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社會圖文 >

農民背不起“人情債”

發佈時間:2011年02月19日 14:19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半月談網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人情費用名目繁多 數目攀升影響生活

  吉林省白山市江源區2010年進行的百戶農民家庭抽樣調查顯示,2010年1月~10月,人均人情費支出達686.39元,與上年同期相比,增加了103.28元,增長幅度為17.71%;農民人均人情費的支出,比1月~10月人均購買食品(不包含煙、酒、糖、茶)支出多出了48.54元,比1月~10月人均購買衣著支出高出413.68元。松樹鎮湯河村一名在瓦廠打工的農民,10月份開工資3200元,而禮金的支出高達1400元,佔當月收入的43.75%。

  如此高的人情費支出,扭曲了農民家庭正常的消費結構,嚴重影響了農民的正常生活,低收入家庭受到的影響更大。

  據了解,如今在農村,人情禮種類繁多,禮金數目飛漲。以前農村送禮多是過年和婚喪嫁娶上的親情禮或友情禮,近年來,送禮名目日漸增多,有“生孩子禮”“滿月禮”“結婚禮”“生日禮”“建房禮”“喬遷禮”“升學禮”“參軍禮”“開張禮”等等,再加上逢年過節的人情來往,人情禮已經到了層出不窮、難於應付的地步。

  過去親朋好友、鄉里鄉親送禮大都是10元~50元,近年來農民往來禮金額迅猛增長,直系親屬送禮由過去的幾十元,提升到現在的100元~1000元不等,街坊鄰居、朋友同事的禮金則由過去的10元、20元上升到50元~200元不等。

  2009年全年,江源區農民贈送農村親友現金支出人均194.55元,比2008年的人均175.08元增加了19.47元,年實際增長十多個百分點,而同期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實際增長僅5.09%。據江源區百戶農民抽樣調查顯示,2010年1月~10月有85戶農戶有人情往來禮金支出,其中,最高的禮金支出1萬元,最低的禮金支出50元。

  “零割肉不疼” 打腫臉充胖子

  吉林省榆樹市五棵樹鎮一名農民告訴記者,他每次隨禮,最少也得30元,多的百八十元。一次次隨禮“零割肉不疼”,但一年累積下來,隨禮金就達到2600多元。

  許多農民家庭並不富裕,但在這種風氣下,因為害怕丟人現眼,只能咬牙跟著摻和。

  記者採訪了這樣一個農戶,為搞養殖向鄉里信用社貸了5000元。不想錢剛到手,家中老父去世。怕旁人指責自己不盡孝道,他硬著頭皮,“打腫臉充胖子”,雇來裱師、紙匠、樂師、鼓手,大酬賓客,還聘來了各路僧人道士,折騰近一週,為父親舉行了隆重的葬禮。結果不僅貸款花光,還“欠”下數千元的禮錢和數百個人情工。此事剛完,他的小兒子結婚,女方索要彩禮上萬元,無奈之下只得變賣耕牛等湊錢。

  吉林省松原市寧江區善友鎮後官村農民魏貴軍説,人情往來一般得50元或100元,親戚好友就得200元甚至更多。魏家一年禮金最少的時候也得2000多元,最多時達5000元,家裏如果沒有錢,出門借也得把禮金隨上。

  在伊通滿族自治縣、農安縣等地,送禮的名目越來越多。由於盲目攀比講排場,不少農村家庭返貧。農安縣農民陳吉清家儘管貧困,禮金卻沒少掏。他的兒媳婦説,現在農村同城裏一樣,孩子上大學也得隨禮,從50元到上百元不等。

  在伊通滿族自治縣馬鞍鎮崗陽村一戶並不富裕的農民家,兒子結婚光送彩禮錢就達2萬元,訂婚5000元,紅包500元,過門前男方購置彩電、冰箱、音響和傢具、衣服、煙酒等花費1.2萬元,置辦酒席4000元……把女方娶到家時,已花了4.5萬元。全家辛苦近10年的積蓄全部用光,還欠了2萬多元外債。

  專家認為,現在農村人情消費出現了不正常膨脹。一是名目繁多,婚喪嫁娶、生兒育女、週年大壽等都送禮;二是金額猛漲,過去大都以實物送禮,現在大部分是直接送現金,而且錢數越來越多;三是送禮者覆蓋面越來越寬。禮尚往來本是人之常情,但過度的人情消費,使得農民不得不“挖東墻補西墻,借這家還那家”,甚至往地裏少投入一些也得還上“人情債”,這樣必然導致惡性循環,帶來沉重負擔。

  給“禮尚往來”減負

  江源區百戶農民家庭抽樣調查發現,人情禮越來越重的原因主要來自兩個方面。

  一是攀比、盲從心理盛行。不少農民認為,“家裏有事,來的人越多説明人緣越好,場面辦得越大説明勢力越大”,把相互往來的頻繁程度以及禮金贈送的多少,當作是衡量人情厚薄的重要尺度。這種心理,像催化劑一樣加速了人情支出的增長。

  二是把人情禮當成生財之道,陷入惡性循環的僵局。調查發現,許多農民存在這樣的思想:去別人家趕禮的時候,看到別人收了不少錢,現在輪到自己有事,也必須借機撈上一筆。這樣的想法促使他們千方百計、想方設法找理由請客,連孩子過生日都成為請客的理由。結果人情交往變成了金錢交易,人人如此,形成惡性循環。

  人情消費不斷攀高,讓農村家庭苦不堪言。農民現金收入渠道少,水平低,人情費的支出不僅影響了正常的生活消費,而且減少了必要的生産投入,成為一種沉重負擔。特別是低收入家庭,生活本就捉襟見肘,人情費更是難以承受之重。鋻於這種風氣在許多農村愈演愈烈,專家建議各級政府應引起高度重視,通過在農村大力倡導新風尚,打破目前已經存在的變味人情鏈。

  吉林省舒蘭市以走村入戶座談、問卷等方式,對農村人情隨禮做了調查,發現農民普遍反映負擔沉重後,採取了積極措施。該市一方面要求基層幹部首先抵制人情風,規定鄉村幹部和黨員只有婚喪事可操辦,但要限于親友,止于四鄰,置席不得超過限定桌數,且要事先向紀檢部門報告。同時制定了對違反規定幹部和黨員的處罰辦法。為加強監督,各鄉鎮和舒蘭市紀委都設立了群眾舉報電話。

  對普通農民,舒蘭市一方面以張貼標語、入戶和村屯廣播每日定時宣講等形式,大力宣傳“抵制人情風,倡導新鄉風”,另一方面採取切實可行的辦法推行婚事新辦、喪事簡辦、小事不辦。他們在各村都成立了紅白理事會,普通農戶婚喪嫁娶要向理事會報告,按理事會准許的規格簡辦。

  各村還普遍把限制不當請客收禮納入村規民約。“剎人情風不是不要人情,而是要形成新的風氣”,這樣的理念和採取的相應辦法,把農民從變味的人情鏈中解脫了出來。(《半月談》2011年第3期/記者 齊海山 王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