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社會圖文 >

舞蹈發燒友從事舞蹈教學50年 家藏萬張光碟(圖)

發佈時間:2011年02月11日 03:57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廣州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德叔的光碟收藏堆滿了陽臺的一面墻。 記者楊勤 攝

  光碟中有對瑤族民間舞蹈的搶救性記錄 具很高藝術研究價值

  在東風西路的一個宿舍大院內,德叔家的陽臺與眾不同:這裡沒有花草鳥魚,卻擺滿了上萬張的光碟、錄影帶,以及攝像機和播放機。

  70歲的陳崇德教了一輩子的民族舞蹈,搞了20多年的光碟收藏,是一個舞蹈音樂超級發燒友。這些由德叔錄製的光碟中,有對廣東瑤族民間舞蹈的搶救性記錄,有我國所有少數民族舞蹈的分類整理,獨家珍藏價值不菲,是學院之外的“德叔工作室”。

  文/記者石善偉 實習生趙冬芹

  發燒友家陽臺藏萬張光碟

  初次走進德叔家的陽臺,幾乎所有人都會睜圓了眼睛。這個僅六七平方米的陽臺,就好像用光碟代替磚頭,砌成了一面墻。一面的書櫃從地面接到棚頂,在玻璃櫥窗後,每個格子裏擺滿了光碟,幾乎不留縫隙。

  打開櫃門,裏面是擺放整齊的錄影帶。桌上放著播放機和電腦,桌下是幾臺不同年代的相機和攝像機。在兩間臥室的書櫥上,同樣是碼放整齊的光碟,一直通上屋頂。

  德叔從架上隨便抽出一盤打開,一張張數給記者看,原來每個碟盒裏至少放了三四張光碟。“光碟實在太多,這樣放也是為了節省空間。”德叔看似有點抱歉,好像對不起他的寶貝似的。德叔保守估計,他收藏的光碟和早期的錄影帶,加起來至少有上萬張。

  光碟數目雖多,種類繁多,可經過德叔的編目整理,所有光碟碼放有序,查找方便,宛若圖書館的書架一樣。從碟盒上的包裝紙來看,都是德叔自己設計打印剪裁的,民族舞蹈、山區采風、民俗風情、晚會比賽等,每一類都裝滿了好幾個格子,封面上都標明了年份和內容。將光碟塞進播放機,一幕幕影像出現在屏幕上,德叔都清楚記得何時何地,滔滔不絕,意猶未盡。

  光碟成研究民俗民歌資料

  從錄影帶、VCD、DVD到電子數碼,攝像機到現在也換了四台。這些年用在播放設備的花銷上,德叔斥資十幾萬元,這還不算動輒數百張批發回來的空白光碟。平時,德叔總是坐在電腦和播放機前,剪、接、增、補,將自己錄製的一段段舞蹈影像整理成光碟,分類保存。“光盤裏的很多老藝人都不在了,一些民歌也都不再唱了。”

  在德叔收藏的這些舞蹈音樂光碟中,除去佔多數的老本行瑤族歌舞,還包括我國56個民族的民俗歌舞,側重西南的少數民族,其中大多是德叔到雲南等地采風時,親手錄製的。德叔接下來的工作,就是將這些民族歌舞分民族、分專題,整理成作品保存下來。

  德叔的私人舞蹈資料工作室,也引來了包括省市歌舞團、舞蹈學校、文聯等單位的關注。一次市歌舞團要排練一場東南亞歌舞節目,因缺少影像資料,只好到德叔這裡來“取經”,這樣的例子不在少數。

  德叔其人

  從事舞蹈教學50年

  德叔叫陳崇德,今年70歲。50年前,他是廣東舞蹈學校的首批畢業生。從學校畢業後,陳崇德被安排到連南瑤族自治縣,組建連南民族歌舞團。他挖掘瑤族傳統歌舞民俗,填補了國內這一舞種的空白。

  上世紀80年代初,陳崇德被調回廣州工作,1998年在廣州市少年宮退休。割捨不下一身舞藝,德叔退休後仍然四處兼課,到300多個學校單位教過課,最忙時每週30多堂舞蹈課。所教的涉及民族舞、拉丁舞、國標舞、踢踏舞,“從藝五十年,桃李遍廣州。”

  因為舞蹈教學的需要,德叔變成了“電子控”、“數碼控”。在連南教學時,陳崇德為歌舞團買來第一台照相機,帶著它上山下鄉采風。1998年,德叔痛下血本,花7000多元託人買到第一台攝像機,而當時夫妻倆的收入,加起來也才每月300多元。