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社會圖文 >

走訪新年民生願景:就業公平重視教育

發佈時間:2011年02月17日 09:50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半月談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新年新願景:就業無需“拼關係”

  編者按:2011年來臨,“十二五”徐徐打開首頁。在“十二五”規劃建議中,“順應各族人民過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這一表述普遍被視為黨中央、國務院對未來五年施政方針的鄭重承諾。那麼,人民群眾對未來五年的“更好生活”究竟抱有哪些期待?

  顯然,人們在生存條件繼續改善的基礎上,將奮力追求個人發展方面更多的空間和可能,這意味著人們不僅僅需要掙更多的錢,還需要為自己在社會階層結構中爭取“向上流動”的可能。歲末年初,半月談記者奔赴遼寧、山西、廣西、上海等省區市,廣泛走訪各界基層群眾,了解他們對於未來五年個人發展的全新謀劃和憧憬,力圖勾勒出“十二五”民生發展願景的輪廓。希望這些來自基層的民生願望,能夠為“十二五”規劃的落實提供切實有益的參考。

  就業是民生之本,它和每個人實現發展的空間和可能性緊密相連。無疑,在人口眾多的中國,就業永遠是政府謀劃民生的頭等大事,嚴峻的就業形勢幾乎已成社會生活的常態。但是,與有限的就業崗位相比,當前更值得關注的是就業公平問題,它已經成為橫亙在基層群眾個人發展之路上的一大絆腳石。

  在就業中,不僅存在性別、學歷等歧視問題,所謂的“背景”“關係”等是更大的不公,其結果是製造階層摩擦、影響社會和諧。未來五年,人們期盼政府在著力擴大就業的同時,也能夠在落實就業公平方面有新的突破。

  大學生就業得拼“關係”“背景”?

  畢業于名校的小葛現在北京一家事業單位的重要部門工作,剛入職不久的她談起自己的應聘過程頗為感慨。她所應聘的崗位招聘4人,她筆試成績是第3名,面試完綜合成績排到第5名,進入到最後一關實習環節。排在她前面的3人因為有其他更好的選擇,放棄了實習。小葛信心滿滿地認為自己有十足的把握獲得此次就業機會。

  然而,實習完過了春節卻得到消息,自己被刷了下來。小葛找內部人士打聽了一下,原來是排在她後面的幾名應聘者在春節期間托關係“打點”了相關領導。內部人士告訴她趕緊找關係、送點禮,還有機會補救。小葛托了幾層關係後終於把工作搞定,該部門專門為她增加了名額。“入選者都是名校畢業的,能力相差不大,要誰也是要,所以最後還是得拼關係。”

  而李莎(化名)則是“背景”的受益者。雖然畢業于北京一所名校,但由於專業冷門、就業面極窄、自己的成績也不拔尖,她想要憑個人能力在國家機關事業單位獲得一份好工作並非易事。所幸的是,李莎的舅舅是北京市某政府部門的負責人,就在李莎要找工作那年,該部門只設置一個招聘崗位,崗位要求則完全是根據李莎的情況定制的。

  李莎毫無意外地成了該工作崗位的最佳人選,成為北京市的一名公務員。不知從何時開始,“就業需要關係”已成為許多人的“共識”。家住上海松江郊區,農民出身的高鳳英也深知這一點。

  高鳳英的丈夫10年前因拖拉機失事離開了她。現年45歲的高鳳英已經獨立將兩個孩子拉扯大。她眼下最大的願望不是兩個孩子能出人頭地,而是能自食其力。“但是孩子找工作還是太麻煩”。

  女兒從衛校畢業那年,高鳳英幾經輾轉才托熟人把女兒送進了一家醫院工作。“幸好女兒學的化驗專業還比較吃香。”高鳳英回憶時仍感覺驚險萬分。兒子即將面臨高中畢業,她不知道兒子大學畢業後是不是還需要自己像從前一樣到處託人。

  農民“向上流動”要靠當村官?

  “‘背景’‘關係’愈演愈烈導致社會階層分化越來越嚴重,社會階層間的流動愈加困難。”山西省一名不願透露姓名的基層鄉鎮黨委書記告訴半月談記者,多數農民並不甘願在底層,渴望“向上流動”。

  他們通常會選擇四種渠道來改變自己的命運:首先想到的是靠自己的頭腦進行合法經營、創新經營而致富;第二種是通過教育,“但是現在越來越多的農村人感覺到要通過這種途徑改變命運不像以前那麼容易了”;第三種是基層選舉,“現在村民對基層選舉越來越重視,認為這是當前改變自己命運最有效的一種方式”。第四種是參軍當兵,“但從目前的徵兵情況來看,人員嚴重不足,需要大力動員適齡青年當兵”。

  多名鄉村基層幹部均表示,在社會變革過程中,以往農民慣於走的幾條路已經比較堵塞了,農民在農村發展致富的途徑越來越少,選擇越來越單一了。目前出現的“當兵冷”則是與就業困難有關。“以前當兵回來還能安排個工作,現在即便是城鎮兵回來就業也很困難。

  其他三條路徑的‘冷’襯托出農村選舉的‘熱’,當村幹部有一定的社會地位,可以獲得其他方面一些利益。”而許多情況下,在熟人社會的農村,農民想通過選舉當選村幹部,在村裏沒有相當的“人脈”和“背景”也是不行的。

  山西一名年年都參與當地公務員招考的基層幹部告訴半月談記者,在公務員、大學生村幹部的招考中,並不是所有的崗位都需要靠關係進去,一些劣勢部門招聘競爭不太激烈,招考過程還是比較公平的,但一些強勢部門就完全需要靠關係,“筆試後就是面試,所謂面試就是憑‘面子’來的”。

  山西省臨汾市堯都區大陽鎮副書記員國傑説,一旦“憑關繫上崗”風氣形成,無形之中將迫使無權無勢者放棄這些工作機會。他們已經沒有信心去競爭,認為報考是徒增就業成本、浪費時間。

  落實就業公平亟待根治招聘腐敗

  不公平的就業競爭不僅阻礙了人們的正常發展,久而久之對社會風氣也形成了毒害。半月談記者發現,一些基層群眾對於就業過程中存在貪污腐敗的現象竟然持寬容態度,認為如果能真正辦了事情、解決了他們的燃眉之急,需要花一些錢也是好的。

  有專家表示,社會中不同層次人員的流動,有利於整個社會和諧。特別是從收入、地位等較低層面向較高層面的流動,流動越活躍、渠道越暢通,社會通常越有活力。那麼,如何創造更加公平的就業環境?

  員國傑提出了一些具體的建議:無論是大學生就業還是選拔幹部,都應增加面試環節的透明度,通過適當的渠道比如網站展示應聘者整個面試環節的表現。這一方面能體現出公平競爭,讓所有參與者對結果心服口服,另一方面也給落榜者下一步的提升提供了一個參考。必要時,應該公開進行面試。

  針對“十二五”期間落實就業公平的改革舉措,中國勞動學會副會長兼薪酬委員會會長蘇海南認為,國家在人力資源市場建設方面,應破除種種不合理的障礙以及歧視性的政策措施,尤其要打破那些壟斷行業、權力部門的就業壁壘,防止近親繁殖,盡可能實現就業公平。國家應當通過完善法律法規,約束用人單位的招聘行為,加強監督並糾正各種歧視性招聘行為。

  新年新願景:教育為“向上流動”搭臺階

  教育,歷來被視為個人發展的“第一通道”,在打破身份藩籬、創造社會階層“向上流動”機會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未來五年,基層群眾對通過教育實現個人發展抱有哪些希冀?

  殘疾人大學生:希望通過教育實現個人價值

  柴金剛,遼寧瀋陽人,40歲出頭。他3歲患有小兒麻痹,胯骨以下全部癱瘓,沒上過幾天學,卻自學了書法、樂器、維修電器、影像編輯,目前從事房産仲介和兒童樂器教學等,“收入也就僅僅夠一家三口‘吃飯錢’”。未來五年,他希望能憑自己的能力讓家庭脫困,同時去幫助更多人。

  2009年秋天,知道瀋陽電大招收殘疾人大學生的消息,柴金剛立刻報了名,“對於我們身體有缺陷的人,學習的機會特別寶貴”。雖然學校離家較遠,但只要有課,他風雨無阻從未遲到,每次上課他還要開著殘疾人代步車去接另一些家遠的同學,為了車裏能多坐幾個人,他總會把輪椅放在家裏,自己都是拄著拐杖費力地走來走去。

  2009年,知道殘疾人可以考駕照的消息後,不能像正常人一樣用雙腿走路的柴金剛特別激動。“對我來説,要保持和正常人一樣的速度,車就是我的腿。有生之年我也能開車了,這是我做夢也想不到的事啊!”2010年7月,他報名參加了殘疾人駕校,目前機考、路考已基本結束,春節前就能擁有自己的駕照了。柴金剛説,有駕照後,自己想貸款買一輛5萬元左右的汽車,希望有關部門能出臺政策,自己能當一名出租車司機,這樣收入可以高一些。

  他説,瀋陽市現有殘疾人38.4萬人,其中相當一部分靠政府低保過活,既實現不了個人價值,生活也很困難。希望政府能像招收殘疾人大學生一樣,給殘疾人群體更多學習和參與社會活動的機會,讓殘疾人也能通過自身努力改變命運。

  進城農民工:讓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

  繁華大上海的一隅,來自安徽的農民工張聖朝一家“瘋狂地”工作著。除了他打兩份工外,妻子也是早出晚歸,早8點至晚10點的家政工作每月收入2500多元。雖然家庭的月收入可達5500多元,但他們仍然省吃儉用,租住在一間不到8平方米的閣樓。由於在外打工醫療全部自費,除了每個月700元的房租外,他們必須預留一筆醫療費用。

  但夫妻倆壓力最大的還是女兒張秀榮的讀書問題。2010年秋季開學時,上海已經實現100%外來務工人員同住子女接受免費義務教育。目前,張秀榮在上海普陀區一所農民工子弟小學就讀,學費、書費全免,為家裏節省不少開支。但孩子轉眼初一,讀高中、考大學成為夫妻倆不得不考慮的問題。

  由於上海的高中還未對外來子女開放,讀大學的唯一齣路就是回老家念高中。但女兒平時放鬆的學習狀態讓張聖朝覺得,農民工子女的義務教育質量和本地學生相比畢竟有限。張聖朝瞄準了安徽合肥的一所寄宿制高中,經他打聽,學校可接收上海畢業的學生,教育質量不錯,管理到位,且最重要的是夫妻倆可安心在上海繼續打工。唯一擔憂的就是學費,吃住學每學期需在女兒身上花1萬元左右,一年就是2萬。

  當半月談記者問他是否希望女兒初中畢業時上海放開外來子女高中教育,他謹慎地説,上海為農民工子女做了很多,如果全放開的話可能會很無序。

  農村家庭:儘快告別“讀書無用論”

  廣西憑祥市禮茶村那嶺屯位於中越邊境,對面幾公里處即是越南諒山省,由於地處山區,人多地少是這個村子的典型特徵。那嶺屯有200多人,考上大學的人很少,年輕人基本上都是讀完初中後出去打工。

  村民李麗梅現在最愁心的事情就是上初一的兒子感覺讀書無用,對學習不感興趣。每次她督促兒子去學習,兒子總是説:“讀書有什麼用?你沒看電視説,現在大學生都難找工作,就是考上大學了,還不是出去打工?”

  上述值得警惕的“讀書無用論”現象在各地都比較普遍。當前,教育資源分佈嚴重不均衡,優勢資源越來越向城市集中,農村教育越來越萎縮。在山西,記者發現,許多農村學校都被教育部門撤並,農民子弟進城讀書成為主流,教育成本驟然加大。加上當前大學生就業出現困難,許多農村家庭對上大學這條“向上流動”的路望而卻步。

  職教生:“向上流動”的另一種可能

  但是,上大學不受青睞,並不意味著農村孩子不需要教育。山西運城市新絳縣支社村村民王江澤是眾多放棄上大學這條“向上流動”的路的年輕人之一。在家人的鼓勵下,他到北京一家職業技術學校學電腦,經過一年多的專業技能培訓,現在北京一家商務公司工作,月薪三四千元,已經躋身城市“小白領”的行列。

  在民辦高職院校山西八維研修學院,該學院相關招生負責人説,相比城裏孩子,農村孩子的教育較為落後,能考上重點大學的人數非常少,而上三本院校不但學費高,就業還十分困難。相較之下,農村孩子更願意選擇學一門“時間短、見效快”的技術,職業技術教育近兩年的升溫、高考人數的明顯減少就是一個很好的説明。未來五年,職業教育在幫助農村孩子“向上流動”方面仍大有作為。

  就業是民生之本,它和每個人實現發展的空間和可能性緊密相連。無疑,在人口眾多的中國,就業永遠是政府謀劃民生的頭等大事,嚴峻的就業形勢幾乎已成社會生活的常態。但是,與有限的就業崗位相比,當前更值得關注的是就業公平問題,它已經成為橫亙在基層群眾個人發展之路上的一大絆腳石。

  在就業中,不僅存在性別、學歷等歧視問題,所謂的“背景”“關係”等是更大的不公,其結果是製造階層摩擦、影響社會和諧。未來五年,人們期盼政府在著力擴大就業的同時,也能夠在落實就業公平方面有新的突破。

  新年新願景:改革助推利益格局調整

  五年的時間,對於個人發展而言不長也不短,它可以驟然改變人們的命運(比如教育、就業),也可以逐漸改善人們的生活(比如穩定物價、經濟扶持)。對於生活已經上了軌道的人們而言,改善發展條件,或許比提供發展機會來得更為現實。無論如何,在經濟發展面臨轉型、利益格局亟待調整的今天,這一切都要通過改革來實現。

  穩物價:低收入者的樸素願望

  廣西憑祥市夏石鎮農民蘇端榮是一個老蔗農,他告訴記者,種植甘蔗十幾年了,2010年是收入最好的一年。“我今年承包田地,一共種植了190畝甘蔗,由於糖價比較高,政府也將甘蔗的收購價由260元∕噸提高到350元∕噸,我今年一共收入了10余萬元。”

  但是,2010年以來農資的價格和勞動力的報酬都在上升,蘇端榮掙的錢被這部分成本佔去了不少。“現在一包50公斤的尿素要150元,50公斤的複合肥要50元。勞動力的價格也升高了不少,雇一名工人幹一天活要50元,過去只要30元。”

  蘇端榮説,雖然2010年糖價比較高,賺了不少錢,但是他還是希望糖價能夠保持穩定在一個合理的水平。“過去幾年糖價跌得厲害,我幾乎不想種了,這兩年糖價又上去了。糖價總是一高一低,對農民不是好事情。”此外,蘇端榮説,他希望政府能夠加大對農民補貼的力度,現在國家的各種補貼幾乎都被農資價格上漲抵消了。

  與農民尚有自給自足的可能相比,生活必須以消費為主的城市低收入群體對物價更為敏感。小李和小周是一對來自陜西漢中的農民工夫婦,他們半年前來到山西太原經營一家涼麵皮小店。談起未來五年的願望,他們説最迫切的就是增加收入,改善生活,儘快把留守老家的孩子接過來就地入學。

  但當前物價上漲過快,已經明顯影響了他們實現願望的進程,希望國家能出臺一些穩定物價的措施。“現在糧油菜價漲得太猛,我們的面皮卻不敢漲價,只要漲一點來的人就少很多。”丈夫小李説,“要是生意好,過年就能回家。生意不好,就回不去了。”

  盼幫扶:創業青年的未來夢想

  初見美容按摩師夏雪(化名),精緻乾淨的粧容,臉上帶著服務業招牌式微笑,記者很難想象她是一名“85後”大學本科畢業生。她1985年出生在遼寧省撫順市一個小縣城,父母做小生意,家境不算困難,2003年考入瀋陽一所大學的旅遊專業。

  大學畢業後,夏雪應聘到瀋陽一家民營企業做銷售工作,一年多後公司卻因意外而倒閉。一天,夏雪在租房小區門口看到附近一家美容會所的招聘啟事,就去求職成了一名美容師。“一是緩解經濟困難,二是這份工作離家近,環境乾淨,接觸的也都是女顧客,沒什麼不好。”

  儘管家人極力反對,工作也十分辛苦,但一年多來,夏雪卻喜歡上了這份“伺候人”、卻能為別人帶來美麗與健康的工作,更讓她高興的是,自己的工作也漸漸獲得了父母的認同,父母搬來瀋陽和她一起租房住,用行動支持她的工作。

  談到未來五年的願景,夏雪説,爭取能在兩年內,在瀋陽買一處房子給父母安享晚年,但現在瀋陽房價平均也要五六千元一平方米,太貴了,看來自己要更加努力工作賺錢才行!

  夏雪説,儘管現在收入還不錯,自己肯定不會滿足於一輩子當個美容按摩師,“我現在對這一行的産品配送、人員管理、行銷模式都有了一定了解,如果有可能,我希望能在五年內創辦自己的美容院,最起碼也能做到一些美容院分店的店長、經理級,我相信在這個行業也一定會有自己事業的春天”。

  對於創業,她表示,自己面臨的最大困難還是啟動資金不足,現有銀行系統的一些貸款手續繁雜,還必須有抵押物,希望政府能更多考慮目前青年創業的實際情況,出臺幫扶力度更強的政策。

  在上海,兩年前拿到MBA學位的孫健正琢磨著開網站創業,他的想法是經營一個大型運動社交網絡“動族網”。根據孫健估算,“動族網”2年的運作需要90萬元左右人民幣,因此,他計劃著申請“天使基金”,尋求政府支持。

  孫健告訴記者,政府剛開始扶持創業時,基金審批較易,但隨著“胎死腹中”項目的增多,基金審批已經難上加難。

  除了要自己拿出一筆可觀的金額外,還得用“盈利模式”來説服眾人。於是孫健奔波四處,從親朋好友處籌得30萬啟動資金,“但如果沒有前幾年砸錢來吸引用戶,盈利幾乎是空談”。因此孫健希望,政府的創業基金審批評估能夠根據IT行業特點做一些調整,幫扶力度更大一些。

  “更好生活”需要更有力改革

  走遍了南北西東,寫不盡民生願景。不管是希望自己能夠接受良好的教育,找到一個好工作,多掙一點錢,還是希望物價再低一點,房子再便宜一點,幫扶政策再多一點……人們對未來五年的“更好生活”仍然充滿希望。大力推動相關改革,呵護這樣的希望,讓“十二五”成為“希望的五年”而非“失去的五年”,則是政府的責任。

  中國勞動學會副會長兼薪酬委員會會長蘇海南認為,“十二五”期間政府推動的改革,首要的一點就是打破城鄉分割的壁壘,改變存在多年的城鄉二元結構。其中關鍵的一點是改革戶籍制度,減少戶籍對勞動力的束縛以及對人口流動的負面作用。第二是全面推進公共服務均等化,特別是教育、醫療、社會保障服務的均等化。

  公共服務領域的改革及措施應當首先考慮弱勢群體,而不是最後才照顧到這部分人群。城鄉間的公共服務水平應當盡可能一致,別讓農村的孩子在起跑線上就落後一大截。第三是深化分配製度改革,讓財富更多地向勞動者、特別是一線勞動者傾斜,同時打擊權力尋租和灰色收入。此外,幹部任用制度也應該進一步深化改革。

  我們欣喜地看到,“十二五”規劃提出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四大體制改革正在逐步實施,人們的希望正在成為政府的行動。比如中央已經多次提出擴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收入分配製度改革正在破題;有關部門最近承諾,繼公務員公開招考後,2012年,全國所有的事業單位也將做到公開招考……未來五年,人們將有望擁有一個更為寬鬆、適宜的發展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