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社會圖文 >

南京為建地鐵將600棵大樹集體搬家折射城建兩難

發佈時間:2011年03月16日 09:40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樹移走後,太平南路南京圖書館段已經不見了往日的鬱鬱蔥蔥。

  本報記者 王偉健攝

  當地鐵遇到大樹,當歷史積澱與城市建設有所抵觸,應如何解決?類似的問題,不僅困擾著南京,也困擾著許多發展中的城市。

  因應市民吁求,南京市已經通過優化建設方案,讓不少大樹免遭“背井離鄉”之苦。只有創建平臺,充分聽取意見,市民、政府協力,才能找到既尊重城市文化,又顧及發展的兩全之策。

  一株株的行道樹,正牽動著南京市民的心。

  因為地鐵三號線的建設,南京市要移植600多棵行道樹,其中,太平南路南京圖書館段的行道樹已被移走,明晃晃的大街讓習慣了出門見綠的南京市民很不適應。為此,一些市民反對南京市政府因修建地鐵而移掉行道樹。

  3月15日,南京市副市長陸冰帶領相關部門負責人前往地鐵浮橋、常府街等站點,進行實地調研。經過多套方案比對,地鐵浮橋站方案終於確定,將可減少大樹移植188棵。

  建設地鐵,主城區1100棵樹要“搬家”

  “一齣門,看到路上一棵樹都沒有,心裏挺難過的。”南京市民汪女士家住太平南路南京圖書館段附近,這位從外地嫁來的新南京人説,“第一次來南京,就被滿街的梧桐樹吸引。”

  有網友在網上發帖説:“春天,梧桐樹發芽了,嫩嫩綠綠的真好看,然後開始掉毛毛了迷眼睛了;夏天,夜晚人們在樹下乘涼,搖扇子、侃大山、喝啤酒、吃燒烤;秋天,梧桐樹紅紅黃黃綠綠多麼有層次,背個畫板去寫生;冬天,葉子掉光了也別有韻味,配上古城墻,讓人感覺南京是多麼有底蘊的城市啊!”

  一位網名“小胖貓關耳”的市民説,梧桐樹是南京的風景,南京人的記憶。

  如今,在太平南路南京圖書館段,這樣的風景不復存在。南京市地鐵三號線即將開工建設,主城區內超過600棵樹要被遷移出主城,加上地鐵十號線的建設在內,主城區一共要遷移1100棵樹。

  據政府部門統計,建設地鐵三號線將遷走的600棵樹中,約有200棵為法國梧桐,大多是1952年—1953年栽種。

  記者採訪發現,也有市民對移植行道樹表示贊同。有人説,那些梧桐樹春天開花,大風一吹,絨毛吹得人眼都睜不開。這些“毛毛雨”,給行人帶來了不少煩惱,一些患有鼻竇炎等疾病的市民更是唯恐避之不及。

  還有人説,“既然要搞大規模基礎設施建設,必定要付出代價,比如要封路,要砍樹。”

  市民擔心,法國梧桐樹移植後成活率低

  聽説梧桐樹要移走,網友“小胖貓關耳”很著急。3月2日,她打電話向當地的“12345熱線”反映。

  3月7日,一位工作人員特地發來短信回復她説:“已安排人員到現場調查,得知由於地鐵三號線施工需要對道路開挖,玄武區綠化部門對道路樹木先進行修剪,現進行移栽,待工程結束後再移回來。”這位網友説,工作人員告訴她梧桐樹會被移栽到南京麒麟門苗圃裏。

  她又詢問:大樹是否會再移植回太平北路?工作人員説,這要看今後規劃的情況而定。工作人員還説,之前已經有移植法桐的經驗,移植後的樹木存活可能性很大。

  2006年初,南京地鐵二號線因建設需要,開始遷移主城區線路沿線的行道樹。這批行道樹主要集中在漢中路和中山東路上,大多為種植於民國時期的法國梧桐,共遷移了190棵。園林部門曾向南京市民承諾,將確保80%的遷移大樹成活。

  隨著地鐵三號線又要遷移行道樹的消息傳來,南京市一些媒體去探訪了當初這些被遷走的法國梧桐的下落。2006年遷移的190棵民國時期法國梧桐,部分移植在白下區園林綠化管理所的苗圃內,另一部分移植在玄武區園林綠化管理所的苗圃內。在白下區園林綠化管理所的苗圃裏,人們發現,這批2006年搬家到這裡的法國梧桐,約有80%已死亡。

  當地鐵遇到大樹,如何才能兩全

  南京市副市長陸冰表示,地鐵在南京市起到了公共交通的主幹作用。2014年以前,三號線、四號線、十號線、機場線等線路都將開通。

  南京市地鐵公司相關負責人説,三號線是連接主城與新市區,並與11條既有或規劃軌道交通線相互換乘的重要線路,所經過的道路兩側綠化密集,地鐵車站施工和行道樹的保護成為不得不面對的難題。

  “地鐵每一個出站口都涉及樹的問題。一棵樹不動是不可能的,除非南京不建地鐵。”南京市城管局新聞發言人徐少林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説。

  當地鐵遇到大樹,有沒有一種兩全的解決辦法呢?

  為盡可能減少樹木的移植,有關部門正在優化地鐵設計。比如,浮橋站站位由最初路西方案改為太平北路兩側水杉中間的路中方案。此外,浮橋站是地鐵三號線與十三號線的換乘站,根據常規,站臺寬度必須在12米。但市地鐵指揮部打破設計常規,將車站寬度縮減至11米。這樣就只需移植車站出入口、風井通道等處的樹木142棵,可減少大樹移植188棵。 

  “為何不事先召開一些聽證會或利用網絡徵集民意呢?”一位市民説,不管是反對移樹還是贊成移樹,這些都是民意,都應該得到充分表達。

  陸冰説,相關部門要對地鐵建設方案嚴格把關,反復論證,“廣泛聽取民意”。

  該從市民“護綠”中學到什麼(來論)

  一邊是移樹,一邊是“護綠”,反映了不同價值取向和思考方式的碰撞。

  市民“護綠”,政府回應,這樣的良性互動,值得肯定。但從社會管理的角度出發,更該喚醒地方兩方面的意識:

  一是決策的民主意識。市民才是城市的主人,城市進行重大建設,市民理應知情;

  二是尊重公眾的意識。這樣的尊重,不僅表現為形式上的聽取群眾意見,更需要站在群眾的立場想問題、辦事情。

  (湖北 歐木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