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社會圖文 >

清明節不應僅是"掃墓節" 可否像春晚那樣辦"清晚"

發佈時間:2011年04月02日 11:0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華網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中華民族特殊的"文化時間"尚待充實

  每逢清明前後,上海市民都會自發形成一支浩浩蕩蕩的"掃墓大軍"涌向市郊公墓或蘇浙等地祭掃先人,儘管"人流""車流"的擁堵每年都會帶來一些不便和煩惱,但"掃墓大軍"人數卻在逐年增加,預計今年將達770萬人次。

  "如今,人們過清明節大多還是單一掃墓的方式。只有改變這種單一的過節形式,將人們引導分流到多種多樣的清明活動中,才能從根本上緩解上海出現的'清明大下鄉'現象。"上海市公共關係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陳士良説。

  "但自古以來清明節是一個綜合性節日,而不僅僅是一個'掃墓節',清明節文化復興和建設也不能僅靠我國殯葬業單打獨鬥。"陳士良説,"清明節成為國家法定假日,僅僅是為清明文化復興提供了一片土壤、一個舞臺,我國傳統節日中所蘊含的深厚文化在歷經多年冷落之後,並不會因為放了一天假而全面復興,文化的回歸和建設需要全民深耕,需要社會各行各業的積極參與。"

  中國民俗學會常務理事、復旦大學鄭土有教授介紹説,清明節不僅是掃墓祭祖的重要日子,也是人們主動順應時節到戶外踏青郊遊、運動嬉戲的時節。祭祖掃墓和踏青遊玩構成了清明節並行不悖的兩個組成部分。自古以來,我國各地逐漸形成了在清明盪鞦千、拔河、鬥雞、撲蝶、採百草、放風箏、打馬球、插柳、食青糰等眾多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