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社會圖文 >

珠江放生320萬尾魚苗 沿江漁民轉行撈魚蟲(圖)

發佈時間:2011年04月02日 05:0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廣州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千里珠江歷史上首次禁漁。昨日,農業部漁業局、中國漁政指揮中心、南海區漁政局、廣東省海洋與漁業局、廣東省漁政總隊在肇慶舉行了珠江禁漁啟動暨同步執法行動儀式,一共向西江放生了青、草、鰱、鳙等主要經濟魚類320萬尾。

  本報記者走進珠江廣州流域發現,廣州流域野生四大家魚已經難覓蹤跡,而珍貴的珠江鰣魚更是20多年未有野外發現記錄。

  文/記者劉幸 通訊員楊少松

  珠江禁漁有助

  凈化廣州水質

  珠江水産研究所專家李新輝則從另外一個角度看到了珠江禁漁的好處,他説,肇慶至佛山段的西江水質常年保持在二級,廣州西江引水工程完工之後,如何保持肇慶至三水段的西江水水質成為關係廣州市民飲水安全的事情。

  “人們都知魚兒離不開水;然而人們不知道的是,水也離不開魚,魚類在水體凈化的過程中,發揮了關鍵性作用。” 李新輝説,“江河裏必須有水生生物,形成完善的生態系統,水質才會變好。而珠江禁漁之後,魚類會增加,鯉魚、鯽魚這些雜食魚類可以消化有機廢物,轉化成蛋白質,對保持水質、確保廣州人喝上優質水很有好處。”

  兩個月內禁止一切捕撈

  昨天,珠江流域禁漁啟動儀式在肇慶市漁港碼頭舉行。農業部南海區漁政局局長吳壯表示,由於環境污染、攔河大壩的過度建設、非法捕撈等原因,導致珠江流域內的許多水産資源枯竭、種群結構改變。而且這種趨勢還在持續,因此經過審慎的考慮,經國務院批准,農業部開始在珠江流域實施禁漁制度。

  據悉,此次禁漁將捕撈強度比較大的珠江幹流、重要支流及通江湖泊納入禁漁範圍,各省(區)可根據本地實際,將其他河流、湖泊納入禁漁範圍。將禁漁時間確定為珠江魚類繁殖最為集中的4月和5月。在禁漁期間,禁漁區將禁止一切捕撈行為。

  珠江下游四大家魚集體失蹤

  普通市民也許要問,為何最為普通的青、草、鰱、鳙四大家魚也要放生呢?本報記者走進珠江廣州流域調查才發現,其實廣州流域早已經沒有野生的四大家魚了。記者首先走進珠江新城漁民新村,今年50多歲的漁民陳錦洪正賦閒在家,他説:“以前的珠江滿是魚蝦貝蟹,樣樣俱全,有時候甚至能撈到一米多長的大魚。就是在1998年發洪水的那年,最多的一次,一網下去,魚多到一個人都拉不上來,一網就有近300斤魚。如今,水環境遭到破壞,導致珠江原本的主人——青、草、鰱、鳙四大家魚集體‘失蹤’。”

  珍貴的鰣魚更是20多年沒有野外發現的記錄了。鰣魚又叫“三來”、“三黎”、“遲魚”,因其喜歡成群結隊到廣西東塔産卵場生寶寶,給了漁民大規模捕撈的機會,加上肉質鮮美,富含脂肪,成了廣州居民的美味佳肴。

  李新輝介紹説,在1990年之前,鰣魚在珠江還大量存在,但是隨著過度捕撈和珠江三角洲水質變差、攔河水壩等因素,珠江“池塘化”情況越發厲害,野生鰣魚集體消失在人類視線之外。記者在珠江水産研究所的博物館中看到,上世紀八十年代初珠三角河網中還有大量的鰣魚採樣記錄,但是自此以後,再也沒有捕撈到鰣魚的新記錄了。

  天河漁民轉業捕撈紅蟲

  記者又走進如今的蓮花山漁港,看見仍然有不少漁船,但是與高峰期2000多漁船齊聚的景象相比,蕭條了很多。農業部南海區漁政局相關處室負責人告訴記者,蓮花山港的漁船隻能以沿海捕撈為主了,內河漁船越來越少。而內河漁船中,隨著四大家魚的消失,只能轉而捕撈其他物種。

  與陳錦洪一樣,熟悉珠江的漁民新村漁民就前往番禺蓮花山一帶作業。不過這次打撈的不是魚,而是紅蟲。陳錦洪兒子陳招遠介紹説,在東江口,蓮花山對開的水域是蚊子幼蟲紅蟲的繁殖地,一個晚上能打撈到300~400斤。目前市場上紅蟲主要用於喂金魚,金魚吃了紅蟲後紅彤彤的,很好看,因此需求量很大,能賣到0.45元/斤,一個晚上也有150元的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