吳長興老人説,子女們的話正中自己下懷。他立即提出,要辦實事,就把那條爛路修好。得知修路尚有60萬元資金缺口,子女們一合計,決定出資將這個缺口彌補起來,替老人完成多年的心願。

  吳長興先生説:“我只是做我力所能及的事情。現在生活比以前好一點,就想幫助在家鄉的親戚朋友們。”

  吳強説,看著父親可以直接將車開回去,停在自己老家的院壩,當子女的也非常開心。

  村民眼中的老人

  他每個月都回老家

  從柳仙公路一分岔路口下行100米左右,就到了吳老先生的老家麻柳河村背彎6社。200多平方米的老式房子,三開間,穿逗夾壁結構,大門上有繁雜雕花,近30平米的大廳裏放著20多箱為壽宴準備的酒水。房子外墻被粉飾了一層白色油漆,一切都乾淨整潔。據悉,吳老先生將在這裡舉辦60桌壽宴,邀請家鄉的鄉鄰親朋團聚,並將邀請歌舞團來助興。

  吳長興老人的外侄女王利華女士介紹,這套房子是吳先生祖輩傳下來的,已經有100餘年歷史,目前保存完好。吳老先生17年前跟隨兒女離開家鄉後,現在留給她和父母居住。為了慶賀吳先生的70大壽,才將墻壁粉飾一新。吳老先生的姐夫王明祿稱,吳老先生雖説已到市區定居10多年,但實際上他從來都沒有真正離開過。他幾乎每個月都要回家鄉一次,親戚朋友們哪有喜事,哪有慶賀,他只要接到邀請,一定會從重慶趕回來湊熱鬧。

  村民們説,吳老先生一直都很隨和,對村裏的居民都很好,從來不會因為自己發了財就低看人。每次他開車回鄉,只要路上看見認識的村民,老遠就開始剎車減速打招呼,無論關係親疏都要聊兩句,那家有困難也要伸手幫助。

  子女眼中的父親

  他從小對我們就嚴

  為了讓他們五兄妹讀書,吳老年輕時承擔了巨大的壓力。

  吳強説,自己六七歲時,父親在當地一個煤礦上班,每天早上五點多就得起床步行到鎮上,然後再前往五六公里外的煤礦。為了給家庭增加收入,父親一路上從不空手。先從鎮上挑一擔150斤重的充電電瓶,爬山路送到煤礦。下班了,還幫鎮上居民挑一擔100多斤重的煤炭回來,上下班往返都是一身汗水。

  吳強説,父親對子女要求非常嚴格。以前上學時,他們喜歡看《三國》連環畫,就偷偷買回來。父親知道後,把書塞在一個竹簍裏,懸吊在房樑上,誰也不敢去拿。孩子們知道錯了,都使勁專心學習。因為他們知道,是父親的辛勞才換來他們學習的機會,因此都成績十分優異。

  在吳強看來,如今雖然幾姐弟事業都算成功,但老爺子依然沒有停下自己腳步來享清福,而是自己動手開辦了一個建築扣件經營部。許多時候,員工都閒著,但老爺子即使幾個月沒有業務也堅持給大家按時發工資,這讓子女們非常感慨。

  “身教重於言教,老爺子讓我們早熟。”吳強説。

  重慶晚報記者 范永松 羅川 實習生 李穎 攝影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